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湖七十二峰十八湾

 zqbxi 2023-04-23 发布于江西

       看罢此文,才可以说,千岛湖亦千峰湖。江西柘林湖,亦千峰湖。

历代文人都赞太湖美。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歌《泛太湖》的开头两句这样写道:“烟渚云帆处处通,飘然舟似入虚空”。如今,当代的网络诗人莲青梅,也写出了“数声鸿雁雨初歇,七十二峰青自然”的佳句。

七十二峰,是指散布在太湖中的岛屿。

太湖的七十二峰一直是我梦中的高地。峰为山之顶,七十二峰真的很高吗?直到我走近了碧波中的三座峰,才知道湖中之峰的真正高度。

我的家在太湖边,站在湖边极目眺望,总能看到在东南方远处的湖面上有一抺黑影,那黑影就是离我家最近的湖中小岛,贡山。

记得多年前的一个初春,我和两位作家朋友一起登上了贡山。汽艇在湖面上飞驰了不到半个小时,我们就来到了贡山的湖畔。

贡山的湖边长着绿色的芦苇。走上一个土码头,我们又被一片嫰绿包围了,那是一棵棵低矮的茶树。

一阵清新的风迎面拂来,只觉得茶香扑鼻,使人觉得有点飘飘然。稍远处有一间低矮的棚屋,屋子的门窗中正有些许青烟袅袅飘出。

棚屋的大门敞开着,我们信步走进屋子。室内很简陋,窗边却筑有很大的锅台,锅台上支着三口大铁锅。这时,灶火正旺。两个年长的师傅正用双手在两口锅中翻弄茶叶,这大概就是炒茶吧。据说制茶很繁复,要经过初制精制等十几道工序,才能使茶叶散发茗香。

茶叶出锅。师傅们热情招待我们,他们要泡新茶让我们尝新,我望着西斜的太阳,婉言谢道:下次吧,到了这里,我们已经尝到贡茶的味道了。

离开制茶的棚屋,我们又在茶林的鸟语中漫步,一边聊着贡山的茶。

贡茶,在封建社会是专供皇帝饮用的茶叶。据说南宋和明、清几代皇帝,用茶必选贡茶。由此推想,这贡山,也许就是因茶得名的吧。

在七十二峰中,后来我又去过离湖边很远的平台山。平台山似在太湖的中央,虽也称山,却比贡山更平坦。踏上平台山,绿茵遍地,杂树成荫。在这里,除了湖浪的拍岸声和鸟雀的鸣叫外,就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了。

再往绿色深处走去,我却意外地看到了一座寺庙,名叫“禹王庙”。传说古时候,平台山下都是农家、田地。不知何年何日,平台山下突然冒出了一汪怪泉,怪泉常在雨季后喷发大水,大水常把山下的农田淹没了。

有一天,大禹治水路过平台山,目睹水患危害乡里,便倾力治水,最终堵住了喷涌的泉水。

村民们感恩大禹治水的功德,便在平台山上建庙纪念禹王。后来,这里沉没成了太湖,而平台山没有被完全淹没,禹王庙依然屹立在平台山上。

禹王庙是一座无人看管的小庙。只有在每年的十月初五,水上各路渔民才会不约而同地汇聚庙中,虔诚地祭三性、烧香烛。他们一为纪念大禹治水的恩泽;二为祈求自家渔船水上平安。

在由平台山回家的水面上,我忽然看到了一座形似龟状的小岛。渔民朋友说,那是乌龟山。后来,那龟状的小岛就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后来,我终于登上了乌龟山。那天,我是搭乘大妹收购湖鲜的渔船登上小岛的。乌龟山更小,却有山的样子。岛虽小,听说在抗日战争年代,英勇的太湖游击队曾多次在这里停留、战斗。谁能想到,在这小岛上竟也响起过枪声、流淌过鲜血!如今登上小岛,我看到的虽然也是花红草绿,心中却觉得沉甸甸的。

还没到乌龟山的最高处,在路旁我忽然看到了一个大洞,洞口长着杂草,洞中挂满了树的须根,和我同去的大妹对我说,这是万人洞。日本鬼子在侵略江南时,曾经杀害过抗日将士和无辜百姓,侵略者把他们的尸骨都抛扔在这个山洞里。本来我还想进去看看的,听到这段血腥的历史,却是再也不敢迈步了。望着这黑洞的深处,我低头默哀……

乌龟山虽小,但在这黑暗的山洞边,我却看到了太湖人苦难的过去,也看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

太湖中的七十二峰,依然躺卧在太湖的水面上。也许是岁月的磨砺,也许是风雨的侵蚀,湖中之峰已经没有了“峰”。没峰的山,变得委婉温和,多了柔情。

附      太湖七十二峰:

在《苏州府志》记载属于现苏州市吴中区洞庭东山之东的有:莫厘、缥缈、禹期、鼋头山、龟山;洞庭东山之北的有:金庭、玉柱、长沙、叶余、冲山、漫山、白泛、长泛、癞头泛、殿前泛、南乌、北乌、横山、阳山、大贡、小贡、五石泛、茆泛、大干、小干、绍山、粥山;洞庭东山西北有:思夫、琴山、杵山、东狱、西狱、疃泛、大坠、小坠;光福之南有:石蛇、青泛、历耳、三山、泽山、厥山、箬帽、笔架、垓山、大谢菇、小谢菇、武山、佘山、箭泛、五舍山、苧泛、大鼍、惊竺、猫山、鼠山、石牌。

在七十二峰中,属于无锡境内的有:马迹、津里、横圻、钱堆、独立、大矾、小矾、东鸭、西鸭、三峰、大雷、夫椒、小椒。

属于宜兴境内的有:大竹、小竹。

属浙江长兴的有:小雷。

七十二峰中有少数现今已成为陆上的山峰。

此外,太湖中尚有时沉时现的小屿十一个,洞庭西山之东有:龟壳、龙床、铁限砂、培基;洞庭东山外有:石蟹、利市山;胥口外有:司徒墩;南湖外有:姑苏矶、九星矶;磨盘山外有:吴梁矶;游湖中有:留船矶。

其峰举例---横山岛游记

与阴山岛一样,横山岛也是西山岛旁边的小岛,有一条柏油路把横山岛与西山岛连接起来,从堤坝公路步行进入横山岛,大约十分钟的路程。横山岛的面积比阴山岛更大,人口更多。在村口的大树下,有五六个老大妈并排坐着,她们摆放着岛上的土特产,看到新来的游客,会热情招呼售卖。这几位老大妈比较热情。据老大妈介绍,横山岛有四个大队,共500多人,在横山岛的村口只是其中的一个村子。老大妈还介绍,横山岛里面还有三个村子,最里面的村子有一条小河。横山岛的居民建筑主要集中在东北山脚下,房屋依山而建,密密麻麻占据了大半个东北山脚。从东村出口走进横山岛,有一条一米多宽的水泥路一直伸向远方。这条路把四个村子连接起来。通向村子里的水泥路很深很长,初次沿着水泥路往里走,就如同探险一样。只见水泥路弯弯曲曲,时而上坡,时而下坡,时而左拐,时而右伸。水泥路两旁都是两三层的房屋,大都是新建的,老房屋还在,基本上废弃不用了。除了民居外,里面还有一些民宿,建筑得比较漂亮。这条老的水泥路很长,一刻不停往前走,大约要走一个小时,才能走到尽头。除此之外,横山岛还新修了一条公路,可以通汽车,一直延伸到山顶。同阴山岛一样,横山岛也是免费的,因此来横山岛的游客也很多。游客的小汽车进进出出,一些游客在通往村口的公路上拍照留影。在通往横山岛的西山环湖路口,有一些卖水果小吃的商贩,集聚了不少人气,显得很热闹。

小河小船

废弃房屋

依山而建的房屋

村民菜园子

通向村里的水泥路

秋色怡人

路旁的果树

村子路口

老房屋

新旧房屋

村中小路

岛上树木

太湖十八湾

十八湾湾名(由此向东依次):

长寿湾(相传湾内有百岁寿翁的墓葬而得名)

月白湾( 月牌山顶平坦,其西山峰突起,有石块面平似桌,曰“月台峰”,即“石台山”。相传吴王夫差与西施常在此流连忘返)

邵家湾(相传明代邵宝【注1】隐居于此而得名)

夏墓湾(孙权族弟东定侯孙必兴【注2】葬此,赠夏侯,故名)

盘坞湾

削刀湾

头湾

二湾

三湾

孟湾(宋信安群王孟忠厚【注3】之墓而得名)

杨湾

红湾

东湾

孔湾

华藏湾(宋太师张俊【注4】敕葬于此,墓左建华藏寺)

杨家湾

祠湾(原有祠堂而得名)

姚湾(其内有东、西两窑而得名窑湾,演变为姚湾)

注1: 邵宝(1460~1527)明代著名藏书家、学者。字国贤,号泉斋,别号二泉,江苏无锡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授许州知州,历户部员外郎、郎中。历为江西提学副使,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为身守正,不交权势。弘治十八年(1505)起,历任浙江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湖广布政使。正德四年(1509)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因仵宦官刘瑾,被免职还乡,隐居于此,后为闾江处士吴秋崖识破,遂移居惠山石门前。 刘瑾败亡,起邵宝为贵州巡抚。未几,升户部侍郎。改左侍郎。又命兼左佥都御史,处置粮运。拜南礼部尚书,恳辞不就。嘉靖初(1522年)起复前职,仍辞去。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庄。

注2: 孙必兴(生卒年月不详),三国时东吴国君孙权之族弟。他溘逝后,孙权赐封其为东定侯(又称夏侯)。有许沅吟诗赞颂他一生。诗云:“盖世英风启仲谋,难兄已足鼎曹刘。目无河北三干寇,坐并江东八十州。霸业何曾输项籍,雄图应不数钱缪。伯符自是三分杰,百代还存士一丘。”

注3: 孟忠厚(?-1157年),字仁仲,洺州(今河北万年县)人。宋朝外戚大臣,元祐太后兄弟,孟子四十二代孙。

绍兴三年,任镇潼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醴泉观使,迁枢密使,封为信安郡王。秦桧死后,授保宁军节度使,判平江府,诏充万寿观使,提举秘书省。绍兴二十七年,卒,加赠太保,予谥忠献。

注4: 张俊(1086年-1154年),字伯英,凤翔府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南宋将领,曾与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并称南宋中兴四将,后转主和,成为谋杀岳武穆的帮凶之一,并以此博得宋高宗深宠。晚年封清河郡王,显赫一时。


十八弯穿越

我们徒步群主、笃信“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华导永远不缺创意,永远不停止前行的脚步。刚跟着他用脚步丈量完箭扣野长城,还沉浸在这次惊险刺激之旅的余韵之中,他又在群里发出“英雄帖”:徒步穿越太湖十八湾山脊线,从阖闾城出发,到九龙湾。

看到这个帖子,我心里一阵激动,想起了十多年前的阖闾寻梦之旅。那一次,骑着摩托车,带着尚在幼儿园的儿子,沿着锡宜公路,驶过“一湾一景致,湾湾生雅韵”的十八湾,来到山脉收脚处的“闾江口”,寻访阖闾城遗迹。转悠了半天,只看见立在路边的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阖闾城”。然后,我恍然大悟,路旁(包括路)种满油菜高起的土岗就是传说中距今2500多年的阖闾城城墙遗址,而自己早已站在城里面了。

登上土岗,四面张望,这里确如史书记载“襟水怀畴,连峰接嶂”、“水路屯兵,易守易功”的地理环境。在历史的风雨中,古城昔日的雄姿和风采早已凋敝,萎缩成一道损缺的土岗隐没在野地之中。面对眼前的农舍田畴、厂房车流,以及远处的青山绿水、波光帆影,你只能聊以激发一点思古之幽情,像老杜游武侯祠作《蜀相》一样,也来一首《伍相》,发出“伍相祠堂何处寻,胥山脚下柏森森……”感叹,让儿子和纪念碑合个影,驱车而去。

后来也多次经过这里,目睹了“沧桑巨变”:先是“闾江村”拆迁消失;再是锡宜公路拓宽,陆马公路建成,这里修建了大型立交枢纽;后来,又见造型现代而别致的“阖闾城博物馆”和仿古四方形的“阖闾古城影视基地”拔地而起。我猜测,有关部门是把这里作为马山风景区的延伸来整合规划的,不过,博物馆虽然有文物,更多的是用声光电高科技仿古,“阖闾城影视基地”纯粹是伪文物,吸引不了我再次问津的欲望。

绵延在十八湾的群山总的称为龙山,是阖闾城的延伸,有许多名胜古迹,著名的“闾江十景”——雷嘴观鱼、盘坞樵歌、夏墓云峰、章洞危崖等都与十八湾的山和湾有关。既然“阖闾城”已经湮没,无迹可寻,徒步十八湾山脊线,是否能够重新拾起我遗落的阖闾之梦呢?那么,就从阖闾城开始吧!

徒步之旅一开始并不顺利。从仿古的“阖闾城影视基地”出发,还没到第一个山头——章山的山脚,便被铁丝围栏拦住,上山之路已被围入待开发的农场。顺着围栏的荆棘丛,穿过一座乱林岗,无意间却进入了农场内部:一匹鬃毛波浪卷、通体油亮的小马驹在马厩里吃草,几只山羊悠闲地发出“咩咩”的叫声,一群鸡鸭慢吞吞地走来走去,他们对我们这群突然的“入侵者”并不以为然。但当我们沉浸在这一派久违的田园牧歌的氛围之中时,却突然发现,这里的人并不是淳厚朴实的山民,而是近乎不讲人情的“刁民”,先是让我们“打哪儿来回哪儿去”,再是威胁要放出狼狗藏獒驱赶,最后才道出真实目的——留下买路钱。一阵兵荒马乱,我们在“刁民”的咆哮声中翻阅铁将军把守的农场大门“落荒而逃”往上山的路。

还在侥幸未被恶狗撕咬,逃脱“刁民”勒索,上山路却在一座山林的“消防站”前戛然而止,四周除了荆棘,就是林莽。虽称不上到了原始森林,也有闯进野人山的感觉。但是,回头显然不可能,只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硬闯了。幸好华导经验丰富,布置大家带了砍伐的斧头,割柴的镰刀,我们硬是在荆棘林莽中开出一条路,直往山顶开拔。

快到山顶时,我们的目光被一堵石头垒成的墙体所吸引。石墙高宽各约2尺,上面杂草丛生,碗口粗的小树三三两两从石缝间长出。走近看,石墙处就是山脊线,墙体沿着山脊线向两端延伸,消失在密密麻麻的灌木丛林中,不知有多长。我们讨论起石墙的由来?最大的可能是吴越争霸时伍子胥修建的防御工事,是从阖闾城延伸而来,附近的胥山上有“闾江十景”之一的“胥山故垒”,也就剩下湮没在灌木荒草中的零星残石,还没有这样的规模。如果猜想属实,这是不是可以称作中国最早的长城——“吴长城”?长城最初并不是城,而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防御的“边墙”,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长城是齐国和楚国间的“长城”以及燕国用来防御山戎的长城,也许这些都并不比“吴越争霸”来得早。而且,这些所谓的“长城”,要么湮没消失,要么萎缩成土垄石垒,不成规模。沿着这“吴长城”走到山顶,是一个圆形土墩,直径六七米的样子,土墩长满荆棘,虽然无法攀上去考察辨别是否是长城上驻兵的烽燧,但似乎离真相又近了一些。

到了这“吴长城”(未加考证,姑且如此称呼),徒步之行再未遇到挑战,因为墙体一直顺着十八湾的山脊线延伸,而它左右两边树丛里总有一条或隐或现小路。也许,这是超过2500年的远古秘密小道,比驴友们穿越的全国各地的那些“xx古道”都要历史悠久。就这样,顺着这山脊线上“吴长城”边的“十八湾古密道”,我们征服了十八湾的章山、虾笼山、孟湾山、大炮头山,……欣赏这里旖旎山色之余,又从全新的角度欣赏这里的太湖风光,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无锡标志性景观“太湖三山”,从这个角度看真像浮游在水面上的头尾相接的一只大乌龟,一前一后带着两只小乌龟,映着碧空,在滔滔三万六千顷湖水中畅游。

青山隐隐,绿水迢迢,行走在十八湾的湖光山色之中,我想起胡埭的一位文化老人许振华先生对这里的评价:“假如能在十八湾筑亭台、植嘉木、置奇石、修古迹、辟园林,那么,梅园、蠡园、鼋头渚也没有这里好。梅园没有真正的水,蠡园也只有假山缺少真正的山,鼋头渚虽然山水兼并,然而地势太憋。”是的,这太湖十八湾,东西长达十余里,高下曲直相间,地势开阔,有山有水,还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甚至还有这有待考证发掘的“吴长城”以及可供探幽穿越的古密道,是能担待起无锡第一景观带的称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