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针之九 鍼 大

 xyf4345 2023-04-22 发布于浙江

        天大地大留下什么话,好名照青史人走天涯……预备~~~唱,别唱“唱”!

九针之论

       《灵枢·九针十二原》:“九曰大针,长四寸……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

       《灵枢·九针论》:“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留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挺,其锋微员,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也……九曰大针,取法于锋针,其锋微员,长四寸,主取大气不出关节者也”。


说文解大

       “大”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很有意思,就是如果读者不知道它的意思,说了也等于没有说,说:“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用本字来解释本字,是中国古文化里面一种特有的现象——天地人,古称三才,天地之中,以人为贵。“大”字是比“人”字还像人的字,它象征着成年的人。经过文字学家的考证,大、天、夫、太这几个字之间的渊源比较深刻,比如:甲骨文的“大”上端画个大疙瘩,就是“天”字,可以表示头的意思;上面画一个小短横,就是“夫”字,表示男人;下面加一点,就是“太”字,通泰字。

       “大”字现在有dà和dài两种读音,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念前者,意思是“小”的反义词,也就是大小的大,常作形容词来用;而当它出现在“大夫”(指医者)、“山大王”等词中的时候,就念后者,音同代。代音很接近“太”,而“太”这个字正是古人发明出来简写的“泰”字,它表示一种状态,而非形容词。另外从字形来看,在秦朝时候的“亣”字,音dà,义同大小之大。因此,在古代的古代,大(太)和亣有可能是两个不同的字,或者是由一个字衍生出的两种含义或用法。

图片

       举个例子,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太乙”这个词,当然,这个词和天干的排序是风马牛的关系,因为它实际上是“太一”的同音变形。而“太一”同“泰一”,它的实指是“天一”,天一是北极星的另一种叫法。所以,“太乙”和“天一”实质上是一个意思,但是由于“天一”这个词的分量过于至尊,那么叫做“太乙”则既能够充分标示出正统尊贵之义,又不会显得过于高调。而这一系列变化的线索,就是“大”字。

内经之大

       《内经》中的大针,是九针的最后一针。从外形上看,它的突出特点是大,体积的大,就是比一般的一寸六分的针长,而且还要比长针粗,如此相较,方显为大。大针的长度是四寸,和铍针是一个长度。这个长度在九针里属于中等,比三寸半鍉针、三寸六分毫针略长——在这个长度,能够触及到四肢的经脉层次,而四寸的大针则能够更加深入抵近关节部位了。大针的外形特征为“尖如梃,其锋微员”:其锋微员,说明大针没有尖锐的锋芒,而是微微圆钝的末端;尖如梃,梃的原义是比较直的木棍,而箭镞后面用以插入竹管或木杆内的部分就叫做梃,我觉得基本可以用来比作大针的样式。
图片

        大针,应数为九,九州九野,应人体为在“节解皮肤之间”。什么是节解皮肤之间?翻译成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关节囊和关节部的皮肤之间的组织结构。这似乎是一个很模糊的表达,但恰恰是这种间接的说法,反而是比较准确的描述。准确的表述,不一定是精确的,就像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一样。节解皮肤之间,提示了这是一个很奇特的部位,今天看到这里,已经隐约地感到这是深入理解《黄帝内经》人体结构理论的另一个切入点,之前的一个是“谿谷”。

        现在看来,《内经》就像古代先贤留给我们的一张超级的综合填空试卷,你可以去填空,也可以拉出新的空白来;又像是一领巨大的网络,你能够感觉到纲举目张的约束,亦能够得以在网目之中感受遨贯穿插的自由。话题回到九针上来,大针的创制,就是为了解决淫邪所致水肿,留滞不能过于机关大节的病症。这种情况是关节部的特点所决定的,关节部的结构特征和局部肿胀的机理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进而才能明确大针的形制是如何适应该部的生理结构和病机特点的。


大针之用

       《灵枢·官针》:“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

       《灵枢·厥病》:“肠中有虫瘕及蛟蛕,皆不可取以小针;心腸痛,憹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以手聚按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也”。又曰:“足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合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刺”。

       《内经》原文记录大针的仅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官针》、《灵枢·厥病》、《灵枢·九针论》四篇。除厥病篇外,均提到大针的用法,是治疗大气不能通过关节的局部水肿。这里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大针治疗的结构层次是在于节解皮肤之间,而不是关节之中,可以参见《素问·刺禁论》中“刺膝膑出液为跛”一条——《内经》治疗水肿不通关节和关节积液穿刺抽吸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两种截然不同的机理,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

       另外《灵枢·厥病》中列举了两条:一是说刺蛔,需用大针,不能用小针,文曰:“以手聚按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也”,如此看来,这是要把蛔虫挤死啊;另一条说厥病不能抬腿,取以环跳穴,刺以员利针,而不用大针。张志聪注曰:“此逆在气而不在经,故当浅刺肤腠之间以疏气,不必深取于经穴也”,当以此明辨用针长一寸六分与四寸之别。

※结束的话※

      初读九针,这个话题暂告一段落了。列备九针之后,引来了更多无尽的思考,九针形制,与术数、五体层次的对应,与病治功能的相适,则是一个更大的话题。医经章理之于人体,没有那么复杂,但也绝非我们最初想象的如此简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