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0423教学手记——不提大单元大概念,当然不会死;但也可不知道怎样活!

 晋诺工作室 2023-04-23 发布于江苏

近日有篇推文,其名曰:不提大单元、大任务、大概念,会死吗?

据作者说,这篇文章很火。作者在昨天的推文《不提大单元、大任务、大概念,到底究竟谁会“死”?》里解释火的原因是“让很多一线老师觉得'过瘾’'解恨’'消气’”。

首先,这本应该是一个学术研讨,不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可以就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的内涵、价值从课程论、教学论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的是把语文教学引向正确的前进之途。

可是,纵览“会死吗?”一文,全篇既无自己实践之例,也没有真正地思考与分析,通篇不过是泄愤式地“怒”与“骂”。

这种怒与骂来源于哪里呢?

一来源于现在各种培训、科研倡导的“大”之风。

二来源于作者本人为避“大”“我都愿意在高三呆着。高三辛苦点,但简简单单,实实在在,不讳言应试,不回避分数,不羞羞答答,不欲拒还迎。”的教学现状。

我想问该文作者的是:你真的做过大单元教学吗?你真的设计过大任务吗?你真的知道大概念为何物吗?如果并不了解其内涵,仅仅因为超出了自己原有认知就开骂,我想,这是一种极不认真的学习态度。

我还想问该文作者的是:大任务大单元大概念与您所说的“小”是天生矛盾的吗?是水火不容的吗?如果因为“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里含有一个“大”字就认为否定了“小”的存在,这恰恰证明对“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的无知,因为,这里的“大”恰恰是基于对文本“小”的深入把握的结果,如果不明白这一点,还真应该好好听好那些“狗屁专家”的啰嗦!

我还想问问该文作者的是:“以小见大可以吗?弃大抓小可以吗?大题小做可以吗?无大无小可以吗?”看起来您的“小”也片刻离不了“大”,那么,“以小见大”的“大”是什么呢,为什么要“弃大”才能抓“小”?“大题小做”是不是最终指向的还是“大”?“无大无小”究竟是“大”“小”都不要,还是都要?

发泄不满容易,学理建设困难,我们需要有理有据的批判,我们更需要真抓实干的建设。

在写这篇小文的时候,送来了新的邮件,打开发现是笔者参与编写的两本新书。

本人参加了陆志平先生主编的《新教学设计》的编写工作。其间辛苦,不经历者,无以言说。每单元的“大任务”设计皆是基于对单元每篇文本反复解读基础之上作出的提炼。这里的大是融合了每篇的“小”的结果,而与之前大不相同的是,把以文章学知识为教学目标转化为以学生阅读素养建构为教学目标。下面是笔者设计的必修下第六单元学习“大任务”框架。

这个“大任务”包括了若干“小任务”,若干“小任务”必须深入解读文本才能完成,但它的落点却在于“大”,目的是让学生由具体的感知上升到理性的认知,由具体到抽象,以利于不同场景的迁移与运用。这样的“大”有错吗?

其实,笔者始终认为,这些概念不是今天忽然冒出来的,它们的基因存在于语文学科之中。笔者在二十年前执教《三块钱国币》,教学设计是:

先发了一份文件:

居委会文件

20038号文     

三峡库区有两位移民要来我们这儿定居,这两位一男一女,男的姓杨名长雄;女的姓吴,人称吴太太。如果让您选一位做邻居,您选哪一位,为什么?填好下面的调查单,务于5分钟后答复个人意见。

注意:有关资料参见丁西林《三块钱国币》

枣庄八中居民委员会

00三年四月十四日

然后通过“走近语言”“塑造语言”活动让学生反复熟悉吴太太与杨长雄的言语智慧。

最后还有这样一个环节:

假如吴太太与您住对门,她经常把垃圾堆放在她的门口,当然也是您的门口。您觉得这件事情不合适,找她讨论这一问题,吴太太却不理解。

请您平息这场“垃圾风波”。

说:吴太太,您的垃圾放在这里不合适呀!

吴太太:……

(如果杨长雄恰巧在场,他可能会这样助您一臂之力

杨长雄反驳道:……

作为枣庄八中的一个学生,您应该怎样劝说吴太太呢?

您笑了笑说:……

现在来看,这节课的设计难道不是情境任务式的设计吗?之所以这样设计,完全是遵从语文学科的学科属性,即语言运用这一核心而已。那时,并没有大概念、大任务、大单元的说法,但我支持这些“大”,因为,正是这些“大概念”提炼升华了我原来粗朴的教学实践!

骂,容易;但骂得让人心服口服难,因为,这首先需要亲身实践或认真学习,有了真实的体会或认识,能提出真知灼见,与人与己有益,这样的“骂”有水平,有价值;如果仅仅是不对自己的口味,甚至自己的口味本身并不地道,还要张口就骂,抬手就打,那就有点不雅观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