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古镇 | 龙泉柏合

 徐平的书屋 2023-04-23 发布于四川

柏合镇,位于成都“东山”地带(成都东外与龙泉山间的浅丘低山区),分别与太平、白沙、新兴、老君井等乡镇为邻。据传,柏合之名来源于“柏合寺”。该场曾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延寿寺”,寺内一柏树“二枝连理”,“柏合”天作,被认为有“百年好合”之寓意,后来该寺被改称为“柏合寺”。清乾隆中期,此地以“白鹤寺”为名正式建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此地设为简阳县第三区柏合乡联保,后几有分合与更名,1960年,划属龙泉驿区,1983年柏合建制设镇。至今,远近乡人仍称此地为“柏合寺”。

柏合寺场,唐宋时期为成都东南外出到仁寿、简州(今简阳),以及远至渝州(今重庆)的官道南支线上的驿站。官督民商,丰盈国库,这条官道上起成都,经中和场、新店子和柏合寺,由小堰口进入龙泉山往东,将成都,以及川西坝子,与川南、川东地区联系起来,物资贸易,互通有无。柏合寺场到简州的山路中段之长松山密林中,至今保留着建于唐代的300梯级石板路。明清时期,本地主产的大米、面粉、菜油、海椒、黄姜,以及多种水果等,也借助这条道路,转销至他处。

明末清初,战乱停息,百废待兴,相应政府号召,外省多地移民辗转迁徙来到简州“东山”一带,垦荒插占。落担“东山”的移民,多来自湖广,以及广东、福建、江西、陕西等省。移民们不仅是拖家带口,很多是同宗同族、同村同乡,一并迁来。繁衍与发展中,移民文化相互融合,其风习差异也保留了下来,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地方语言的形成与渐变。清晚民初时期,四川各地,城市与乡村,多语系融合后的区域语言基本形成,典型的是一个区域里“官话”和“方言”并存。这种情况在简阳域内尤为明显,民国《简阳县志》对此有专门的记载。资料表明,根据其语音、词汇、语法特点分析,简阳境内的“官话”为“湖广”语言,另有湘赣和闽粤“客家”方言。当然,方言的形成与保留,与同省移民聚集密度及其长期居住于一个特定区域相关。

人口的增多,村场集市规模也渐渐扩大。清乾隆中期,柏合寺场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系简州境北的大场。北高南低,磨盘街是场上最早建起的长街,形状如似一把打开的折扇外缘。这样的封闭形状的街道,很少见于其他地方。此地为南来北往之通道口,位于清水河与鹿溪河相夹之处,地理优势明显。早期,柏合寺场各道口还设有栅子门,具有较强的封闭性。磨盘街,宽约5米,依坡就势,两边民居相邻联排而建。现在能看到的民居建筑多建于清代和民国时期,以传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二层青瓦坡屋顶建筑为主,另有少量的平房。各家各户,细看之中其建筑格调或形制略有差异,有开间少,楼层低矮的;也有开间多,房屋高大的,其中不乏有富丽堂皇、建造精美的房屋,一些建筑还带有花栏楼廊,很是漂亮。磨盘街两边的民居建筑,临街底层以前都是可拆卸式木槅板门面,为典型的商住合一式的房屋。一直到上世纪中期,磨盘街还保持着浓厚的商业气氛,各类店铺齐全,包括绸缎铺、裁缝铺、白铁铺、剃头铺、药铺、烟铺、纸火铺、当铺、盐店、食杂店、酱园、茶馆、饭馆、旅馆等。


迁至柏合寺场的外省移民主要是湖广籍和广东籍的,其中湖广籍的为多。清中晚期,移民们先后建起了几座同乡会馆和多座宗亲祠堂。禹王宫,又称湖广会馆,位于磨盘街环绕的场坝中部,现只剩下两株大树。南华宫,又称广东会馆。柏合场有两座南华宫,分别叫上南华宫和下南华宫。上南华宫位于上场口磨盘街外侧,上世纪60年代后被拆除改作粮库;下南华宫位于下场口磨盘街外侧,也于多年前被拆除。年湮日久,南岳庙、白衣庵,以及字库和“灯杆”等古建筑,也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关帝庙,是柏合镇唯一还“残留”的宫观类建筑,能看到的有前堂和戏台,三个石砌拱门下有多级台阶,遗憾的是,关帝庙原有的厢房、正殿等建筑也早已被毁。

钟氏祖屋,又称“钟家大瓦房”,建造历史久远,为柏合镇建筑体量最大和建筑单元最多的客家人居屋。柏合钟氏族人,其先祖钟荣昌于清雍正年间从广东嘉应州长乐县(今五华县)迁徙于资州仁寿观音寺,后移居落业于此地。据传,钟氏入川始祖荣昌公经商有道,于乾隆年间修建了该祖屋。钟氏祖屋背靠山丘,整体建筑由7个建筑单元、7道大门、22个天井和1个屋前大院坝构成,包括内外堂屋和两侧各3个相对独立的院子。该建筑为砖混穿逗式梁架坡屋顶平房,墙体为土坯砖垒砌,外面抹泥。建筑材质普通,格调朴实自然,岭南客家民居风格明显。年久失修,人去屋空,除堂屋和门面还大致保持完整外,钟氏祖屋大部破损严重,人们只能从其规模、形制和布局上想象该祖屋曾经的辉煌。

质地优良、形色美观、结实耐用,柏合镇之草编,享誉四方。清中期以来,草编,主要是草帽,一直是当地传统的和畅销各地的手工艺制品。传说柏合草编手艺是客家人于清初入川时带来的,至清中期时,当地生产能力已成规模,并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柏合草编的原料是麦秆,生产工序包括选料、剖草、编织、熏漂、煮晒、缝制、装饰等多道工序。农闲时分,很多农户都会以草编为业,除了众多的家庭作坊外,柏合寺场还开设有数家草编工厂。清晚民国时期,这里形成了专门的草帽市场,周边各乡镇,以及远至外省的很多地方的商人都会在这里组织货源,甚至欧洲商人也来这里订货。据说,当年川军抗日奔赴前线,10万将士人人头戴“柏合草帽”,个个脚穿“柏合草鞋”。那场面,可谓壮观。

柏合镇,还保留有很多方俗故习。节日或特定日子里,当地都会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客家人的各种灯舞,龙灯、狮灯、蚌灯、幺妹灯、牛灯,花样繁多,特色鲜明;舞龙、舞狮、划旱船、打连箫等表演,集观赏性和参与性为一体,气氛热闹,很有看头。当地的一些大家族,还会定期举行大型的宗亲联谊会,或设“坝坝宴”,乡风乡情,十分浓厚。

柏合寺,“逢单”赶场。赶场天里,四周乡人一早就接二连三地从上下场口进入镇场,各家店铺开门迎客,街边市摊相邻摆开,人来人往,甚是热闹,茶馆和饭馆里更是宾客满座,生意兴隆。早年,禹王宫和关帝庙里,常年会事不断,好戏连台,赶会的男女老少,或坐或站,拥挤在戏台前,享受着闲暇乐趣。如今,农贸市场单设在场外,一些住户也离走他处,原来热闹的老街,开始变得冷冷清清,一切都成为了故事。类似于怀远镇的“豆腐帘子”,柏合场的“豆腐皮”是当地最为有名的特色菜肴。用细细的豆腐皮做出的菜肴,香滑嫩软、味美可口,很受欢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