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疾病不如关注健康——漫谈情绪的管理

 背后国文 2023-04-23 发布于江苏

中医专家建议我们普通大众,多去关注健康,不要去关注疾病。这是对现实中人们普遍“关注疾病”的忠告,中里巴人说:“我把某个病来细分,那就有从关注健康转到关注疾病上了。大家这么想是认为这么多疑难病,我有章可循,知道怎么治。可我的意思是你不用治,有好的方法让你不用去治疗。但有好多人认为是不治就不行,不治肯定会有问题。我认为当你有病的时候就得治,当你现在健康,当你出院之后你就不用治了,而应该赶紧去把身体弄健康,就不用再住医院了。”

说到底,健康只能靠自己,任何的治疗只是辅助。不止一位医生说过,所有人的病都是病人自愈的,医生只是用治疗手段帮助病人推了一下,或是帮助病人调整了一下而已。名老中医郭生白老师说:治病的方法大部分的是用我们身体自己的一个本能的排异性的本能。因此,从另一方面讲,病人自己是战胜疾病的最大的功臣,而心理健康无疑是最正确的策略。

前段时间,我整理了一下美国最负盛名的心理治疗专家露易丝·海的著作《生命的重建》读书笔记,有人疑惑问,你一个中医爱好者怎么看上西方的书了呢?

我在读书笔记中说过,被这本书吸引不是网上铺天盖地的赞誉和推崇,而是它很好地契合了我们中医“百病从气生”的理论。而当我们打开这本书,也真正看到了作者所倡导的“整体健康”的观念,揭示了疾病背后隐藏的心理模式,并开辟重建生命整体的完美道路。

露易丝·海认为心理和疾病的重大关系,同时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采取积极的思维方式,实现身体,精神和心灵的整体健康。这与道家的“贵和”观念和佛家的慈悲观念不谋而合,对我们的生活有着特别的指导意义。

我们中医认为,“相由心生,病从心起”,任何疾病的本质都是心病。露易丝·海通过医疗的实践,也准确地发现了这一规律。双方都是从实践中来,都深刻地提示了人发病的根本症结,因此,我们在关注疾病的时候,不如多听听自己身体的声音,让我们少生病,以至不生病。上工治未病是指中医通过砭、针、灸、药、按跷、导引的方法来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做好疾病预防,未病先治,即病防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调整好心态,控制好情绪。

我对我的观点深信不疑,并且随着不断地学习,越来越印证了我深信的观点。比如在梁冬对话刘力红的访谈中,刘力红教授说:心又是主神的。心者,身之本,神之居于,就是神它主神明的。那么这样一来,你就很容易就知道了,“疾”讲的是形的病,那么“病”讲的是什么?实际上是神的病,也就是说心的病。

我们在《素问》的第一篇叫做《上古天真论》,《上古天真论》里面它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话。他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就是上古那个时候的这个知“道”的人就是得道的人,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年乃去。”就是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的条件是什么?形与神俱。形与神都俱足了。那也就是很鲜明的表达了就是圣人对这个健康的认识,他认为要建立在这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形神并俱,也就是说你这个健康的条件是形与神构成的。他们都好了,这个才能够度百岁乃去,那反过来不健康,也就是也形上的不健康,有神上的不健康。有局限在形这个层面,有超越形这个层面,也就是神这个层面的不健康,那么这个是构成不健康的总和。所以如果我们光认识到形这个层面不健康,这个,那么没有认识到超越这个之上的神也就是心所指的,心这个层面不健康,也就是。那么实际上我们对于疾病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所以,刘力红教授他从身、心和性三个方面来理解生命,他说:我们要除了关注心,实际上更严重我们应该关注性。

我们过去的认识就包括了医学,中医也好,西医也好,现代科学也好,实际上我们都局限在身这个层面,也就是形而下这个层面。就是心这个层面当然,有所触及,但是性这个层面,根本没有。

王凤仪老先生,就界定得很明晰。他就把性分成三种,一个就是天性,一个是禀性,一个就是习性。天性从中医阴阳的角度来讲,天性是纯阳无阴,它是至善的。那么禀性呢,就正好相反,就纯阴无阳的,它是恶而不善的。我要补充一点,天性,就是天生的,就是本质俱足的,就是每个人都有的。习性呢,就是后天习惯养成。

这个禀性是障碍天性的主因。就是说,因为禀性的障碍以后,天性的阳光就没有办法滋养照射这个我们的心身,心身得不到阳的照耀,那么这个问题就多了,中医讲的,那就我们就不用在这里解释,就各种的疾病都来了。

(禀性)表现出来就是,它实际上就是一种情绪了,当然是不良的情绪。就是怒,恨,怨,恼,烦。

那作为学中医的,或者是有一些中医常识的,就很容易就知道,怒就伤肝,恨就伤心了,怨就伤脾胃这个系统了,恼就伤肺这个系统,烦就伤肾这个系统。

对于情绪对身体的重要影响是中医者一致的共识,而且现代医学也发现了这一点。因此管理情绪不是一个只针对于病人的问题,而是全球全人类应该面临解决的问题。过去我们没有认识,被某些思想所误导或蒙蔽,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情有可原,但今天我们认识了,我们与正确的思想达成共识了,如果再由情绪放纵就是对自己的身体极端不负责了。

不仅刘力红教授,很多的老中医在学习和实践中早就总结出了情绪对人健康的影响,他们从身、心、灵三个方面来整体地看待人,特别是从心的方面来告诫人们修心的重要。当然道家和中医更推崇灵性方面的修炼,但这不是一般普通人在纷繁的社会中和有限的时间内所能达到的。因此作为一个社会中的自然人,无论处在什么年龄阶段,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地之中,修心成了人生的必修课。

对于修心,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出人意料地表现出一致性,虽然侧重不同,目标不同,修行的方法不同,但它们对修心置于身体的重要性可谓志同且道合,连后来发展的西方医学或现代科学也慢慢殊途同归。

中医本质的整体、和谐观念让我们不局限,不排斥,不对抗,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完全可以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三人行有我师,同样,一个事物的存在必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当然学习经典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我们进步最快的途径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