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拒绝做“书奴”——10种阅读法碾压你的阅读焦虑,

 大奔h1wmjlcm1r 2023-04-23 发布于江西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育是一首诗

10种阅读法

碾压你的阅读焦虑,

拒绝做“书奴”

作者|佚名

来源|印象笔记

阅读这件事仿佛从出生就跟着我们,小到卡通读物,大到资治通鉴。据统计人这一生至少要读1000.00 本书。那么,读过这么多书的你真的会读书吗?


图片

今天,大象想和大家分享——极致读书之法,堪称“会读书”者的终极指南。

不要过了30岁就说“现在脑子不中用了,学不进去了”这种话。

想问大家几个问题:

什么叫读书?

读书对我们有何影响?

有哪些读书之法?

有人人都能学会的读书方法吗?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 

这些问题曾深深困扰着本书的作者,为了探究读书之法,他把市面上有关读书方法的书都找来读了一遍。这个对读书这件事如此执着和认真的人,就是韩国著名的职业读书人,韩国版“罗胖”——高荣成。

在大量的阅读中,高荣成发现,市面上现有的讲读书方法的书,内容大多都是这样的:我是如此如此读书的,效果显著,据说历代伟人都是这样读书的,所以推荐大家也这么读书。他认为这种叙述的逻辑和“每天按时吃饭就能成名,因为所有伟人每天都按时吃饭”没有什么不同。

因此在本书中,高荣成结合了严谨的脑科学、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以及一些他的读书经验,总结出了多种可普遍运用的读书之法,为各种领域的人士提供了学习的路径。

接下来,就让我们打开这本书,体会读书的精妙之处。

叔本华:如何成为独立思考的人?——比阅读更重要的是什么?

钱颖一:批判性思维:解禁、祛昧、创造


01

读我,培养成长性思维

问大家一个问题。下列两个目标,你觉得哪一个下定决心后实现起来更难?

1.1 年读 50 本书

2. 扔300次硬币,正面出现 200 次

本书的作者认为“1年读50本书”对他来说更具有挑战性,他在书中写道:“1年读50本书”曾是我大学时的读书目标。我当时想,1年有52周,其中留两周富余,剩下50周每周读一本书,这样安排读书生活应该没问题。但遗憾的是,在30岁之前,我从没有实现过1年读50本书的目标。虽然我可能记得不太清楚了,但我确实1年连15本书都未曾读完。

图片

难道是作者的年度计划没有制订好?事实并非如此。每年我们制定的看起来很可能实现的目标,却往往不太容易达成,读书目标在众多目标中,更是显得尤为困难。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经历:每次意志坚定地打开了书本,却除了漫画书和武侠小说之外,很难看下去其他书。有的书貌似读得很认真,读了半天往书角上的页码一扫,却发现只看了50多页。于是便会心想先休息一下再继续看,把书合上了。

久而久之,便有了这样的自我认知:我大概就是没有读书的脑子吧。就像文科生说:“我就是学不会数学”一样。

但其实这是脑子形成的“定式型思维”让我们对读书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在开始阅读之前,一定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若认真钻研某一事物,脑的生理解剖结构就会朝着该方向变化。正如福特汽车的创私人,亨利·福特所说的:“无论你认为自己行还是不行,你都绝对是正确的。”我们可以掌控的读书活动又有什么理由不心想事成呢?

02

多读,追求量而不是质

很多人会有“读书多是为了炫耀”这样的想法,如果我们不断去要求自己读很多的书,会不会很庸俗?我们是不是应该精读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呢?

其实读书多的人,大多不会去炫耀读了多少本书,而会通过介绍好书来让自己更为瞩目。炫耀好书就相当于在炫耀读了这本书的自己。我想向这样的人鼓掌致意。同时,我会对他们说:谢谢你给我介绍好书,而你读了这么棒的书,你也很棒!

至于大家常说到的深度阅读,作者认为要进行深度阅读,必须要有“熟练读书家的大脑”。而要拥有熟练读书家的大脑,必须要阅读大量书籍。

你所阅读的书真实地反映着你的水平。对于1年只读5本书(每天 12 分钟)的人来说,要求他们对一本书有许多共鸣可谓是天方夜谭。

图片

03

泛读,让我们变得
更苛刻、更荒诞、更谦逊

所谓泛读,就是不限于某一主题或题材,广泛多样地阅读。

泛读可以给我们带来三种变化:让我们变得更苛刻(更具批判思维),更荒诞(更具创造力),更谦逊(更具世界视野)。

泛读是享有对陌生事物的欢喜的一个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与不了解的领域相识、与从未接触过的作家隔空交流,在大脑中种下批判和创造性的种子。

1. 首先环顾一下书柜中的书,看看以往都在阅读哪些领域的书籍。作者在书中透露他阅读书目最多的领域按顺序是经济、营销、宗教(基督教)、心理学、自我开发、脑科学、生物学、物理学。你们的呢? 

2. 要制订书单的话,就去实体书店吧。虽然网上购书很方便,但要想获得陌生感带给你的刺激,必须要用全身心去真实地感受。而且,不要去熟悉的区域,要徘徊于那陌生的角落,去物色那些为你静候的书们。 

这些陌生的书籍将会为你带来更多欣喜。就像爱因斯坦曾说的:“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

图片

04

再读,自我的时间旅行

书中作者讲到了他和读一些“名作”的感受,比如《货币战争》这本书,他原本抱着敬畏之心初次阅读,但是当他想回头再看一遍为此书写书评时,他发现自己已经无法下笔,因为他觉得这部作品的实质其实是“一部低水平的阴谋论小说”。

当你再读一本书时,有时会觉得这本书不好了,但这也从另一方面激励着你。再读过程中,你能够看到当时的自己,既为自己当时的浅薄学识惭愧不已,又看到了一个在读书中不断成长的自己。

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大家都知道,河水奔流不息,河水已变,已不再是当年的河。不过,赫拉克利特的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话:“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不同。” 

再读的真正奥秘就在于此。事实上,不可能有所谓的再次阅读。因为阅读的人已经变了,对于一本书来说,读者永远是陌生的他者。

而这个陌生的他者通过这本书看到了过去的自己,也看到了变化后的现在的自己。

因此,再读是具有超凡意义的旅行,即所谓“自我的时间旅行”。

图片

05

笔读,作家是如何诞生的

笔读的方式除了在书上做记号、写下自己当时的一些想法之外,抄写也是笔读的一种方式,相信很多人都有过摘抄的经历,而摘抄正是你成为作家的第一步。

斯坦·佩斯基说:“好读者一定有百万本自传。”若读过的书里一点痕迹不留,不能算是自传。只有当书中留下我感情的那一刻,这本书才能变成专属于我的独一无二之物。

笔读时,不仅读书的人——“读书家”变了,书本身也变了。不仅对于书来说读者是陌生的他者,对于读者来说,书也成了一个常变常新的事物。

仔细翻阅一下笔读过程中整理出来的资料,你的眼中就会看到一些东西。当看到那条脉络之后,你就会不自觉地想要发出声音,生发出想要发表意见、想要呐喊的欲望。

于是乎,读者向作家转变的准备工作完成了。

愿每个人都能够学会一些阅读之术,它虽不一定每一项都适用于每个人,但你总能够找到对你的有帮助的一些地方,这便是写书人之幸。

“教育界的诺贝尔奖”——为什么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实验?

生命叙事集锦|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向上成长,向新而行,向世界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营造书香校园|美文案例集锦——阅读改变人生,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教师生命成长与专业发展美文案例合集——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特别推荐:新课标、新课改、新教法学习资料合集——仰望星空,守望田野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图片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