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海厦,五个泻心汤,治肠胃科所有病

 北京润雨 2023-04-23 发布于海南

五个泻心汤分别是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这五个泻心汤都出自仲景《伤寒论·太阳篇》,因此面对不同的病情,在选择药物的时候要加以注意,尽量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以免增加病情的严重性。

1、半夏泻心汤

如果是脾胃虚弱,湿热中阻,脘腹胀满的情况,一般可以选择半夏泻心汤进行调理。半夏泻心汤,是一种由人参、甘草、黄连、大枣等配制而成的方剂,它具有和胃降逆,开胃除痞的功效。

2、生姜泻心汤

如果是出现有伤寒,肠胃不和的情况,可以服用生姜泻心汤进行调理。生姜泻心汤由生姜、半夏、黄芩、黄连、党参、大枣、炙甘草组成,有和胃降逆、散水消痞的功效。

3、甘草泻心汤

如果是出现腹中雷鸣,心脏不适,恶心,心烦气躁的情况,是可以用甘草泻心汤调理的。甘草泻心汤由甘草、黄芩、黄连、党参、半夏、炮姜、大枣等药物组成,有益气和胃,消痞止呕的功效。

4、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可以治疗上焦、中焦、下焦之火,大黄黄连泻心汤由大黄、黄连组成,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5、附子泻心汤

如果是出现阳虚热结、心下痞闷的情况,是可以服用附子泻心汤调理的,附子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附子组成,有泻热消痞、扶阳固表的功效。




伤寒论第155条辨: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原文解释】胃脘部痞满,而又畏寒汗出的,主治用附子泻心汤。

心下痞,我们前面讲过,心下指的就是胃,也就是胃部痞满胀,但是又怕冷,这是胃寒了。只要病人说怕冷,又有流汗,这就已经告诉我们有表虚了。表虚的时候,才会有汗出。

一种是身体很好的人流汗,不会恶寒。有的人身体很虚弱的流汗,本身就怕冷。

表虚的人流汗,怕冷,张仲景的观念是在有表虚出现的时候,一律使用泡附子,泡附子可以固表。表阳虚的时候,泡附子能够固表阳。

中医认为汗血同源,如果一个人失血很多,与汗出恶寒是同样的处方,还是可以用炮附子,所以,炮附子可以用在救逆上。失血过多我们可以用炮附子,里阳不足,我们用生附子。这是生附子和炮附子不太一样的地方。

有人误解为生附子比炮附子的药力要强,其实不是这样的。炮附子是固阳用的,固守用的。如一个男人遗精很严重,龙骨牡蛎下去还是不能固精,这个时候就可以用炮附子。如果是南派的就是用锁阳。我们不是说不能用锁阳,要在经方的基础上,再去增加一些。就好比经方是一棵圣诞树,其他的药就好比圣诞树上的装饰品,这才是最好的医生。

如果你懂西医,再懂中医的经方,再加上圣诞树,那你就是最完整的医生了。

张仲景出了一个附子泻心汤,病人一定是除胃出了问题以外,还兼有表虚。所以,附子,我们在临床上会经常在用。

如一个人太阳中风,发汗太过了,汗流不止,再给他吃桂枝汤,但是,这个时候要加上炮附子下去,加炮附子的原因就是收表固阳。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灵活运用炮附子了。

有的人精子出来带血,也可以用炮附子,小便失禁,特别是一些老年人,晚上一直在跑厕所,这个时候就可以用炮附子。

中医的观念,尿与汗也是同源,也就是说,尿,汗,血在中医当中都被称之为津液,都是同源。如果你不相信汗尿同源,你自己就可以观察夏天,流汗很多的时候,小便就会很少,小便就会很浓。

附子泻心汤方: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我们看这个处方,大黄,黄连,黄芩这是三黄,这是寒药,再加上炮附子是热药,热药与寒药同时放在一起,经常会这样去用。三黄去胃热,炮附子固表虚。

大黄,黄连,黄芩这三味药用开水泡就行了,就象泡茶一样,只有炮附子是用水去煮,煮好的附子水再去与三黄泡出来的水混在一起,分温再服。这是标准的附子泻心汤的使用方法。就是专门治疗即有表虚又有胃热的方子。

会用到大黄,黄连,黄芩三黄泻心汤的人,舌苔一定是黄的,同时,大便一定会有一点秘,胃热很盛的人才会使用。

胃热很盛,是指胃里不舒服,有发炎,如果我们用现代的西医名词来说的话,大黄,黄连,黄芩是寒凉的药,是消炎用的,黄连是怕炎症的毒跑到血里面去,所以,用黄连来解毒。

如果一个是胃口大开,胃里面没有发炎,饥食百碗不解饥,渴饮百杯不解渴的那种,这也是胃热很盛,西医一看,说这是糖尿病,这个时候,如果把大黄,黄连,黄芩这三味药泡茶一样,一点用都没有。这要开大剂的石膏进去才有用。这两种胃热是不一样的。

只要有表虚,加上炮附子就好了。有的时候,看不到汗,但是,很容易怕冷,恶寒,大家都是穿短袖的,他还在穿长袖,那个人就要开始吃炮附子了。所以,不一定要等到盗汗出来才吃炮附子,那太慢了。

伤寒论第157条辨: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汗出表解之后,因胃中不和,而致胃脘部痞硬,嗳气有食臭味,胁下有水汽,肠中鸣响如雷而下利的,用生姜泻心汤主治。

当病人告诉你胃里面不舒服的时候,同时兼有下利,就已经是生姜泻心汤了。

生姜泻心汤胃中不和,就是胃中有停水。病人只要告诉你,他是拉肚子,肚子里面咕噜咕噜地响,你问他胃里难不难过,他说胃里面很不舒服,然后还打干呕,呕出来的气味有酸臭的味,舌苔又是黄的。

生姜泻心汤,强调了生姜,就是重用生姜,生姜就是把胃里面的水排掉。胃外面的水产生恶心,那是用半夏。这里并没有恶心,只是干噫,这个时候就是用生姜。

所以,胃里面的水要靠生姜,胃外面的水要靠半夏。这是半夏和生姜止呕的区别。

我们上一节讲了五苓散,后面我们学到猪苓汤的时候,再把这两个方剂进行比较一下。都是小便不利,怎么来区分,什么时机使用?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生姜四两,不要真的用四两,一般用过四五片打碎就可以了,炙甘草三两,我们在治肠胃病的时候,大多是用生甘草,这里用炙甘草的原因,是配合生姜把坏死的食物里的水排掉,要排水的时候不能用生甘草,生甘草是蓄水的。

这个方子还用到干姜,生姜干姜并用,还有黄芩,这个处方开得非常的好。

张仲景告诉我们,干姜是温中,胃里面有寒的时候,要靠干姜,可是寒里面有水的时候,这个水干姜去不掉,一定要靠生姜来排水,胃外面有水有恶心的现象这是用半夏,水把胃包住了,影响到胃的蠕动而产生呕逆。

泻心汤都会有胃热,有胃热就用到黄芩,黄连。黄芩黄连我们常会在治疗肠胃方面的热证时使用。病人有干噫食臭,才会有使用半夏的时机,这个方子中用到半夏,一定是有打嗝这些现象出现。

这个方剂是煮汤剂来喝,生姜泻心汤很简单,病人胃里面不舒服,有下利,呕酸,就可以用半夏泻心汤。

现在我们学到了两个处方:一个是邪热利,我们用葛芩连汤,热利拉出来很臭,肛门灼痛,还有一个就是生姜泻心汤,肠胃不舒服,有肠鸣下利。这两个都是属于热利。

我们知道肠胃病好了以后,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中医非常的好,当我们定位一个人吃东西,这个就是肠胃的问题。

当病人病好了以后,我们要注意饮食,营养学家分析得好象很详细,热量要多少,维生素C要多少,氨基酸要多少,钙要多少,看起来很详细,可他们能做到刚刚好就是他的需求吗?肯定不行。

因为人是在不断地运动,不断的变化,运动量大,消耗得多,运动量小,消耗得少,人每天的运动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永远没有办法做得刚刚好,既然是做不到,那研究一大堆有什么用,等于是白做。

营养学家可能会告诉你,就是因为做不到营养完全平衡,所以,才需要吃营养品,缺什么补什么,其实这是大错物错。缺钙补钙,能补进去吗?最后补到骨质疏松,补到肾结石。

中医不是这样,中医是“空灵为常”,意思就是说,宁可饿一点也不要过饱,尤其是在治病的时候,吃很重要,不要吃得太多,要吃清淡一点。所以,经方里面很少用补药,都是用攻坚,疏导,祛湿,祛热,祛寒,和解,温中的药在治病。

伤寒论第158条辨: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伤寒或中风症,医生本应发汗解表,反而用攻下法,损伤脾胃,导致病人一日腹泻数十次,泻下不消化食物,肠鸣厉害,胃脘部痞满硬结,干呕,心中烦躁不安,医生见胃部痞硬,认为是邪热内结,病邪未尽,又行攻下,致痞胀更甚。这种情况并非邪热内结,而是中气虚弱,浊气上逆,气结心下,故胃脘部痞硬,主治用甘草泻心汤。

伤寒中风,按规矩应该解表,结果医生却是攻下,造成了病人一天跑几十次厕所,大便里面还能看到没有消化的食物,肚子嘟噜咕噜的叫,触诊的时候,感觉到胃里面有硬块且胀满,还有心烦打嗝。然而,医生触诊有心下痞,也就是胃中有硬块,以为还有宿便在里面,总以为是攻下的药力不够,于是,又继续攻下,结果越严重。

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就要想到,当犯第一次错误的时候,确定是实证才会去攻,结果你一攻,胃更难过,代表你攻错了,就不要再攻了。

这里讲的是病人本来是虚证,结果医生以为是实证,为什么医生会判断为实证呢?因为病人有痞鞭。所以,虚实的辨证很重要。其实虚实的辨证非常的简单,一点都不难。

只要看到这个人脸上很光鲜,讲话声音很大,这就是实证,还有,实证是拒按,虚证你按他会比较舒服。舌苔上看的时候,实证的舌苔比较黄比较厚,虚证的舌苔看不到厚,但是可以看到黄黄的苔。

如果说,本来是虚证,以为是实证,误下了以后,胃更不舒服,这不是热结,肠子里面,下焦的水往上跑,跑到胃里面去,摸起来以为是实证,实际上气结在里面面。当气结在里面的时候,按压他是喜按的,不会是拒按,只有实证的时候才会拒按。

如果你脉诊很厉害的话,只要你摸是实证的话,脉就最很数,很强,重按还是有。如果是虚证的话,摸上去的脉是浮在上面的,轻轻一按,脉就没了。

甘草泻心汤里面有三味药在泻心汤里面,从头到尾都在里面,那就是半夏,黄芩,黄连这三味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半夏是利水,止呕,去恶心。实际上黄芩,黄连只是消炎。因为胃家有热。

这个胃家的热是虚热,虚热的时候,我们就用黄芩,黄连来去他的虚热,如果有实热的话,才会用到大黄,只有大黄才可以把它攻下来。

泻心汤,实际上来讲就是泻胃汤,张仲景讲的心下就是指的胃,泻心汤是张仲景专门用来治疗肠胃系统发炎的时候使用的汤剂。

这个条辨,是因为被攻下了,张仲景就重用甘草,重用甘草的时候,就是甘草泻心汤,重用生姜的时候,就是生姜泻心汤,重用半夏的时候,半夏泻心汤。

倪海厦《伤寒论》一六四:会用这五个泻心汤,所有肠胃科的病就都会看了

一六四:「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

呕就是进入少阳了,用小柴胡汤来解,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看错了被攻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攻下之后,如果还是柴胡汤证,就再给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下并没有把内脏功能下坏掉。

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柴胡汤下去脾胃功能马上恢复,脾胃功能恢复一定会流汗,流出来的汗是本身正常的汗,这汗本来在太阳应该要解掉,结果在太阳没有解掉进入少阳了,进入少阳后用柴胡汤来去解,排出来的汗是原来太阳证的汗。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硬痛往下走是大陷胸汤,硬痛往上走的是大陷胸丸

不单单是麻黄汤证、桂枝汤证、葛根汤证被攻下会结胸,柴胡汤证被攻下也会结胸。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张仲景讲的「痞」是一种症状:现在进入五个泻心汤证。

会用这五个泻心汤,所有肠胃科的病就都会看了。

满而不痛,常常感觉胃里面胀胀的,又不会痛,可是胃又有胀胀闷闷的感觉,这原因就是表证没有好,进入到胃里面,只有水停在胃的周围,胃的周围并没有热,也没有湿,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

如果只是水而已,半夏就可以了,但是病人常常有吃食物下去,因为肠胃的蠕动不好,有水饮,食物堵在里面,有一部份的食物被吸收了,有一部份的食物坏掉了,所以「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设计的第一个肠胃科的药。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斤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半夏泻心汤」为什么用干姜?因为胃旁边有水,造成胃寒掉了,所以用干姜,如果胃中有水的话用生姜,干姜是温中的药。

张仲景需要用到肠胃的津液的时候,一定会开到人参、干姜、甘草、大枣、生姜,所以肠胃的津液要补足,就一定会用到甘草、大枣、人参。

有寒证的时候、需要强心的时候我们用炙甘草,要解毒的时候用生甘草,生甘草还有蓄水的功能,也就是用了人参补津液之后,以生甘草把津液留在肠胃中。

人参在经方家的观念是治疗心下痞,胃里面不舒服、胃痛的,人参是最好的药,不是拿来当茶喝,不需要如此用。

因为胃里面坏死的食物,产生了沼气往上走,黄芩、黄连把坏死的食物分解掉。

这胃病的肇因是水没有去掉,所以用半夏把水利掉。

临床上看的时候,有一点感冒自己不知道。知道的时候叫伤寒,不知道的叫中风,然后病人吃坏肚子上吐下泻,拉出来的都是水,肚子咕咕的肠鸣,就是「半夏泻心汤证」。

用半夏止呕利水,黄连、黄芩去把肠子食物分解掉。

黄连解血分中热毒,黄芩解肝胆三焦的热毒,因为上吐下泄所以胃的津液都伤到了,所以把人参、干姜、甘草、大枣混在里面用,张仲景的方剂就是这意思,所有的「痞」都是肠胃科的问题。

这个方剂用汤剂或散剂都可以。

舌苔代表胃的津液,如果舌苔黄,代表有热,如果舌苔黄但不是非常干燥,就是用黄芩黄连;如果是舌苔黄而且非常干燥,就是用石膏。

【金鉴】曰:「结胸」兼「阳明」里实者,「大陷胸汤证」也;结胸证病人一定没有下利的,所以有结胸的现象兼有大便堵到的现象,一定是「大陷胸汤证」。

兼「阳明」不成实者,「小陷胸汤证」也:结胸证,但是大便还是通的就是「小陷胸汤证」。

都是结胸的症状,就是胃里面很难过,绷得很紧,筋挛的现象。

痞鞕兼「少阳」里实证者,是「大柴胡汤证」,胃里面很难过,硬硬的,然后大便稍微不通,没有结胸那么厉害,就是「大柴胡汤证」。

兼「少阳」里不成实者,「半夏泻心汤」也,里不成实者,就是下利拉很多水出来,这时候靠「半夏泻心汤」。

这种虚症的现象常常在食物中毒、误食不干净的东西的时候,开「半夏泻心汤」给病人吃,「半夏泻心汤」的时候病人一定有呕吐、下利兼有肠鸣,所以有呕吐就是「半夏泻心汤」。

【芳翁医谈】曰:「休息痢」,世皆以为难治,盖亦秽物不尽也、宜服「笃落丸」,(「笃落丸」为「大黄」一味之丸方。)光吃大黄一味药,会拉的很难过,「笃落丸」就是笃定会落下来,这样吃不好。

又:下利如休息痢,无脓血,惟水泻,时或自止,止则腹胀,泻如爽然,然日羸惫,面色萎黄,恶心吞酸,有时腹自痛,当与「半夏泻心汤」,没有拉血,拉出来都是水,停止没拉,肚于就胀起来,拉完后肚子就舒服了,面色就越来越疲惫,又恶心又吐酸,东西吃不下去。

伤寒论第154条辨: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解释】病人感到心下痞塞,但按之柔软,其脉象关部浮的,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

“心下痞,按之濡”心下胀满而不痛,用手按压,软软的,病人其脉关上浮者、关上指的是上焦的肺、心脏的地方很热。

这个条辨是讲的从脉诊上面来判断。

关,是中膈,中间,寸,胸阳的位置,这里说的是“脉关上浮者”,意思就是说上焦比较热一点,仅此而已。

大黄黄连泻心汤,我们在读伤寒论的时候,看到心,就把它当成是胃。心下就是胃下。 看到胃,就把它当成肠。为什么会这样?汉朝当时是有什么规矩,或者是什么样子,是不是要避讳什么事情,我们不知道。

一共就两味药,一味大黄,一味黄连,大黄二钱,黄连一钱,把这两味药,不是用来煮,是取它的药气,把大黄和黄连放在杯子里面,用热水冲下去就可以了,就好象泡茶一样。

我们在用中药的时候,不去煮它的时候,只是用来泡茶一样,这是取药的气。如果去煮,那就是取药的味。

大黄和黄连的味都很厚,当我们要药进入血分的时候,我们知道黄连是苦寒的药,同时黄连是解毒的药。当我们需要黄连到血脉里面去解毒的时候,那就要把黄连用来煮,病人吃他味。在这里不是,是象泡茶一样泡来喝,这是取它的气。

病人胃中有热,简单的讲,舌苔是黄的,脉浮上来,就可以用大黄黄连。在临床上面用的就很多了。

有人坐在那里看电视,眼睛突然流血,有的人突然流鼻血出来,牙齿流血,牙龈出血,统统都可以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来泡水喝,取它的气,能够降热。

上焦有热,大黄黄连泻心汤就可以把它清掉。简单来讲,就是上焦有出血(眼睛,鼻子,牙龈),大黄,黄连泡水喝是很苦,当病人需要的时候,喝起来就不觉得有多苦。这个药如果是煮来喝,就没有用了,煮来喝的汤药,药性就往下走了。

五官无缘无故出血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是上热,胃中太热,胃热上行,我们就用大黄黄连,在临床上伤科出血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第164条辨: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原文解释】伤寒表症,用泻药攻下后,再发其汗,导致心下痞塞,若出现发热畏寒等见症的,是表症仍未解除,不能先泄热消痞,而应先解表,表症解除以后才能泄热消痞。桂枝汤适宜解表,而大黄黄连泻心汤适宜泄热消痞。

病人得了伤寒表证,结果被攻下,表邪下陷,结果又发汗,这样就造成了心下痞。如果病人怕风怕冷,这提示表证仍然在,表证还在的话,就不要去治痞,应当用桂枝汤来先解表,把表解以后,再去治痞,治痞可以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我们一定要记住,只要病人被攻下了,发汗了,如果表证还在,不要想麻黄汤或者是葛根汤,一律用桂枝汤。桂枝汤除了能解太阳中风,发一点汗以外,本身桂枝汤就是阴阳最好的调和方剂。所以,平常没事都可以吃一点桂枝汤。

平常我们坐久了,腰酸背痛,都可以吃一点桂枝汤啊。所以,解表一定是桂枝汤,不要考虑其他的方剂。

这里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为什么这么确定?因为病人被大下以后,肠胃里面没有东西了,但是肠胃里痞满不通,这个是有虚热在里面。

我们返回去看《伤寒论》第154条辨: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比如说大黄用两钱,黄连就用一钱,就是用开水来泡,象泡茶一样来喝。不用煮的。

如果煮的话,吃的是药味,药质,一吃就下利了。泡来喝来的话,吃的是气,气往上走,大黄敢用二,如果是温病派看到的话绝对不敢用。实际上泡来喝的话,吃的是气,气往上走,比黄连还上。黄连只是清胃里面的热。喉咙上面,五官出血,头部,还要靠大黄,但是,一定要记住,是泡来喝,不是煮来喝。

这个条辨就是说,当你遇到一个病人,本身肠胃不好,这个时候得了感冒,不要去管肠胃,先去解他的表证,治完以后,再去治疗里症。


附子泻心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