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2019—50

 初丹德月 2023-04-22 发布于四川

《精力管理》

“精力就是做事情的能力。包括体能,情感,思维,意志四个方面。
“生命的终极质量并非由寿命衡量,而是由我们如何在拥有的时间里投资精力决定。
“全情投入需要调动四种独立且相关联的精力源: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
“要想保持生命的跃动,我们必须学习如何有节奏地消耗和更新精力。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
“确保改变持久需要完成三个步骤:明确目标,正视现实,付诸行动。
“人们往往一厢情愿地假设某些层面的精力可以无限消耗——通常是思维和情感方面,认为某些层面不需要投注太多精力就能高效产出——通常是身体和精神方面。长此以往,我们的生活也就平淡无味了。
“我们是波动世界内的波动个体,节奏性存在我们的基因中。
“过度工作是这个时代的可卡因。
“我们都是复杂和对立的结合体。因此,我们必须在失衡之前建立足够强大的情感能力。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能够在对立面之间自由灵活的转换。
“我们还需要调用现实的乐观主义,一方面看清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还能朝着目标成果积极努力。
“最有益于全情投入的思维精力是现实乐观主义——看清事物真相,却仍朝目标积极努力。
“知晓生命的意义,方能忍耐一切。任何能够点燃人类精神的事物都有助于全情投入,促进最佳表现。意志精力的关键动力在于性格品质——一个人如果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他的勇气和信念,即使面对艰难困苦和个人牺牲也会在所不辞。意志力由激情,奉献,正直和诚实支持着。
“我们随时可以取用的精力储存量反映了身体素质,取用精力的动机则属于精神层面的范畴。本质上说,意志精力是一股掌管所有维度行为的独特力量。
“如果说成长和发展是自下而上的——从体能到情感到思维再到意志,改变则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意志力量是目标最充足的源泉,意志精力来源于深层价值取向和超越个人利益的目标。
“问题的关键并非在于生活赋予你怎样的意义,而在于你是否主动将生活变成自己价值取向的载体。
“人类不应该询问生活的意义,因为他自己才是需要做出回答的人。每个人都要接受生活的质询。他只能为自己的生活作答,并负起相应的责任。
“意志的发展有许多层面,正如体能,情感和思维发展也有许多层面一样。宗教学教授韦德·鲁弗斯将灵性定义为——了解最深层的自己和最珍视的事物。
“当目标感从消极流向积极,从外部流向内部,从自己流向他人,它就成为生活中最强大,也最持久的精力源。
“没有什么外部激励的限制比金钱的动机限制更加直观。即使金钱是大多数人的首要激励条件,研究者却并未发现收入水平与幸福的直接联系。
“不可否认,人们会想方设法变得富裕,知名,或者受到更多关注。但是,人们愿意为这些目标付出的极限在哪里?
“对于权利,财富或名利的追求或许都算作动机,但这些事物都属于外部激励,是为了满足某种缺陷而非为个体带来成长或转变。
“古代希腊人在帕纳萨山一侧刻下两句警世名言,其中一句:认识你自己,最广为流传;另一句可以简单翻译为:认识你全部的自己。我们只有满怀震惊地看到真实的自己,才算迈向个人生活现实的第一步。
“否认是停止投入的有效方式,它意味着关上一部分自我。
“面对现实让我们有机会理解和应对负面情感,而不是漫不经心的应付掉。
“要想变得高效,我们必须诚实面对生活中最痛苦的事实和冲突,同时怀抱希望和积极精力投入生活,最终在上述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所有形式的上瘾,都是有害的。不论这种致幻剂是酒精,吗啡还是理想主义。
“为任何情况做好最坏的打算也属于扭曲事实的一种,因为此时我们眼中的事实并非事实,而是透过狭隘的悲观镜头看到的情景。
“邪恶攻击他人,而不承认自己的失败,因为必须否认自己是坏人,所以只能把别人当作坏人。
“若要面对现实,你需要将自己当作研究对象,对人生进行详细审查并为此承担行为后果。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请赐予我勇气,改变我能改变的;请赐予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面对真相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承认自己被蒙蔽的可能性。
“对面的困难越大,人们越容易退回旧日的生存习惯,因此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
“仪式习惯的持久力来源于精力节约的本质。
“当人们不靠思索便能做出的行为越来越多,文明才得以进化。
“主动性和自律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稀缺,因此我们必须选择性地取用。
最近一直很忙,原定一周更新一次的读书笔记拖了几周才写,书早看完了,但读书笔记却一直迟迟没写。一周一本书,一篇读书笔记也算是我给自己立的一个仪式性习惯了,跟书中作者所说的观点相同,算是节约精力的一种方式。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不住的点头,是因为作者真的写出了我自己的困惑。我是近几年才真切明白“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个道理的,我属于天生精力旺盛的一类人,加上仗着年轻气盛,恨不得一天24个小时都安排的满满的,运动,工作,学习,社交,什么都想参与,一个也不想错过。但这两年,发现这么安排是不对的,我无法保证每天都精力充沛,甚至无法保证一天8个小时的活力。我后来总结过原因,发现有两,第一:我当前做的事情并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会导致精力涣散;第二:就算我做的事情是自己喜欢的,我的身体和精神一旦疲惫了,效率也会很低。
人不是永动机,都会有疲惫的时候,现在的人擅长于做计划,把每天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但除了工作,并没有留太多的时间去恢复精力,甚至连最重要的睡眠时间都被剥夺的差不多了,睡眠是恢复精力最主要的方式,如果连睡眠都不够,很难说我们能精力充沛的过好每一天。
睡眠是恢复精力的重要方式,那热爱和兴趣是精力产生的源头。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经常会不知疲惫,甚至不惜加班加点的干。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或许,吐槽加班的人会少很多。当然,就算热爱,没有时间节点的埋头苦干也是不长久的,依然需要进退有序,劳逸结合,不止学习如此,工作,甚至生活,都是如此。
近一两年,我个人一直在追寻一种“平衡”的状态。在我看来,修行的终点是“平衡”,这里,可以把平衡等同于平静,但它是动态的,平静是平衡的终极结果。人类天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导致了我们很容易走入各种“极端”,情绪的极端状态,工作的极端状态,生活的极端状态等等。往天枰的两边滑都很容易,因为它自带强大的惯性,但找到一个中间的状态,并且持续维持下去,却是很难的,因为它需要我们克服人类的原有的天性,抵御诱惑,不被欲望牵着走。
商业是理性的,但商业背后的动机或许是感性的,怎样在这个理性和感性间取中间值,这是一个平衡;感情是感性的,维系家庭是理性的,怎样在这个感性和理性间取中间值,这是一个平衡;以此类推,工作,生活,情绪,艺术等等,所有我们需要面临的事物,都将会跟你建立某种平衡。
上帝和佛祖知道我们人类的烦恼么?知道,因为他们都是人,不过,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