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2019—22

 初丹德月 2023-04-22 发布于四川

《鳄鱼街》

最近看的书是波兰籍犹太作家布鲁诺·舒尔茨的小说集《鳄鱼街》。布鲁诺·舒尔茨(1892~1942),1942年11月9日死于纳粹枪杀,是一个中学图画教师,生前默默无闻,死后才被大家所熟知。他不但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卓越的画家,在欧洲超现实主义美术和电影领域有着重要影响。这里同样把这本书中我觉得有意思的一些观点和内容分享给大家(以下文中划线句子为书中原文)。

“物质拿人的足智多谋来为自己服务。是大自然的意志在活跃和起作用,人不过是一支摇摇晃晃的箭,一台织布机的梭子,秉承自然的旨意飞到这里又飞到那里。人自己不过是一个 元素,尼夫音锤中的一个零件。”

“不过,在某种意义上,在每个残缺,破碎的人格化事物中都完整无缺地包含着这种完整性。这就是想象和替代性生命现象。某个具体事物探本溯源时也许显得渺小和微不足道,可是,如果把它拉到眼前,它的内核可能会展现出某种无限而璀璨的结构,因为更高级的存在试图在其中呈现出自己,并且把这个事物本身照射得熠熠生辉。”

“日子开始变得漫长,轻盈和宽裕——跟它的内容相比恐怕过于宽裕了,因为它的内容依然那么贫乏和单薄。这些日子可以随意生长,苍白得令人厌倦和焦灼,同时又充满了期待,一阵轻柔明媚的微风削去附着的空虚,而质朴无华,阳光普照的花园的决胜美景却对它们没有丝毫的扰动。”

“整个公园变得毫无廉耻,到处是粉刺和疙瘩,所有的树在花蕾的点染中纷纷露出来,花蕾在鸟儿的呜啼声中猛然绽开了。”

“什么也束缚不了我,什么也禁锢不了我。我有着无边的自由。我用来轻松穿越存在的一切纬度的奇妙的漠然,本身就很令人赏心悦目。但是,那种漂泊不定,那种无人关心的活力和心灵空虚——可我绝不抱怨。有一种说法:滚石不生苔。这话千真万确。应该这样说才是:我很久之前开始就没有什么积蓄了。”

“这一切都是我在无牵无挂,混沌难分的时刻的幻想。我并不贬低它们的价值,尽管我看得出它们毫无意义。每个人对自己的处境都应该了然于心,懂得如何坦然地接受。”

“当然,可以把这理解为一种比喻。其实我是一个领养老金的人,不是一只老鼠。充当比喻的寄生虫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那么轻易就被随之而来的微笑所陶醉。被陶醉后,我又得寻找艰难的归路,慢慢回到自己的感觉中。”

文学界把布鲁诺·舒尔茨视为可以与普鲁斯特和卡夫卡相提并论的意识流文学大师,确实,这本书里的大部分小说都是非正常结构的写法和描述法,辞藻丰富,思维跳跃,故事离奇,我看到一半的时候才开始明白作者的厉害之处,在这之前看得很痛苦,感觉作者像小学生写作文,用很多华丽的词藻来描述一件简单的事。看到后面,我终于掌握他的节奏了,也开始发现他思维的奇妙之处了。如果说小学生写作文是把一件单纯的事情,学大人模样用复杂的语言描述出来,那布鲁诺·舒尔茨就是把一件成人世界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话语描述出来,而且,这个描述的方式还全是比喻手法。

他很少直接给你一个定义和结果,而是用一种我们身边时刻发生的小事情把这个道理比喻给你看,很有意思。而且,作者的观察点和比喻方式很独特,对事物的敏感度非常高,以至于很多你根本不会注意到的细节,都被他抓住了,而且用他自己的方式准确无误地传递给你。我想,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好几处的比喻和描写,都让我拍案叫绝,打心底的佩服,觉得写得真棒。被阳光漂白的窗帘,附着上尘土,已经变硬,诸如此类的比喻,非常有趣。

我会想象作者一个人离群索居的蜗在阁楼里,小心翼翼的观察着房间的各个角落,看阳光落到窗台上慢慢移动,作者睁大眼睛看着移动的光影,脑海里蹦出爬行的动物,思绪开始天马行空,好多具象的画面出现在作者的脑海里,等他回过神的时候,发现阳光已经离去,眼前只剩无边无际的黑夜了。只有孤独,敏感,脆弱,却不失灵性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小说和文字,可惜跟梵高一样,布鲁诺·舒尔茨是一个生前默默无闻,并英年早逝的人,大概天妒英才吧,有时候我不得不这么想。

这本书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在大学二手书摊上买的一本诗集,是一个叫马万俊的写的诗集,从一个学长手上买的,书名叫《不是风,是我》,出版于2007年。这个诗集大部分是悲伤的,跟布鲁诺·舒尔茨一样,作者拥有敏感而脆弱的灵魂,同样用比喻手法,写了很多优美的诗句。我经常在这本书的空白处写自己的闲言碎语,记录某些时刻的情愫和想法,有时候觉得这些相遇真的是一种缘,一些敏感,脆弱的灵魂相逢在不同的时空中,但却彼此心照不宣,也算是人世间一种不言而喻的温柔了。

愿你我都不孤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