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历过,就有经验了?

 新用户36625prl 2023-04-22 发布于江苏

这周二正式入职,开始还担心环境的熟悉需要较长时间,但因为身边同事和朋友的热情,一切都还比较顺利。入职第一周,主要是办理入职手续、安顿住处、熟悉工作环境和相应工作内容。这个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部门培训。
这次培训不是专门针对入职新人,而是一次团队内部的复盘分享和讨论,总共持续了4~5小时,信息密度很大,不便展开,但我觉得这次复盘活动本身对我很有启发。
因为它让我再次强化了一个观念:经历不会自然变成经验,或者说效率很低,而复盘是把经历转变成经验的一个重要桥梁,或者说是加速器。
1 经历和经验,有什么不同?
前面提到两个一字之差的两个概念,“经历”和“经验”,你觉得它们有什么不同?
对于这类区分概念的问题,我发现ChatGPT常常能给出不错的解释:

而我的理解是,经历指的是“就这么发生了,听到了,看到了,感受到了”,而经验指的是“不仅发生了,还深刻体验,甚至是经过验证了,甚至经过升华和内化了”。所以,只要活着,总会经历事情,但是经验就不一定,它是需要调动我们的主动性,需要对我们经历的事情,进行反思、总结和改进,才有可能获得。
从这个角度看,经验就像是对经历进行加工,提取精华。而既然是提取,为了提高我们获得的经验值,首先要确保我们的经历中有足够多可以被提取的价值。在吴军《富足》这本书中,提到三种低效的经历:失败的经历、重复的经历、无用的经历。
2 三种低效的经历
首先,是失败的经历。虽然我们听说过“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如果我们一直在失败,而没有成功的经历,没有验证过什么是真正有效的,很难获得真正的经验。就好比你的简历中,记录了你做过的很多事情,但是这些事情都没有好的结果,你很难说你在这些事情上是经验丰富的。
其次,是重复的经历。比如你过去5年一直在高速收费站收费,很难说有很多经验的积累,虽然这个工作本身是有价值的。和这个类似的一个说法是,都是工作十年,有的人是收获了十年的经验,而有的人是把第一年的经验重复了十年,很显然后者其实积累会比较慢。
最后,是无用的经历。典型的就是刷一些无聊的短视频(我有时也会刷),或者是一些和我们关系不大的八卦新闻。
3 如何更好把经历转变为经验?
如果能避免上述三种低效的经历,我们就能提高我们获得经验的机会,但是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加速这过程?根据前人的研究和我的思考,有三个方法供参考:
3.1 主动经历并及时记录
如果你能主动从经历中提取经验,这样很好,但这仍然是半主动的,因为你没有主动选择你的经历,如果你能主动选择自己的经历,就是主动的。以我自己为例,从武汉到上海,再从上海到深圳,其实都是主动增加经历的过程,当有了这些丰富的经历,我们才有可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经验。
另外,就是要及时记录自己的经历和想法。为什么要记录?因为人的记忆是短暂和有限的,而后面我们会提到,将经历转化成经验,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去反思和复盘,而只有当我们有了比较详细的记录,才有反思和复盘的对象,同时,记录也有利于我们构建我们的“第二大脑”,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思考【如何构建你的“第二大脑”?】。
3.2 复盘和反思
复盘和反思略微不同,但是原理相通,都是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经历,尝试把它们转化成为经验。复盘通常针对的是一个具体的事情,典型的问题如下:
当时发生了什么?
我们做了什么?当时是怎么想的?
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
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
底层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再来一次,我们还可以怎么做?
行动计划或准则是什么?
反思比复盘会更稍微宽泛一点,它可以是针对具体的事情,也可以是针对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型。比如,古人讲的三省吾身就是典型的例子。
3.3 阅读和交流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如果只是从自己经历中获得经验,有时是有限的。这个时候可以通过阅读和他人交流,来获得间接经验,比如通过参加行业交流,就能让这个行业中的人彼此学习,获得更多的经验。
而阅读还有个好处,就是能帮助我们把经验升华到理论和底层原理上,这样的经验就更加具有迁移性,典型的就是数学和物理学的定理。而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发现有些人比较开放,愿意与人交流,并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而有些人则比较抗拒,只愿固守自己的看法。
我自己以前也会这样,开始不理解为什么,后来读到德伟克教授的“成长型心智模式VS僵固型心智模式”的理论,才意识到,每个人背后的心智模式可能很不同。
总结
最后,我想到赫胥黎的一句名言,能很好地概括经历和经验的区别:经验不是一个人身上所发生的事儿,而是人对他身上所发生的事儿的作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