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按钮 收听朗读音频
孔子提出的第五个不食是,不时不食。对此有两种解读。一是认为孔子说的不时,是指不按正常饭点吃饭。古人一天吃几顿饭,饭点如何安排,好像不太固定。一种是一天吃两顿饭,上午8—10点一顿,下午4—6点一顿。还有一种是一天早中晚吃三顿饭。现在的人一般都是一日三餐,吃两顿饭的较少,除严格持戒律的人士之外,只吃中午一餐的更少。佛教信众一般倡导一天吃两顿饭,即过午不食,这也自有道理。 一般而言,不吃早餐的习惯是不可取的,晚餐可以不吃,但起码应少吃,且不应吃的太晚、太多、太油。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孔子说的不时不食的原则应该重视。关于不时不食还有一种理解,说孔子指的是,不是当时产的蔬菜水果不要吃。古时没有温室大棚,反季节蔬菜水果等可能极少,另外也没有或少有远途运输的食物,所以不时不食的要求比较容易做到。现在不同了,到处都是反季节的,乃至各地生产的蔬菜水果,因之不是当地、当季产的食物不食已难做到。但从天人合一和养生角度来说,孔子不时不食的要求肯定有道理的,还是注意为好。 孔子提出的第六个要求是割不正不食。这里可能主要是指切肉而言,有人认为,不以其道割的肉为不正。在古代,肉的切割有规定,若不符合礼制,孔子不主张进食。古人吃肉主要是大块吃肉,不像现在一定要切成肉片、肉丝、肉丁。即使在时下,无论是烹调尤其是做肉食生意,也很讲究肉的分解切割,即使其他食品也一样,注意形状的美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提出的第七个要求是,不得其酱不食。酱在古时有多种,现在更多。吃什么食物配什么酱,其中大有学问,搭配不当就是不得其酱。酱的作用不仅是调味,还有养生治病的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