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宁海】赵福莲 | 我已拈花 谁来微笑

 文化宁海 2023-04-24 发布于浙江

编者按

赵福莲老师的这篇文章写于2016年11月28号吴昌卿先生画展之际,而今日是农历三月初五,吴先生的生日,平台发布此文以缅怀之。

顺祝“缑城艺苑”开馆,届时将展出宁海历代书画名家之作品,乃缑乡老百姓一大盛事,缑乡文艺界一大幸事也。


我已拈花,谁来微笑

文/赵福莲

前段时间,我收到了家乡宿彦吴昌卿先生寄来的画展请柬,这是我此生收到的最袖珍的一份请柬,里面有一行话很有意思:不举行开幕式、研讨会、不收花篮、不设宴,地点就在中国美院边上之恒庐美术馆。

吴先生出生于1941年,号缑城老民、西湖墨客、愚公等,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但吴先生此生以画名,从小爱好书画,擅长写意花鸟,兼工山水人物,有《吴昌卿画集》出版,作品在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大赛中屡屡获奖或展出,多幅作品被选送到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台湾、日本、法国等地展出,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应该说,吴先生已经是名满海内外的大画家了,但他是一个十分低调的人。好不容易开个画展,却把画展所应有的一切程序都省略了。这样的画展,至少我没有见过。

他曾对我说过:我是个没用的人,只会画画。他说这话的时候,我也很想做一个只会画画的没用的人。吴先生之为人,洁净无染,少欲知足。杨象富老师对我说:“吴先生为人厚道,你叫他去做坏事,他都做不来的。”我在想:不是吴先生做不来坏事,而是他敬畏因果而不为,因佛家有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吴先生不喜欢宦海,也不喜欢生意场,他只爱在墨海里遨游。

我常想: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很幸福的。吴先生的一生,虽然长时间执着教鞭,但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尤其是定居杭州之后,他的作品丰且精。他说每每作画前,会事先构思好,然后一气呵成,但这一气也得几个小时。这次展出的100多幅作品,都是吴先生近十年来的精品力作。大幅的作品系多数,间有小幅画作。恒庐美术馆的展厅是相当大的,吴先生的作品挂满了上下两个厅,且厅中另设展柜,放置小幅作品。这样的规模、这样的气魄,加上又放在恒庐美术馆这样有档次的地方展出,不失为大手笔!

我们的古人智慧,喜欢简约,深信“大道至简”,故在诸多的画种之中横出一支“写意花鸟”的画法来,如同文学中的诗歌,以“赋、比、兴”之手段,缘物寄情,托物言志。所谓“写意”,偏重于意,借花与鸟之描摹,来修人之真情志。吴先生之作品,以写意花鸟为主,他笔下的花类繁多,如荷花、兰花、牡丹、杜鹃、紫藤、竹子、棕榈、芦花、枇杷、石榴、梅花、菊花、百合花、鸡冠花、迎春花、茶花、葡萄、柿子、芭蕉等;蔬果有萝卜、丝瓜、葫芦、冬瓜等;动物有各种鸟类以及鱼、螃蟹等。

常言道:人品即画品。吴先生之为人,清且淡,简而约,然胸中有千山万壑,笔下有千姿百态。看吴先生的作品,若一幅一幅地看,自然有逸趣,但少了一份整体感。而在他的画展上,将自己置身于众多作品当中,感觉融入到了大自然里,此时,如果静下心来,便能闻到花的芬芳,听到鸟的欢叫,更能听懂花与鸟的对话。这样的感觉,已经暌违多时了。

吴先生的作品,需要静静地细细地品味,如他的小品《墨荷》:荷枝数茎,荷花一朵,荷叶一片。荷叶旁斜出一荷枝,枝上立一鸟,面朝花朵,似在闻花香,似在诉衷情,不,是花与鸟在倾心交谈,那份灵动,那份生动,令我感动;又有一幅小品《双鱼图》,卵石三五枚,两尾鱼,一尾侧耳倾听,一尾似在呢喃,其情其景,体而贴,温且暖,知音非人独有,鱼与鱼之间,亦有子期与伯牙;另有一幅小品《清欢》,画面简洁:一条大萝卜,两只一老一嫩一大一小的香菇,题词曰:绿叶素荣,青白为本。蔬果入画,本意谓“人生至味是清欢”,而延伸开来,为人之至境,即为“清白”。

吴先生的两幅写意画《丝瓜》很有意趣,一幅是瓜藤下悬了两枚老丝瓜——丝瓜筋,一鸟欲啄而不得,徒翔于空,状似不悦。画旁题白曰:留得好种待明年;另一幅丝瓜图,瓜藤下面悬了一条脱落皮的老丝瓜,筋络裸露,瓜籽已熟。画旁题白曰:留得当时旧种子,棚头熟处总天然。那种对生命生生不息的赞美溢于画面,令人感奋。

那幅《竹石图》令人眼亮,石头为墨色,而竹子通身着红色,如火的红竹子,直击眼球,令人无法挪步。用红色来表现竹子,比绿色本身更具生命力!那种无言的对生命的赞美,那种无言的对生命的礼敬,让人怦然心动,且敬意横生;那幅《兰竹石》,构图奇特,石右竹叶随风,似有清风徐来;石左一丛兰花,一缕幽香扑鼻。鸟儿翔于石上,欢喜不置。画旁题词曰: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君子之人,四时清风拂拂。于闲逸的生活中,仍不忘节操与涵养,真君子也!

尤喜那幅《兰花》,石上岩下,随处生长,兰花朵朵,吐露幽香,立于画旁,似能闻到香味。题白曰:兰气添新酌,花香染别衣。我曾经写过《咏兰花》一诗:冰雪襟怀卓不群,但凭时卉乱纷纭。薰风拂处埋根发,独吐幽芳在丽春。而当我站在吴先生的这幅《兰花》前,更觉兰花品性之高洁,那份逸出尘外的品性,使人顿添情怀。

吴先生的写意花鸟画得好,他的山水画更是不俗,他笔下的《赛山古刹》、《湖山秋色》以及诸多山水画幅,幅幅见功力,几尺纸上,千山万壑成气象;数笔挥洒,瀑飞松涛盖须弥。吴先生的山水人物画,古意盎然,闲逸有致。他的《拜石图》《面壁图》《赏梅图》等,人物栩栩,衬景肖妙,令人百看不厌。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读画是人生至乐。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读法,画家作出一幅画,有他自己的想法,而看画者则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这幅画。同样的一幅画,同样的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去读,又有不同的感受,故画之夺造化而移精神之作用,实不可低估。吴先生的画展有两个大的展厅,坐于厅内,放目望去,每一幅画不繁、不杂、不壅、不塞,赏心悦目,满怀欢喜。他的画,清简、脱俗,萧然有出尘之姿。若无宁静、高洁之品性,便画不出这般洁净的画图来,所以,我说:吴先生是一位像莲花一样洁净的人,纤尘不染,悄然独立。不求名利,不求闻达,于喧嚣的尘世间,始终不为浊物所污染。如此,才会有笔下清致高雅的画面。

我是外行,不懂画艺,只凭感觉说话。正好那天来了宁海籍画家华海镜先生,他是浙江农林大学美术研究所所长、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可以说,他是个美术评论的专家了,在观赏了吴先生的作品之后,欣然提笔,作诗一首:横涂少儿心,竖抹老笔头。大写盖细描,简约胜繁稠。这首诗,高度概括了吴先生的画风,相当有水准。

行文至此,突然觉得,吴先生是一位禅者,不多言语,却落笔惊风。在这个“不举行开幕式、研讨会、不收花篮、不设宴”的画展上,我想起了当年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的情形,破颜一笑者,唯迦叶一人而已!其中深意,我似乎明白了一点,作首小诗,献给吴先生,祝他晚年吉祥,每一个日子都芬芳:

富贵等浮云,丹青不知老;

我今已拈花,谁人来微笑?

   作者介绍

赵福莲  笔名莲子、柏树子等,宁海辛岭外洋人。1980年至1981年在宁海中学读书。1981年考上原杭州大学历史系。先后出版了30余部专著。现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西溪国际笔会副会长、西溪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等,连续多年被评为杭州市优秀作家。

文字/赵福莲

图片/ 无禅

编辑/ 西湖雨

审核/ 浩海紫烟

题字/ 无禅

文化宁海工作室出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