分享

隋代楷书《淳于俭墓志》

 家有学子 2023-04-22 发布于甘肃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隋《淳于俭墓志》 

隋《淳于俭墓志》 

隋《淳于俭墓志》 

隋《淳于俭墓志》 

隋《淳于俭墓志》 

隋《淳于俭墓志》 

隋《淳于俭墓志》 

隋《淳于俭墓志》 

隋《淳于俭墓志》 


   

 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收藏有一方隋代石质墓志铭,石灰石质,通高109厘米、宽42厘米、厚12.2厘米~12.8厘米,榫为方台形,宽24厘米、厚 11.6厘米、高8厘米。墓志铭的碑体呈长形,碑额呈半圆形,碑体碑额一体,碑下有榫。碑座已失,不知型制。碑额上雕刻浅浮雕图案,图案中间为桃形火焰(或是桃形宝相花花瓣纹)。火焰纹中心为太阳纹,太阳纹周围一圈连珠纹。火焰纹上方中间有一竖直向上的烟气纹(或是一支变形宝相花花蕊纹)。火焰纹两侧有两条巨狮纹饰,相对垂首立于碑额两侧。狮形图案头大身小,夸张得不成比例。狮首口半张,上下两牙齿排列整齐;上吻呈方形,鼻呈圆突,方鼻孔;菱形目,双眼框暴突;广额;耳廓呈椭圆形,向上开张;鬣毛排列整齐,挺直有力,顶端卷曲;双前肢直立,与下吻平齐,三趾,腿上有涡毛;后腿弯曲细弱,后趾踏于宝相花花瓣之上。

墓志铭碑体正面镌刻正楷的墓志铭铭文。墓志铭题名横写左行“淳于俭墓志铭”。铭文正文竖写左行,共十三行,每行满格21字。墓志铭历经沧桑,尤其是近现代以来的风尘岁月,碑体上部有两条交叉的断裂,铭文椎损严重,许多字迹已漫漶难识。

淳于彳僉(俭)墓誌銘:

君諱彳僉(俭)字□□□州□河人也□高門待封果容驷馬┙之車炙輠無□□(必?)拜万乘之主□根与□泉争逺蘭□┙共四方竟□□□□孝範 □□□□□□□□蟬鳴王┙君學優登□□□□□□□□□□□□□□□為魏┙广阳王□□記室永安元年加□□□□二年除□州┙城□(尉?)□(永?) □□□□□□□□□□□州将十部常□特┙蕑帝心□□□(临?)沂縣令尸二  (仁)人媿以弦歌季孫慙其施麦┙威恩□稱□□□(兼?)擧不悟夢□無驗涉洹有徵春秋六┙十三□于苐(第)妻□(武?)威孟氏婦工女則訓備六閨齒迫期┙頣俱從靈道今以□隋開皇八年嵗次戊申十一月┙丙寅朔廿日乙酉合塟於般陽城西南黄山東北孝水裏(里)陵墓存焉 □ □拱樹□(合?)烟常栖□鳥壠叢□□時協行人鳴乎哀哉

墓志铭的左侧面,镌刻有任城李泰源公元1850年撰写的题记,小楷,竖写左行,共四行,识读如下:

戊申夏客有携法贴求售者因獲見□□□□□(不?)□(禁?)□□(然?)□(曰?)此般陽□□湮没無傳者今何幸出自┙荒烟蔓草□而先睹爲快也正思妥爲□□□適王□應宿□來黌□相商置西廡廊右俾免風雨剥蝕□┙垂永久因嘆物之顕晦有時此碑由隋□□閲千余年而略無殘缺虽書撰無名邑乘失載要其書之檏茂┙文之高雅自饒古趣□不得以無所考據□指無足重輕也因□(赘?)數語以俟博古者辨識焉任城李泰源记峕(时)庚戌四月

般阳,古县名,西汉置,因地处般水之阳得名。般水是一条在现今淄川区境内基本流向为由东向西、流程较短、在淄川城南汇入孝妇河的小河,历史上曾经水量充沛,现已干枯。般阳县治所在地即现在的淄博市淄川老城,南北朝的刘宋时期移治今临朐东南,北齐废。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大业初废入临朐。

根据中华民国九年(1920年)由当时的淄川县知事(县长)方作霖主持修撰的《淄川县志》记载:“淳于俭墓志铭,开皇八年十一月二十日。此石于清道光年间出土,系(淄川)苏王庄农人于孝妇河西岸堤堰塌陷掘地得之,当(即)报知县学,舁置文庙西庑下,(县学)教谕李泰源于碑之左侧刻字记之。”1979 年,国家文物局关于试行《拓印古代石刻的暂行规定》中,此墓志铭作为淄博市唯一重要碑刻入选。1979年,该墓志铭由淄川城文庙旧址移藏入淄博市博物馆。综合上述资料分析,隋代淳于俭墓志铭,于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淄川城西南约5千米的苏王庄,是当地的农民在该村的孝妇河西岸的堤堰塌陷处挖土发现的。出土以后有人发现了该墓志铭的书法艺术价值,拓印了墓志铭的碑文,制成法贴,于戊申(1848年)夏天到淄川县县学[淄川县县学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 年),当时为般阳路州学,并重修先圣庙(文庙),由赵孟頫撰写碑记;明朝初期改为淄川县学]出售,引起当时任淄川县县学教谕的任城县人李泰源的高度重视,以法贴为线索,找到墓志铭原碑,并于庚戌(1850年)四月将其运至淄川城里县学(即文庙)院内,安置于西庑廊房,“俾免风雨剥蚀,(冀)垂永久。”当时该墓志铭是完好无缺的,“阅千余年而略无残缺”,“要其书之朴茂,文之高雅,自饶古趣”,李泰源从而感叹“物之显晦有时”,“雖书撰无名,邑乘失载”, “不得以无所考据,(径)指无足重轻也。”

淳于俭,《魏书》无传。据墓志铭中所载履历,先后曾担任过北魏广阳王的记室,永安元年(528年)曾加官一次,(永安)二年(529年)晋升为某州的城尉,最高任职是临沂县令。大约死在临沂县令的任职期间,终年63岁。他的夫人武威孟氏则一直活到开皇八年(588年)才去世,其时已经“齿迫期颐”,将近百岁高龄了。按常理推断,淳于俭大约死于6世纪中叶的40年代或50年代。依墓志铭的内容可知,该墓志铭一定出自淳于俭夫妇合葬墓中,而且是在其夫人去世后夫妇合葬时才镌刻入葬的。至于淳于俭夫妇为何最后合葬于般阳城南苏王庄孝妇河西岸,则无从考证了。

有隋一代,国祚短暂,二世而亡,古迹文物,遗世无多。相对于魏碑和唐碑来说,隋代的碑志资料,向称稀少而珍贵,无一不佳。镌刻于开皇八年的淳于俭墓志铭,虽时在隋完成统一大业的前一年,然仍应归于隋代碑志之列。该墓志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该墓志铭的型制沿用了当时碑碣式样,碑额呈半圆形。“美人董氏墓志”“元公夫人姬氏墓志”“苏孝慈墓志”等隋代墓志皆为方形或长方形,与该墓志铭型制有异。从型制特点分析,该墓志铭不但型制与墓上碑碣相同,其放置方式也应与地上碑碣一样,立于底座之上。所立位置依常理推测应该放置在墓室之中,墓门之内,棺椁之前。这为研究古代墓志铭形制沿革,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碑额浮雕亦颇具特色,不是常见的龙纹,而是变形狮纹,艺术风格带有强烈的西域中亚的特点。图中的太阳纹、连珠纹、宝相花纹、双狮图案等明显具有佛教文化的因素和影响,是研究中国早期佛教艺术形式的重要资料。

在书法艺术方面,该墓志铭的历史价值尤为珍贵。古代墓志、碑铭早期皆不载明撰者和书丹者。魏晋南北朝时期重文章,轻书丹,书丹之事多由官府中的中下级官吏担当。隋代和唐代初期,虽有大儒名臣撰写并书丹碑文,但也只以“奉敕撰文”为荣耀,书丹一事仍未受重视,仍不具书者之名。公元776年以后,对书法艺术日益重视,在韦应物为其妻元苹制作的墓志铭中,首次镌署“韦应物撰并书”字样(参见陈根远:《文学史和书法史的重大收获》,《中国文物报》2008年3月12日第5版)虽然如此,但高级贵族的墓志铭(如隋代蜀王王妃“美人董氏墓志”)书丹者仍应是上层官吏或其属吏中的精于书道者。淳于俭为级别较低的基层官吏,位不过县令,更何况墓志铭书丹镌刻之时,乃是其妻“齿迫期頣,俱从灵道”已距其去世约有四十余年,其书丹者自应是下层官吏,甚或是民间儒生。果真如此,就更能反映出当时社会上已经普遍流行的书法体式和一般书法水平。“淳于俭墓志铭” 字体方正,笔法道密朴拙,古雅峻峭,笔画坚挺劲拔,力透纸背。与《宁赞碑》《美人董氏墓志》《元公夫人姬氏墓志》《苏孝慈墓志》等相比较,比《宁赞碑》字体结构疏朗、匀称,而少顿挫波磔;与《美人董氏墓志》《元公夫人姬氏墓志》《苏孝慈墓志》字体以扁方取势、书风端庄温雅不同,该墓志铭字体偏于长方,书风寒俭率直,更与欧阳询书风相近。

“淳于俭墓志铭”从一个很重要的侧面,反映了楷书字体在隋代的成熟程度和普及程度,反映了隋楷字体承袭魏晋余风和六朝的流韵,综合南北之趋势,熔南北风格于一炉,作了一番加工,成就了独具特色的隋代楷书书体,成为一种极其规范化的标准书体,工整有致,有古色,古朴幽深沉静,端庄高雅。奉为书坛正楷的圭臬,隋代碑志资料当之无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