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渚五雉是雒越的祖先——兼谈良渚古国诸氏族的最后归宿

 澴川黄饮冰 2023-04-23 发布于湖北
一、良渚古国四个氏族

1.有虞氏。有虞氏是良渚古国前期的帝君(元始前3300年~元始前2800年)。大约元始前2800年,有虞氏的帝君地位被山东凤姓少昊所废除,有虞氏良渚古国被凤姓少昊所灭。

有虞氏族徽:


有虞氏出自吴女娲,高庙文化就是吴女娲文化。吴女娲是高庙文化的帝君。

高庙文化(距今7800年~距今6800年)的吴族徽:


2.良渚五鸠。对于五鸠,祝鸠氏,鸠氏,鳲鸠氏,爽鸠氏,鹘鸠氏。五鸠中的鸤鸠氏(成鸠氏)是后期良渚古国的君王。大约元始前2700年,黄帝天鼋氏东征两昊,击败凤姓少昊氏,回复良渚古国,立鸤鸠氏为良渚古国君王。

鸤鸠氏族徽:




3.良渚九扈。对于九扈,贾逵注为春扈、夏扈、秋扈、冬扈、棘扈、行扈、宵扈、桑扈、老扈。九扈来自河姆渡文化的有扈氏。

有扈氏族徽:护族徽

4.良渚五雉。对于五雉,贾逵注为鷷雉、鶅雉、翟雉、鵗雉、翚雉。

二、五雉是雒越的祖先

1.良渚发现一组文字,其中一字释读为“戉”。戉是钺

在上古中国的东方、南方,八角星是一个普遍的文明标志。八角星分两个类型:高庙文化八角星类型和汤家岗文化八角星类型。良渚文化八角星,属汤家岗文化八角星类型:


这是良渚文化苏州澄湖遗址的水井发现的泥质黑陶贯耳壶上发现的一组文字。从右向左读,是矢、五、戉、地上、四方之中。矢是族;戉是越,即是雒越;一条直线是地平线,指大地;八角星,是四方之中,指四方之中的越地,简略就是方或域或宇内。意思就是四方之中,广袤大地,雒越,五族,就是四方之中的广袤大地上生活着雒越五族。根据我以前的分析,良渚文化居民中有有虞、九扈、五鸠、五稚。五雉留存在东南地域,转换成了雒越五族。

2.戉也是越,越即船,驾船行走于江湖之间的人,就是越人。越人演化自五雉,所以为雒越

良渚除黑陶、玉器外,在其末期出现漆器,引起的关注不是很显著。漆器的出现,说明良渚人已经掌握了制漆和用漆技术,再与良渚人在河姆渡时期已经掌握的卯榫技术和撕木为板技术集合在一起,良渚人应该掌握了造船技术。撕木为板的时候,要应用的工具是“戉”,造船也要用到“戉”,这里就可以解析出“越”的原始含义了!用来砍析木板的工具是“戉”,以“戉”制作出来的是能够在水上走的“戉”,“走戉”就是“越”,所以“越”的原始意义是“船”。越人是驾越滔水的人。所以,在良渚晚期,雒越人就已经从良渚人中分离出来。


雒越是由良渚人中的哪个族群演化而来呢?“雒”就是其元始烙印,“雒”是“雉”的演变,“雉”就是良渚人中的“五雉”。“雉”是“野鸡”。良渚人中的五雉被遗留东南,就是后来中国历史上出现的雒越。

三、有虞氏、五鸠、有扈氏的去向

1.鸤鸠氏(五鸠)演变成九黎

鸤鸠氏之鸤鸠是祖鸟,即以鸤鸠为祖,在中国的祭祖文化中,是以“尼”代“祖”接受祭祀,“尼”也被称作“尸”,所以祖鸟“鸤鸠”本质是“尸鸠”,“尸鸠”也就是“尼鸠”,“尼鸠”也就是“鸠尼”,这实际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生在语式的倒装。元始前2500年,“鸠尼”一部被黄帝轩辕氏北迁到原太昊氏族居住的地方,就演绎成了黄帝少昊氏时期的“九黎”。元始前2300年,九黎被颛顼所亡,就成了颛顼治下的“黎民”。

2.有虞氏和九扈随西少昊昌意西迁,演变成昌意节制的有虞氏和有扈氏。

元始前2500年,黄帝轩辕氏代神农氏为天子,号“黄帝”。黄帝轩辕氏“设东西大监鉴于万国”。东西大监就是东西两少昊。黄帝杀蚩尤两昊,保留了少昊的称号作为东西大监的称号。黄帝将东部人口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守东部,受东少昊节制;一部分西迁,受西少昊节制。良渚的有虞氏和有扈氏西迁,受西少昊昌意节制。

在元始前2300年,按照西少昊的命令,有虞氏和有扈氏随夏后氏鲧北上支援颛顼与共工氏争帝。有扈氏在关中建立扈国;有虞氏与夏后氏鲧,建立石峁古城,就是崇国。

有虞氏后代虞舜承接帝尧的帝位,成为帝舜;帝舜将帝位传给夏后氏禹,就是帝禹;帝禹以伯益为继承人,同时给予自己的儿子启以很多的权力,帝禹死后,夏启称帝,历史就进入“家天下”的夏王朝时代。

黄饮冰随笔2023042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