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逝去的古镇百业(一)——宜陵古镇风情4

 丁中广祥 2020-10-26

【往期选读】

老运河往事——宜陵古镇风情3

宜陵老大会堂侧记——宜陵古镇风情2

记忆中的宜陵老街——宜陵古镇风情1

我的中学生活杂记——忆母校宜陵中学

家乡宜陵的历史

宜陵先贤,乾隆之师

游走宜陵老街

逝去的古镇百业(一)

——宜陵古镇风情4

宜陵  张生宏

近日去上海探亲,在亲属的陪伴下去重新开張的上海大世界游玩。在三楼一处展厅,看到瓷品三百六十行展览,好象是由海外华人制作。说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路人皆知,但具体到哪些行当就很少有人说得清了。宋朝周辉在《清波杂志》中列出三十六行,分别是:肉肆、鮮鱼、海味、米肆、酱料、花果、宫粉、酒肆、茶肆、汤店、药肆、柴肆、棺木、丝绸、成衣、顾绣、针线、皮革、扎着、故旧、仵作、网古、鼓乐、杂耍、彩与、珠宝、玉石、攵艺、纸、用具、竹木、铁器、陶土、花纱、驿传、巫。后人著述在杭州有三百六十行。实际这是一个概数,据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共有1838个行当。在三百六十行外,还有一种无本买卖,称为外八行,即:盗门、蛊门、机关门、千门、兰花门、神调门、红手娟、索命门。都是一些既玄乎又神秘的勾当,就拿神调门来说,据说现代医学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巫术能给治疗;红手娟为幻术,障眼法,令人神祕莫解。

(上海大世界)

(上海大世界展品)

在接触到这些知识后,突然联系到家乡古镇,历史悠久,百业兴旺,琳琅滿目的各行买卖象璀爘的明珠,洒满古镇的大街小巷。只可惜在历史的进程中都一个个地黯然失色了。仅建国后到现在的几十年间,己经消失和几乎消失的行业门类多达六七十种,而这些行业正是撑起古镇繁华的一颗颗明珠,一面面旗帜,一张张明片。于是,我想追记家乡百业了。

在回忆旧有行业前,首先需说明,本文为历史纪实,为体现真实,所列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谋生手段,无个人隐私之说。由于时间久远,人名可能有误,谨致歉意,并欢迎指正,对给予本文帮助者一并致谢。

过去宜陵有句顺口溜,叫“东头钱粮柜,西头花子窑”。这实际是夸张地反映古镇的业态分布。也就是说各种手艺匠人多集中在西街。由于行业种类繁多,为理清门路,本文按手工业与匠人、商业服务、饮食、其他四个类别分别叙述。

一、手工业与匠人

1、银楼(银匠店)

首先说银楼,是因为其他业者多为一二家,而银楼在宜陵多达三家,且门庭若市,生意红火,从侧面反映宜陵绝非“穷宜陵”。当然,称谓银楼,并非都是楼房,俗称银匠店。镇上三家分别是陶家银匠店、石家银匠店(店号为“天宝银楼”)、王家银匠店(店号为“祥盛银楼”)。其中陶家店面最大,地点在石定子家斜对面,掌柜老板陶希培。陶家店息业也最早。石家银楼在粮库西边,掌柜老板石鸿文,手艺高超,工艺精湛。石家银楼也是执业时间最长的店铺,直到前两年才由于小老板(石鸿文的二儿子)身体原因而停业。王家银楼掌柜老板王孝全,是我大舅舅。舅舅老家在邗江黄桥,后到邵伯镇学银匠手艺,学成后到宜陵东街租房开店,后又搬到金家巷头。由于大舅舅为人诚实,手艺也不错,生意做得也很好。在异地做手艺光鲜的背后,也有很多辛酸,地痞恶棍经常来明敲暗诈,请吃早茶这些毛毛雨己不管用,白天到你店里来恭喜你一声:“王老板,生意不错呀!”夜里即带人来抓你壮丁,大舅舅侥幸逃脱后,我外婆请出中间人,花十担粮食来摆平此事。这在当时己算是很高的天价。

(宜陵祥盛银楼印记)

银匠加工饰品,先要用一盏特制煤油灯,用一根金属细管把火欢向托盘,托盘里放一些小朩炭和旧金噐,要连续吹把火吹到旧金噐上,直到完全化开,然后再经过锻打,造形,酸洗,抛光,一件精美的饰品就呈献在你的面前。

(银匠师傅吹火化金)

2、铁匠店

西街曾有两家铁匠店,一是颜家,一是朱家。都是老人老店。名叫朱国庆的老师傅也在马家巷居住,住在葛家和田家之间。里面两间草屋,用香园树作院墙。香园树有一人多高,长滿了尖刺,结的果实有乒乓球大小,有一般香味,但不能吃。朱师傅每天打铁回来都要在小院里小酌两杯,也许是为了解乏吧。

以前厨房用的火钳、厨刀、锅铲,农用的铁锹、镰刀、叉子,砌房造屋用的大铁钉等都是铁匠师傅一锤锤砸出来的。打铁一般是两人对站,一人拿大锤,是副手;另一个人一手拿小锤,另一手拿火钳夾住铁块来回翻转。二人配合默契。“叮当,叮当”作响,仿佛在用铁锤演奏音符,老远就能听到。哪怕是在盛夏,靠近火炉,汗如雨淋,铁匠师傅也要穿一件上遮胸口下挡脚面的厚厚的长围裙,防止飞溅的铁花烫伤皮肤,辛苦程度不言而喻。故铁匠店既无传人也无学徒工,集体也不要,一直私营。

(铁匠工具及作业)

3、白铁匠

白铁匠是用白铁皮制作用具的匠人。工具是一把剪刀、一把钳子、一个小锤、一拫铁棍。街上有一个固定门脸,由孔繁祥师傅主作;也有一些游走的白铁匠挑一付担子走街串巷。以前没有自来水,每家的吃用水都是到大河边去拎或要井里打水,需要一个不太大不太小的铅桶。象这个大热天,打一桶井水凉快极了,有时买回西瓜也用井水憋一下,因而每家都有一个铁铅桶。白铁匠还制作洒水壸、酒端子,换铝锅底。白铁匠的高超之处在于能根据需要制作的立体,在平面上展开,不用计算但很精准。严丝合缝,滴水不漏。

(白铁匠师傅作业)

4、雕匠、刻字匠

街西头李家雕匠店是镇上的独门生意,远近闻名。前些年人家办喜事都要请木匠师傅打一张新大床。大床有四面围板和一面围板的,简单一点的就正面有围板,即床下沿和床顶迎面各由三块雕花木板拼成,两边从上到下也用花板拼成。这样一张床基本要八块雕花板,都是来料加工。经典的图案有麒麟送子、凤吹牡丹、百子图、吉祥如意等。周围乡村都来料定制,生意忙不开,特别是年底结婚高峰期,李家祖孙通宵达旦。后来老爷子做不动了,就由李石屏师傅带着儿子祥皋、祥顺起早贪黑。

(雕刻作品)

李家除了雕花.还兼顾刻字,公章、私章、木头章、牛角章,特别在动荡的年代,朝令夕改,公章的需求自然旺盛,那正是滚滚财源。今非昔比,市场发生了变化,李家祥皋还在勉力维持袓传手艺。

镇上还有另一家刻字手艺人,就是住在金家巷的万兴基师傅。他平日在隔壁老五金店门口摆一个刻字摊,因业务单调,名声不大,生意平平,后来干脆就不干了。

5、竹匠、篾匠

街西有两家竹匠店,一是陆家竹厂,一是蒋家竹厂。竹匠和篾匠是有区别的,竹匠主粗活,篾匠主细活。每到夏天,街上从东到西,河南街从南到北,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放一张竹床乘凉睡觉。那时没有电风扇,更谈不上空调,竹床加上芭蕉扇是唯一最佳搭配,农村亦如此。再加上竹椅子、竹扁担、草划子、扫箒头等,竹匠的生意也做得很大。而竹凉席、竹篮子、筛子、箩框等则是篾匠的拿手戏。镇上唯一的篾匠叫蔡如旺,也住在马家巷,老家好象是郭村人,先在家自营,后来和竹厂老板一起加入到供销合作社,生产作坊都在东头生资炭厂里面,产品专供供销社门市部销售。

(加工竹篾用的劈刀)

(作者珍藏的竹篾制品)

6、小炉匠

俗称补锅匠。以前炒菜铁锅用久了就会一层层剥皮,产生砂眼,因没钱去买新锅,就请补锅匠补一下漏洞。小炉匠挑一付担子,一头是风箱,一头是小炉子。小炉匠先把洞口清理成园形或长条形;然后,用一根铁管把风箱和小炉子连上,往炉里放些木炭,在木炭中间支上小坩埚,风箱一拉火苗直窜;待铁水化开后用一个特制小勺舀上一勺铁水,放在一个有稻草灰们垫子上,一手托着垫子,一手拿一个粗短的布棍,对准洞眼上下一合,一阵清烟飘起,洞就补上了,再用锅灰涂抺一下。只是在炒菜时锅铲子让着点儿,别和铁巴子较劲。

(补锅)

7、补缸锔碗匠

现代人可能不理解,缸和碗是陶瓷制品,破了怎么能修,为什么不扔了。两个字,缺钱。那时每个家庭有两个缸是必须的,一个水缸,一个腌菜缸。装米用坛子,酱坊里有无数个酱缸,碰破了一点可以修好再用。补缸匠人在裂缝两边打上小眼,用铁巴子锔在上面,把裂缝扩大一点,嵌入铁屑和盐卤,等铁锈形成就不漏了。俗话说得好,“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补碗要用一个很细的金钢钻头,用手工钻在缝隙两边对称打上眼,再用小白铁巴子嵌入,最后再抹点白油灰,即告成功。据说锔碗匠人全部来自江西,游走全国,江西盛产瓷器,故瓷器修补之法也出于产地。

(补缸)

锔碗)

8、弹棉花

无论是新的生皮棉还是旧被胎翻新,都可请弹棉花师傅进行加工。以前多是把师傅请到家里,搁上两块大门板,铺上布,弹棉花师傅背着一个大弓,用带鼓形锤头的木锤反复敲打弓弦,发出节奏感很强的“嘣叭,嘣叭,嘣叭叭叭”的声音。弓弦随着节奏把棉花粘上又弹向空中,形成膨松的棉絮,再经过网纱线,压实,一床崭新的被胎就做好了。一般一天只能做一床,如起早贪黑也只能做两床。我二叔叫张家和,一辈子就做此手艺。后来基本上在供销社做,供应门市销售,供销社是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因此要赶数量,加工质量自然没有上门做那么精细。

(弹棉花)

(未完待续,敬请持续关注)

早安,世界!早安,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