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政治概念的运用与滥用

 走路once 2023-04-23 发布于辽宁

Image


者 | 海伍德

翻译 | 苏子乔、林宜瑄、苏世岳

整理 | 经典摘读

正文 | 5587字

阅读时长 | 约15-20分钟

Image
★★★★★

对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的学习者而言,「概念」有其特别的重要性。若要说政治上的争论经常就是在激烈争夺若干政治词汇的正统意义,其实亦不为过。彼此相互争执、对抗,甚至严重到兵戎相见的敌人双方,都可能同时宣称自己是在「捍卫自由」、「维护民主」或「支持正义」。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自由」、「民主」与「正义」对不同人士而言其意涵不尽相同,许多概念的内涵本身似乎充满疑义。

在政治分析中,「概念」之所以具有特别的重要性,至少有以下三个理由。首先,在进行政治分析时,一般而言会进行通则化(generalization)的工作。若我们思考一下政治学与历史学这两个学科的差异,通则化在政治学中的重要性就可凸显出来。历史学者通常会试图理解、掌握单一特定的历史事件(例如法国大革命、俄国革命,或1989年至1991年间的东欧革命),而政治分析者在探讨历史事件时,通常其目的是爲了理解掌握更爲广泛且具一般性的现象(例如革命现象)。对历史学者而言,硏究「革命」此一概念本身并不重要,这是因爲历史学者主要感兴趣的地方乃是在于不同历史事件的差异性与特殊性。但是对政治分析者而言,对「革命」此一概念的研究则是再必要不过,因爲政治学的许多研究往往需要对「革命」此一概念有充分掌握后才能进一步推展。

「概念」之所以重要的第二个理由是,政治学的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尽管与从事政治实务工作者(特别是指以政治爲专职的政治人物)所使用的语言文字无甚差异,但政治人物主要的兴趣是提出政治口号与诉求,而不是有心想探究政治,他们有很强的诱因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政治操弄,有时亦混淆大众视听。因此,政治学的学习者在使用相关的语言文字时必须特别谨愼。政治学的学习者应该要清楚地界定相关词汇并精确地厘清各个概念,以避免这些词汇与概念的意涵受到日常生活中各种政治争论的扭曲。

「概念」之所以重要的第三个理由是,政治上的概念经常与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信念相互纠缠。自从现代政治意识形态于19世纪末、20世纪末浮现之后,不仅政治论述自此开始使用新的语言形态,而且政治辩论中所使用的概念与词汇也充满复杂且针锋相对的意涵。就此看来,政治上的概念实爲深具挑战性的事物——政治上的概念经常暧昧不明,概念本身成爲敌对双方辩论议题的情况亦屡见不鲜,而且政治上的概念也可能「负载」着使用者本身并无察觉的价値判断与意识形态。

▌何谓「概念」?

「概念」是关于事物的一般性观念,其通常是以单一字眼或简短词组的形式表达。「概念」并不仅是专有名词,亦不仅是一项事物的名称。举例来说,一只猫(亦即某只特定的、独特的猫)与「猫」的概念(亦即关于猫的观念)两者之间是有差异的。猫的概念并不是一项「事物」(thing)而是一个「观念」(idea),此观念是由许多关于猫的特质所组成,这些特质包括:「覆有毛皮的动物」、「被驯养的动物」、「会抓老鼠的动物」等。同样地,「总统」这个概念并不是指涉某一位特定的总统,而是指「领导行政组织的首长」此一观念。因此,「概念」是具有「一般性」(general)的,它可以用来指涉许多对象,亦即可以用来指涉与某一般性的观念相符的众多事物。

那么,概念的价値为何?概念形成是论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骤。概念是我们思考、批判、论辩、解释与分析时使用的「工具」。仅是透过感官察觉、感知到外在世界此一步骤本身,并不能让我们就此获得对此一外在世界的知识。爲了要理解这个世界,我们必须加诸意义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而要赋予意义于世界上的事物,我们便需透过概念的建构才能达成。很简单的道理是,我们若要将某一只猫看待爲一只猫,必须要先有「猫」的概念。同样地,在进行政治论证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当我们要建构关于政治世界的事实时,不是单凭观看就能建构,而必须发展并精炼出能够让我们有效理解政治世界的各种概念。就此看来,概念可以说是人类知识的砌砖和基础材料。不过尽管如此,概念却经常是令人捉摸不定的,政治概念尤其是如此。

关于政治概念的主要问题包括:

第一,政治概念经常是「负载价値」(value-laden)的;第二,政治概念的意涵本身即经常成为政治辩论的对象;第三,政治概念有时会被赋予太多意义,远远超过其原本实际具备的意涵。下文将分别说明以上三项问题。

规范性与描述性概念

规范性概念通常是用来描绘「价値」,此种概念指涉的是道德性原则与理想,「应该」(should)、「应当」(ought)、「必须」(must)是此种概念常会运用到的字眼非常多的政治概念都是蕴含价値判断的,例如「自由」、「权利」、「正义」、「平等」、「宽容」等概念皆是。因此,规范性概念指出或标举了特定的行爲准则,而不只是要描述事件或事实。故而,要将政治价値从道德性、哲学性与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信念中抽离出来有时是困难的。相反地,描述性概念(或称实证性概念)则是指涉「事实」,亦即用来指涉客观和可观察的存在事物。这种概念是用来描绘某种事物「是」(is)什么而非「应该是」什么,例如「权力」、「权威」、「秩序」、「法律」等便大抵是描述性而非规范性的概念,我们可以透过这些概念来追问这些概念所指涉的事实存不存在。

「事实」与「价値」的区分经常是我们厘清思路的必要前提。「价値」的表述可以视爲意见的表达,无所谓眞僞,而「事实」的描述则可验证其眞僞。因此,描述性概念一般认为是「中性的」或「价值中立的」,这样的概念要面对科学验证所强调的精确性。事实上,在实证主义的影响下,自从政治学这门学科在20世纪中期致力于将自己发展为一门科学性的学科以来,规范性概念便经常被视爲「形而上」(metaphysical)、无意义的东西而被摒弃。然而,政治概念的问题就在于——「事实」和「价値」无可避免地会相互纠缠在一起,即使是很明显的描述性概念也不免会「负载」着若干道德性和意识形态性的意涵。我们可以拿「权威」这个概念作爲例子来说明。假如我们将「权威」界定爲「影响别人行爲的能力」,则「权威」可以作爲一个描述性的概念,用来说明「某人拥有权威」或「某人没有权威」'并可以检视拥有权威者得以施展权威的基础爲何。不过,在论及「权威」这个概念时,要将其与「权威在什么情况下、以何种方式、以何种理由『应该』(should)被施展」这样的价値判断全然地区隔,却是不可能的事情。简言之,面对「权威」这个概念,没有人是完全价值中立的。例如,重视传统秩序的保守主义者,倾向将权威视爲正当的、正面的现象,而敌视政府与法律的无政府主义者,则必然会将权威视爲赤裸裸的压迫。就此看来,所有的政治概念,不论是描述性的概念或是规范性的概念,都有必要从使用该概念者之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理解。

面对政治概念「负载价値」的特质,20世纪晚期以来影响力深远的「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运动提出了他们的回应之道。由女性主义者、民权运动者、弱势团体所倡议的「政治正确」(常被简称为PC),主张要尽量清除一般语言中所蕴含的种族主义、性别主义及其他可能具有贬损特定群体意涵的用语。这些提倡者认爲一般语言必然反映了一个社会大致的权力结构,因此语言必然会带有歧视性地偏袒社会上的优势团体而眨抑劣势团体。例如man或mankind这种充满男性意味的字眼常被用来指称全人类;又例如人们常以negroes和coloreds这种贬抑性的字眼来称呼黑人与其他有色人种;又例如发展中国家常被称爲「第三世界」国家或「低度发展」国家(事实上,即便是「发展中国家」这样的称呼,也因爲其似乎带有「西方发展模式可适用于全世界」的暗示而受到抨击)。

「政治正确」论者的目标,是希望发展出避免偏颇的一般语言与词汇,而使人们能够运用不具歧视性的语言来进行各种政治辩论。然而,政治正确论者这样的诉求有其困难之处,因爲希望将各种政治论述都以毫无偏颇且全然客观的语言予以呈现,其实是不切实际的。事实上,我们至多能做到的,是用「正面」的词汇去取代「负面」的词汇,而不可能完全价値中立。例如用「身心障碍者」而不用「残障者」,又例如用black而不用negroes来称呼黑人。批评「政治正确」运动的论者还进一步指出,政治正确论者其实反而是对语言的使用加诸了一套意识形态的束缚,政治正确论者在拒斥使用所谓「不正确」观点进行陈述的同时,有时也同时削弱了语言的描述能力。受争论的槪念

关于政治概念的另外一个问题,则是政治概念本身经常成了学术辩论和意识形态辩论的争论对象。就如前文曾经指出,我们经常看到政治辩论的双方阵营,从表面看来皆标举着相同的原则与理想,但双方见解却南辕北辙。概念界定的分歧,本身就构成了政治领域的一个战场。不同阵营皆试图对若干政治概念建立所谓客观正确的意涵,例如想要定义「眞正」的民主、「眞正」的自由、「眞正」的正义……等。W.B.Gallie(1955-1956)则指出,关于「权力」、「正义」、「自由」等陷入重大争议的概念,本来就不可能存在着中性且定于一的定义。他认爲人们必须承认有些政治概念乃是「本质上意涵即有争议的概念」(essentiallycontestedconcepts)。一个词汇的意涵常会存在着立场迥异的不同看法,而没有一种看法可以被视爲这个概念所谓「眞正」的意涵。但是,当人们承认政治概念「在本质上意涵即有争议」时,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去对这些政治概念进行理解,而是要体认一个概念本身的不同版本定义都是有其重要性和价値。

然而,上述这样的说法,亦即认爲「大部分政治概念都是多重面向、在本质上意涵即有争议」的说法,仍然受到一些论者(例如TerenceBall(1988))的检讨批评。各种检讨批评的观点可归纳爲以下两点。第一,许多理论家在参照Gallie的说法,将政治概念的各种界定方式并呈后,仍然试图提出论辩以捍卫自己的界定方式,说明自己的诠释方式爲何比其他论者的诠释方式优越,例如Lukes(1974)对于权力这个概念的讨论与界定,就是著名的例子。这种拒绝接受「各种概念界定版本都同样有效」的批判立场,一方面引导了持续不断的政治辩论,但仍希望未来的某一时刻,可以产生一个单一的,众人共同接受的概念界定方式。换句话说,这种批评观点是认爲,尽管在概念界定的过程中敌对和争论的现象必然不能避免,但是没有概念是在「本质上」即有争议的。第二有论者指出,Gallie上述的观点是缺乏历史观照的(ahistorical)。这些论者提醒,有些在当前被争论不休的概念,在过去历史中其实是有广泛共识的。例如,关于围绕在「民主」这个概念周遭的诸多争论与分歧意见,其实是在18世纪末之后随着社会主义等新意识形态的发展才逐渐浮现出来。因此,这些论者建议,我们最好是将这些意涵受争论的概念视爲「当前」受争议的概念(Birch,1993),或视爲「在历史偶然时刻」(contingently)受争议的概念(Ball,1997)。

词汇与事物本身

关于政治概念的最后一个问题则是所谓对概念的盲目崇拜症(fetishismofconcepts)。这种情形是指人们误将概念看成一个具体的存在物,彷彿概念可以脱离使用者而单独存在,甚至彷彿凌驾于使用者之上。换言之,此时词汇(words)被当作事物(thing)本身,而不是用来理解事物的工具。韦伯(MaxWeber)透过「理念类型」(idealtype)这个特定概念,来试图处理上述的问题。所谓「理念类型」是一种人类心智对知识的建构,尝试从几乎无穷尽且复杂多端的现实世界中,筛选出其中的意义。因此「理念类型」乃是解释的工具,而不是百分之百与现实世界完全贴近的对照物。「理念类型」既不是对现实世界穷尽式的表达,也不是要提出伦理式的理想。例如「民主」、「人权」和「资本主义」这些概念本身,其内涵要比这些概念试图要描绘的、变动不居的复杂经验现象本身,更爲完满和具有一致性。韦伯本人则是将「权威」与「官僚」等概念视爲「理念类型」来予以阐述其论点。理解若干概念属于「理念类型」的重要意义,乃是它可以提醒人们概念只是分析的工具,而不是所要分析的事物本身。据此,我们最好不要将属于理念类型的概念判定爲「眞」(true)或「假」(false),而是要判定这些概念是否较爲「有用J(useful)°

更进一步强调政治概念之偶然性(contingent)特质的是所谓的后现代论者。后现代论者对于「传统」研究者试图探寻众人皆可接受之普遍性价値的企图,深深感到不以爲然而加以抨击,因后现代论者认爲这样的企图其实预设了一种道德和理性制高点的存在,并以爲所有的价値和知识论述的合理性都能以这个道德和理性的制高点作爲判断的依据。后现代论者认爲,当前关于这个制高点的定位究竟爲何仍持续存在着根本的歧见,这意味着具有正当性的伦理观与政治立场其实是可以多元并存的,并且意味着唯有从人们运用语言和政治概念的具体脉络观察,语言和政治概念才具有其有效性。关于概念最基进的观点和论述,或许应该是大乘佛法(Mahayana Buddhism)。大乘佛法将「约定俗成的事实」(conventionaltruth)与「绝对的事实」(absolutetruth)予以区分,前者系由常规性的语言文字所建构,其乃是立基于以特定方式使用概念之人们的心念;而后者则是指藉由直接感受的经验而对实存世界(reality)的实际介入,因此也就超越了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本身。就此观点而言,人们任何类型的概念与思想都只不过是加诸于实存世界的投射物,因此都是某种形式的错觉。正如禅宗所说的,如果我们将词汇视爲事物本身,我们便陷入一种危险——将指向月亮的手指头误认爲是月亮本身。

——END——

文来源:《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的关键概念》,海伍德(AndrewHewood)著 ; 苏子乔、林宜瑄、苏世岳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18. 9。部分内容由编者整理,注释从略。本文仅供个人学习之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对本书有兴趣,请购买正版书籍。如有侵权可通知本公众号予以删除。选编不易,转载请遵守基本规则,注明原始来源和“经典摘读”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