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物博考 | 装银匠

 徐平的书屋 2023-04-23 发布于四川

装银匠,也称装人匠。《辞海》和《辞源》等辞书中没有“装银匠”或“装人匠”的词条与源考,但一些古籍有提及到“人匠”,宋《乞降度牒修定州禁军营房状》中记载:“辄已差将官李巽、钱春卿、刘世孙,将带人匠,徧诣诸营,逐一检计合脩去处。”再如,《水浒传》第八十回中写有:“随取金银缎匹,赏赐叶春;其余人匠,各给盘缠,疏放归家。”显然,所述的人匠,为泛指的匠人。装银匠,在四川一地,特指专门从事扎彩或纸扎手艺的匠人。这类匠人,在不同地方,还有很多其他的称呼,例如,纸火匠、纸糊匠、纸扎匠、扎纸匠、扎彩匠、裱糊匠等。装银匠大多具有多种技能,如剪纸、扎制、裱糊、木雕、泥塑、草编、裁缝、绘画,有的甚至能堪舆、做道场等。一些装银匠做出来的作品,其工艺水平极高,将其归类于民间艺人,甚至于工艺大师,毫不夸张或言过。

▲给木偶描彩上色。

纸扎,或纸剳 [zhá] 的叫法有很久的历史。《元曲选岳伯川铁拐李》中记载有:“今日是俺哥哥的头七,请了几个和尚,买了些纸剳,与哥哥看经。”《红楼梦》第十四回中记载有:“这八个人单管各处油灯、蜡烛、纸扎。”纸马,又称甲马,以五色纸或画印有神像的黄纸制成,用作祭祀的历史也很久远。清王棠《知新录》卷八中记载有:“唐玄宗渎于鬼神,王玙以楮为币,今俗用纸马以祀鬼神。”由此可见,纸扎各类器物在古时各种祀礼或民俗活动中就被广泛使用。

▲一排纸糊的大马,五位“神仙”高坐在上。

纸扎,是一门将剪纸、扎制、贴糊、裁缝、编织、泥塑、彩绘等技艺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但由于在民间多是制作丧葬用品(冥品)和祭祀用品,以及其他手工装饰品,装银匠之手艺常被看作是雕虫小技,甚至被认为是旁门左道,很少被人尊敬和推崇。其实,装银匠之职业应属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阅古观今,五花八门的行当中,必见其一。丧葬自不必说,可以猜想到的是,自从人类有了祭祀和庆礼等活动后,就有了这种“纸扎”用品的需求,装银匠之类的艺人和劳工就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至于后来的各种官家规制或民事活动中,他们就更应是大显身手了。只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不发达,劳作分工不明确,没有形成专门的纸扎行业。

▲精致且硕大的“画舫”。

上世纪末,西安汉景帝阳陵发掘中,出土大量彩绘陶俑,以及木车马等陪葬物品。制作这些物品的匠人,应该就是早期的装银匠或纸扎艺人。1973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古墓群发掘中,出土了用细木杆扎成的彩绘纸棺,这也是早期的纸扎实物。当时这些纸扎物品显然是由专人制作出来的。一直到了宋元时代,才开始有了专业的纸扎人匠和纸火行业,一些城市或人口聚集较多的地方,出现了纸火铺或扎彩店。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可看见两处纸火铺。宋时称纸扎为“装銮作”、“打纸作”、“冥器作”。明代时,将纸扎经营场所称为“纸马铺”、“纸马香铺”,纸扎行当进一步专业化。到了清代,扎纸行业兴盛空前,装银匠人的手艺更加精湛,作品内容和服务类别也大为扩充。

▲纸扎“凤凰”半成品。

纸扎品通常是用纸并结合其他的一些辅助材料,如竹木、丝绢、棉麻、油漆等做出来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这些纸扎物品的主要工序包括:用竹木形成骨架,外用纸或布裱糊,再用油彩点画,或贴金装饰。其他泥塑、木雕等物品的制作,工艺自然更是多种多样。这些工艺品主要分为三类,一类用于丧仪;一类用于祭礼;一类用于其他庆典或游乐场合。细分地话,有人神类,如金童玉女、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神佛仙圣等;动物类,如龙凤麒麟、狮虎象鹿、猪牛马羊、鸡鸭鱼蟹等;植物类,有花草树木、稻稷菽麦等;用具及构件类,如盆篮笼格、桌椅箱柜、笛箫琴筝、亭塔坊阁等。还有一些杂类,如绣球、旗幡、彩灯、宝瓶、花轿,等等。各物各品,具象和借喻地表达着不同的意思,传递出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装银匠中不乏高人能手,技艺精湛,其作品或细腻传真、栩栩如生,或简练大方、粗犷质朴,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纸糊的“豪宅”。

中国的节日庆典文化,对纸扎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各种灯会,可以说就是纸扎艺术的一场展演会。隋唐时期“上元燃灯”活动中的设山棚、搭彩楼、造灯笼等,应该就是当时的专业纸扎匠人的工作。《旧唐书》中记载当时的灯会:“燃灯百千炬,三日三夜”,隆盛壮观的灯会,必定有很多纸扎匠人繁忙其中。唐代时,纸扎匠人的手艺已是非常高精,《广德神异录》记载:灯会中“张临光宴,白露转花,黄龙吐水,金凫银燕,浮光洞、攒星阁,皆灯也。”宋代,科学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其时灯品之精美,更上一层楼。《武林旧事》中记录杭州灯市“百艺群工,竞呈奇技”。毫无疑问,为此纸扎匠人需要更多的技能。元明清时期,灯会普及城乡,纸扎匠人也相应增多。至于现代的各种灯会,已经有了专门的企业进行经营。如盛名在外的自贡灯会,就有数家企业参与其中,企业中专门生产制作灯饰的技术工人,应就是现代的“纸扎”艺人。

▲威武的“坛前镇守大将军”。

明末清初,湖广、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浙江、江苏、贵州、陕西等多省地移民先后迁至四川,移民原居地的文化也随之引入。五方杂处,异风殊俗,移民的到来对四川一地纸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纵观四川各地不同的纸扎艺术品类和风格,就能或多或少地探知和了解当地的移民历史和移民文化。

▲四川隆昌一带的“望山钱”。

在移风易俗、扫除“封资修糟粕”的号召和运动中,装银匠及其生意受到重创,很多匠人从此改行,或不再敢大张旗鼓,城市里则更是几近绝迹。上世纪80年代后,神灵祭祀与民间信仰不再被绝对地视为异端邪是,传统之民风民俗被重新评价与认可,加之生活水平的提升,市场需求增势显现,其业又渐露繁荣。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材料、工艺和手段的更新,装银匠人的作品及其表现形式有了变化和创新。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现代物品,诸如电器设备、汽车、轮船、别墅、楼房,甚至飞机、火箭等,逐渐成了主要的题材。相反,一些传统民俗文化作品逐渐消失,古旧的传统手艺也因此后继乏人。褒贬之外,一些文化人对纸扎艺术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一些地方政府或文化部门也开始收集、整理和申报,将当地的纸扎手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 摆放在路边的“玉楼金阁”。

传统手工艺匠人,如铁匠、木匠、石匠等,正在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线,而装银匠却在农乡里兴久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传继和信仰的留存。可以说,装银匠,实为生存在民间的“活化石”。文化观念根植于民众的灵魂深处,风俗活动则是满足民众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种形式。可以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看到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也可以看到由此带给很多人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纸火铺门前摆放的五彩“招魂幡”。

装银匠或纸火匠手艺,可以说是中国民间独特的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作品种类多样,艺术语言独特,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充分表达着当地民众的审美情趣及其朴实愿望。这种源于自然和生活的艺术,一定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受人喜爱和欣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