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卷有益】在阅读经典上下功夫/吉 明 孙 卓 马菁华

 我的卧虎湾 2023-04-23 发布于福建
我有平台,你有故事?


欢迎关注平台,底部可以留言
主  编:傅群雄


卧虎湾藏龙卧虎,群英会聚贤群英!




何谓经典?经典就是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那些虽经历千载仍然熠熠生辉的不朽之作,是平行于物质世界的另一个精神世界。真正的经典,不仅一个民族在读,而且整个人类在读;不仅过去人们在读,今天我们在读,而且将来人们还要读。
对于一个党员、干部而言,应当读哪些经典? 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从中汲取思想营养;了解历史,从《论语诠解》《古诗源》《诗经》《警世通言》等古诗文经典中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阅读《战争与和平》《老人与海》《复活》等外国名著,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和文明……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学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经典,拓宽眼界,增强修养;通过阅读本专业、本领域的经典,加强工作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为什么阅读经典?朱熹曾经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经典就是人类发展、社会前进、文明传承的源头活水,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有着其他著作不可比拟的永恒魅力。读圣贤书,晓天下事,明千秋理,那些跨越千年、融汇古今、享誉中外的经典巨著,不仅让人身心愉悦,迷途索航,更能帮助我们养心启智,成就未来。
一是塑造高尚人格。高尔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经典可以陶冶情操,升华境界。阅读经典名著,与古圣先贤越千年而相会,每读一遍,都会产生温故知新的效果,都会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树立远大眼光,注重涵养大气,培育博大胸怀,敢于直面问题,善于攻坚克难。自觉清洗名利之尘、庸俗之尘、虚浮之尘,坚守做人之本、成事之基、为官之要,积淀为党、国家和社会履职尽责的过硬本领。
二是创新思维方法。经典具有思想的深度,读来让人思接千载,视通四海,是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在古代,读书人学习儒家经典,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代圣人立言”,要学会用圣人的思想方法,以圣人的思维高度去看待世界,解决问题。名将拿破仑一生指挥将近60场战役,他特别注意阅读名将传记和名著,并在回忆中这样说:“一读再读他们(指亚历山大、恺撒等世界名将)83次战役的历史,以他们为模范,此乃成为名将和学会指挥军队艺术秘诀的不二法门。”今天,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善读经典,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眼界与品味,培养系统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善于跳出局限,突破固有程式,敢于尝试,大胆改革,超常运作,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三是提高写作技能。经典是一个作家平生所学的高度浓缩和结晶,具有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有着“语不惊人誓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的至美追求和艰辛探索,我们应当学习经典作家们的写作态度。杜甫为了“下笔如有神”,要“读书破万卷”;卢廷让为了“吟安一个字”,要“捻断数茎须”;曹雪芹在悼红轩中,历尽寒暑,“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成就了《红楼梦》。《论语·宪问》有这样的一段话:“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是说起草一个政令需要经历“草创、讨论、修饰、润色”四个程序。古圣人作文尚且如此,何况当今我们这些普通人。正是有了这样慎重的态度,求实的治学,经典才能达到那种“增一字太多,减一字太少”的炉火纯青的境界。正因如此,经典又是我们脑中有策、话里有招、笔下生辉的源头活水,可以使我们的作文、讲话,富有思想,颇具美感,雅俗共赏,意味深长。
为此,党员、干部既要有好读之心,更要有善读之举。要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只有静下心来,反复读,用心读,把“厚的读薄,薄的读厚”,深入研究,学用相联,才会有所收获;反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甚至敷衍了事,装点门面,就不可能有提高。有人曾算过这样一笔账:每天坚持读一小时,一月可读50万字,一年可读650多万字,相当于30万字书的20多本,所以当阅读经典成为第一爱好、成为生活方式、成为工作必需时,就可以找到读书的时间,就会产生持久、内在的动力。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
热爱经典吧!她们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去创造人生。或许,她们也是你曾苦苦寻觅的那一眼清泉,将给予你不尽的润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