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桥市马家场

 徐平的书屋 2023-04-23 发布于四川

成都外西的马家场,早在清中晚时期就是遐迩知名的大场。旧时的成都县和华阳县,并称为四川之首县,相当长的时间里,两县共治省城,省城西北片为成都县辖,东南片则为华阳县辖。清同治年间成都县域内共设场市十二个,时清溪乡马家场即为其中之一,另外各场分别是苏坡桥场、青羊场、复兴场、金泉场、太平场、两路口场、崇义桥场、青龙场、三河场、驷马桥场和天回镇场。

▲清同治·成都县地图。马家场位于图中红框处。

民国十年(1921年),马家场与苏坡桥场、望仙场、太平场、金泉场归设治于土桥的金和乡辖管。金和乡后改为金泉乡。1955,金泉、万福、清溪三乡合并设互助乡,互助乡后又先后改设金牛人民公社和金牛乡。现马家场归成都市金牛区金泉街道淳风桥社区管辖。

关于马家场地名的由来,大致有两种说法。清中晚时有马姓满族人氏住在上场路口,马家因何留居此地,已无从查证,疑为驻川旗兵后裔或与之沾亲带故,此地设场后取名马家场可能与其有关。另一种说法则是,马家场之街道形状如同马身,而河上石桥若似马头,整个场区形状像一匹骏马,故有了马家场的名字。逾年历岁,没有留下文字记载,也没有马姓人户存留下来,马家场的地名来历也就成了迷。

马家场是成都市郊所剩不多的依然保留着乡风民俗的老场。场上有正街、顺街、横街和新街四条小街。正街与顺街十字交叉,街道两旁是低矮的、不断翻修改造后的老房子。场上街道和民居大致保持着几十年前的样子。从都江堰奔涌而来的清水河,曲曲弯弯,穿场而过。河上原有一座石桥,上有廊栏,两端桥头各有牌楼。该桥旧称清溪桥,清同治《重修成都县志》载:“清溪桥,县西南三十里,与温江接界,旧系木桥,道光十年易以石,跨清水河。”清溪桥为旧时两岸乡民来往,以及温江、郫县两地互通的重要路道,人来车往,甚是繁忙。在这里形成繁华场市,也就自然而然。以桥为市,成为马家场的特别之处。自建场起,马家场就以“二五八”为场期,即天时逢二、五、八日赶场。赶场天里,清溪桥上和桥头两岸,摊点密布,农商货物,林林总总,无所不有。不仅当地农人在此买卖,城里居民和外地商人也会远道而来,马家场桥市的名气日增。1933年,洪水肆虐,清溪石桥被毁,后来又复建成水泥新桥。新桥建成后,马家场繁华不减,仍是温江和郫县交界处的大场。

抗战时期,马家场旁建起了飞机场,在此驻扎和勤工的兵民众多。军人及其家属,以及民工们常来马家场采购和聚餐。人口陡增,周边商号客旅也相应增多,马家场更加热闹了起来,每日里车水马龙,雀喧鸠聚,一到傍晚,灯红酒绿,笙歌燕舞,若似都市洋场。遇在赶场天,四边乡人和成都市民纷至沓来,摩肩接踵,场上拥挤得水泄不通。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马家场的繁华达至鼎盛。

说到飞机场,这里要多写几笔。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为巩固后方和更迅速地支援前方,国民政府在四川大力修建飞机场,期间先后在四川地区修建和扩建了30余处空军基地,形成了以陪都重庆为中心的航空运输体系。成都周边建设落成的机场就有凤凰山机场、太平寺机场、双桂寺机场、桑园机场、王场机场、新店子机场、崇宁机场、新津机场、灌县机场、温江机场等大小机场十余个。温江机场即上面提到的建在马家场旁的机场。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在温江机场旧址上新修和扩建了成都飞机制造厂,厂区及宿舍区一大片地块后来被冠名为“黄田坝”。咫尺之遥,时至今日,马家场一直是黄田坝人赶场的常去之地。


旧时的马家场,场上有文武庙、灵祖庙、圣母庙、财神庙(俗称佛爷殿),周边不远还有开化寺、普照寺、天成寺等寺庙。赶场之余,一些乡人会顺路去寺庙里烧香叩拜、问天买卦。每逢吉日会期,各寺庙里是人山人海,香火缭绕,财神庙里尤为热闹。逢年过节时,文武庙里的戏台上是好戏连连,大小各路班子轮番上阵,精彩有趣的演出吸引着场上乡众,以及近乡邻村的农人前来观看。戏台前的坝子,人称台子坝,也是马家场住民举行各类活动的最佳选地。圣母庙在下游场东,里面供奉着三婆娘娘,据说庙前竖有灯杆,另有字库一座。年湮日久,这些寺庙早已不存,只有那片段的故事还依稀留在当地一些老人的记忆中。

清水河,曾名双清河。清《一统志》载,清水河“郫江上流也。”清同治《重修成都县志》载,清水河“自郫县南十三里,与磨底河俱自两河口分流,下分一小支为九曲江。其正派东南流六十里,至三邑桥入县界,右属温江,左属成都。经苏坡桥、漆家桥至万里桥合锦江,入华阳界。”清水河与磨底河相夹的区域,即旧时与温江县紧邻的郫县南外区域,被称为两河区域。该区域自古为灌流充足的平坝沃土区域,一直为耕垦和聚居的上选之地,马家场即在这个区域内。明末清初,大量外省移民迁入四川,马家场一带也是移民插占落业聚居区,时有大量湖广省移民和广东省客家籍移民来到两河区域留居。马家场外东北不远处有一座建于清中期的南华宫,该南华宫就是广东移民出资修建的聚族议事、联络宗亲的同省会馆。

经过数代人的艰辛努力,来两河流域定居的广东客家移民中有不少家户人丁兴旺、富贵显荣,其中位于马家场北不远处的王家,就是非常典型的大户人家。王氏先祖于清康熙年间迁此,族人不忘耕读传家之祖训,辛勤劳作之外,注重子弟修读学养,后人中有不少登科入仕者。据说王氏家中的题有“文魁”二字的金匾系清乾隆皇帝为表彰王家人金榜题名而御赐的。王家的宅院,建筑规模宏大,由三个院落组成,仅天井就有二十四个,院前还有一对高大的石桅杆,故王家大院又被称为“王家桅杆”。王氏族人亲仁善邻,乡人交口赞誉,王氏家传大匾“寿寓淳风”即为清时四川大员所送。当地“淳风”之地名和“淳风桥”名也由此而来。

出生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的江柏高老先生,为马家场上年岁最大且尚在的“原住民”,其先祖就是来自广东的客家移民。江老先生幼时先后在马家场的清溪乡小学和族人所开办的私塾里读书,时名江富先,及长又去了场上的糖果铺学徒。成年后的江柏高离开马家场,先后当兵入伍和供职于外地。通文达艺的江柏高,很早就兴趣于摄影并颇有心得,至今家里还留存着一些老牌照相机。退休后,江柏高告老回乡并开设了一个修理铺,服务乡里也打发时光。如今年岁很高的江老先生常常坐在家门口,张望着熙来攘往的人流,日月如梭,人世沧桑,大概只有他有最深刻的体会。

马家场周边,树木成荫,风光秀丽,乡村景色很是迷人,特别是春暖花开之时。这里的春景,正如旧时成都的一首竹枝词所描写:“菜子花开香满田,春风春雨落花天。黄金满地无人拾,惹得游蜂到处眠。”城乡结合处,马家场现成为了城市人和农村人、本地人和外地人的交集之地。场市里价格低廉的蔬菜瓜果、鸡鸭鱼肉,还有各种山货农产,吸引着很多城里人和周边居民前来采买。那些有着怀旧情感的人,更是趋之若鹜,常常三五相邀,来这里小聚游玩。逢场天里热闹不说,即便是不逢场时日,河边和街巷中分布着的简陋茶馆里,也总是坐着不少的人。遇在丽日阳天,很多人会开着汽车远道而来,喝茶聊天晒太阳,下棋打牌找乐子。人多人杂,南来北往,街边小店卖什么的都有,偶尔一声吆喝,让人产生久违的感觉。看到那剃头的、擦鞋的、算卦的,就更有亲切感了。马家场的美食,也是十分诱人。当地的肥肠粉和卤兔头一直是这里的招牌美食,名闻四方。享受郊野之景色,还有香茗美食,那绝对是不少城里人闲暇日的不二选择。

源清流洁,清水河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清澈见底、微波粼粼。然而在每年夏时的雨季里,上游的洪水总会让清水河汹涌湍急。因此,每年夏天清溪桥都要接受浪大流急的洪水考验。2018716日,上游的强降雨引发河水暴涨,早就被列为危桥、有70多年历史的马家场老桥经不住大水的冲击,突然垮塌。老桥的桥墩、桥身等遗存物现已被彻底清除,河边的岸堤也进行了整修加固,只有河里突出的坝基还多少能提供一些旧时的信息。现两岸来往须通过上游处的另一座公路桥,场外另新辟一处空地作为市场的一部分。清溪桥被毁,马家场之风光略减,桥市或许也就此成为了历史。不知此地还会不会修建新桥,但笔者相信,不管怎样,相当长的时间里,马家场一定还是很多人,特别是成都老西城人心目中的大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