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界有个说法:二流的领导借用员工的手脚,一流的领导借用员工的大脑。头脑风暴法就是一种迄今为止最好的运用集体智慧解决团队问题的沟通方法。头脑风暴法的最大好处是,打破了常规团队会议的庄重、死板、等级、沉闷、面子、办公室政治等沟通困境,能够有效解决大家在一般会议场合不想说、不能说、害怕说、不好意思说的心理压力,消灭团队沟通死角,极大地调动大家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为解决团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贡献智慧。 1. 头脑风暴法的操作步骤 头脑风暴法力图通过一定的讨论程序与规则来保证创造性讨论的有效性,由此,讨论程序构成了头脑风暴法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从程序来说,组织头脑风暴法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确定议题。一个好的头脑风暴会议,一般从对问题的准确阐明开始。因此,必须在会前确定一个目标,使与会者明确通过这次会议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同时不要限制可能的解决方案的范围。一般而言,比较具体的议题能使与会者较快产生设想,主持人也较容易掌握。 (2)会前准备。为了提高头脑风暴会的效率和效果,可在会前做一点准备工作。如收集一些资料预先给大家参考,以便与会者了解与议题有关的背景材料和外界动态。就参与者而言,在开会之前,对于要解决的问题一定要有所了解。会场可作适当布置,座位排成圆环形的环境往往比教室式的环境更为有利。此外,在头脑风暴会正式开始前,还可以出一些创造力测验题供大家思考,以便活跃气氛,促进思维。 (3)确定人选。一般以8~12人为宜,也可略有增减(5~15人)。与会者人数太少不利于交流信息,激发思维;而人数太多则不容易掌握,并且每个人发言的机会相对减少,也会影响会场气氛。与会者可以是与此问题相关的人,更可以是不相关的人;可以是“局内人”更可以是“局外人”,这样更有利于解放思想,打开解决问题的思路。管理者可以参加会议,也可以不参加,以免给大家造成压力。即便参加也建议管理者只作为一个成员,一般不要当主持人。 (4)明确分工。要推定一名主持人,1~2名记录员。主持人的作用是在头脑风暴会开始时重申讨论的议题和纪律,在会议进程中启发引导,掌握进程。如通报会议进展情况,归纳某些发言的核心内容,提出自己的设想,活跃会场气氛,或者让大家静下来认真思索片刻再组织下一个发言高潮等,并对一些违反会议纪律的行为予以制止。记录员应将与会者的所有设想都及时编号,简要记录,并直接写在白板、大白纸等醒目处,让大家能够看清。 (5)规定纪律。根据头脑风暴法的原则,可规定几条纪律,要求与会者遵守。比如,要集中注意力积极投入,不消极旁观;不要私下议论,以免影响他人的思考;发言要针对目标,开门见山,不要客套,也不必做过多的解释;与会者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切忌相互褒贬;不能对别人的创意与想法当场评判是对是错、是好还是不好等。 (6)掌握时间。会议时间由主持人掌握,不宜在会前定死。一般来说,以几十分钟为宜,最长不要超过一个小时。时间太短与会者难以畅所欲言,太长则容易产生疲劳感,影响会议效果。经验表明,创造性较强的设想一般要在会议开始10~15分钟后逐渐产生。美国创造学家帕内斯指出,会议时间最好安排在30~45分钟之间。徜若需要更长时间,就应把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分别进行专题讨论。如果到时还没有合适的意见产生,可以另外再约定时间进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