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鄄城战役——刘邓捏“软柿子”

 梦想童年594 2023-04-24 发布于江西

经过定陶、巨野两战役,国军针对晋冀鲁豫野战军的钳形攻势西路被打垮,东路受到严重打击,其进攻计划受到严重挫折。但是国军仍然十分猖狂,以为刘邓大军连续作战后更加疲劳,再次组织了对刘邓大军的进攻,想迫使我军连续作战。

文章图片1

10月中旬,敌整编第27军军长王敬久统一指挥第5军和整编第11、第75、第88师、继续由红沙窝、金乡之线北犯巨野、嘉祥、郓城,郑州绥靖公署第4绥靖区司令官刘汝明率领的整编第55、第68师一部由菏泽北犯鄄城,郑州绥靖公署第5绥靖区司令官孙震率领的整编第41与第47师残部由滑县地区北犯濮阳,企图围歼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控制鲁西南,进而打通平汉路。但敌遭我多次打击后、行动谨慎,向巨野、嘉祥、郓城进攻时,6、7个旅前后紧靠,交互前进,使我军在郓城、巨野之线以西无战机可寻。

文章图片2

王敬久,黄埔一期

为了寻找敌人的弱点、创造战机,改变与王敬久集团的正面僵持状态,决心采取避强击弱的战法,主力撤开王敬久部,西进濮阳地区,寻歼开向濮阳进攻的国民党军第 5 绥区——孙震部(孙震系飞将军孙元良他亲叔)这个软柿子(刘汝明表示不服:我才是知名软柿子)。

刘邓以7纵结合地方武装,在郓城西南地区拆寨墙、平寨沟,准备战场,扬言与敌第5军决战,迷惑与钳制王敬久部。

文章图片3

另以主力2、3、6纵于10月27日由郓城、巨野之线以西地区突然秘密地向濮阳地区开进。

10月28日,当我军进至鄄(juan)城东北地区时,发现另外一个软柿子——第 4 绥靖区刘汝明部第119旅和第29旅1个团,附敌国防部炮兵第10团1个营和第68师炮兵营,由第119旅旅长刘广信统一指挥,从菏泽向鄄城冒进。

刘邓当机立断,迅速抓住这一有利战机,顺势捕歼这路既弱而又孤立的敌人,立即命令部队停止西进,准备在鄄城以南作战。

文章图片4

29日,刘广信部进至鄄城南5公里的高魁庄、任庄、刘家庄地区,当夜我军采取以优势兵力先包围、后分割歼灭的战法,以2、3纵主力分由西南、北面向南兜击,六纵从东南攻击。以七纵出水堡集、红船口至皇姑庵之线,牵制王敬久部。

至31日20时,全歼敌9000余人,生俘旅长刘广信,缴获美造榴弹炮8门、山炮7门、迫击炮37门、小炮95门、轻机枪208挺及其他军用品其多,这为加强我军火力,特别是建立炮兵部队,提供了大量武器和技术人才。

敌王敬久部在7纵钳制迷惑下,未能应援。

与此同时,第2纵队1个团和冀南军区1个团、冀鲁豫军区第4 军分区部队一部,于10月22日晚在滑县东北50 里之白道口伏击敌整编第41师第124 旅第 331团,歼灭了敌331团2个营大部共 500 余人。第2纵队等部仅伤亡60余人。此战又成功的捏了一回软柿子,模范地灵活地执行了军委《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受到军委和晋冀鲁豫军区的通报表扬。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这次鄄城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军第4 绥区、第 5绥区部队对鄄城、濮阳的进攻,又一次打乱了敌人的进攻计划。战后王敬久部徘徊于鄄城及其西南地区,刘汝明、孙震部据守原防不敢蠢动。我军即进入濮阳、鄄城以北地区休整待机。

鄄城战役结束后,11月10日刘邓张李联名给中央军委写了《鄄城战役的经过和经验》的报告。报告中指出,鄄城战役之所以能迅速,干脆、彻底消灭敌人,主要经验是:

(一)撤开与强敌(集结7个旅)僵持局面,从纵深里实行了大踏步的宽大机动。一面分遣小支队,抑留强敌而迷惑之;另一面以主力秘密突然出现于战场,抓住较弱之敌(过早出现,弱敌必畏缩不敢急进),乘其立足不稳,出其不意,从各方面同时施行猛烈攻击,故能获得奇效。

(二)用集中大于敌人四倍的优势兵力,故能在钳形攻势的战斗队形上,多开突破口,并能从各突破口贯穿突击,将敌人纵长体系割裂零碎,互不联系(1公里内敌人也用无线电话联络)。尤其是先从其侧背兜击割裂起,所以能够在两日内干脆全部消灭敌人,极少逃脱的,且鄄城战场民众工作较好、村房建筑脆弱,无围子,地势有利,有河堤拦住敌人退路,收效很大。

(三)我们重点在消灭刘广信所带的3个步兵团及特种兵,故对东面部队两军南面一团等援军都采用扼阻办法而扼阻不应只在正面,必须派部队在敌人侧背,尤其是在补给线上活动,才易使敌人迟滞不前。但扼阻敌人不能分散主力的集中。

(四)利用蒋军嫡系与杂牌之矛盾,邱胡两军在战斗开始时各距鄄城只15公里,在战斗之第二日,一受阻击,只进1公里,给了我大胆消灭刘部的余裕。

3个月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坚决执行军委“以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为主而不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正确的战略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法,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取得了歼敌10个旅5万余人(包括豫北)的伟大胜利。敌虽占我17座城,但处于我游击战争的包围下,广大乡村仍为我控制。这样,就使敌军兵力削弱,战线延长,兵力分散,进攻力量锐减,攻势开始下降,而我军则愈战愈强,初步获得了战略主动权。

对此,刘伯承在1946年11月20日对新华社前线记者的谈话(载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中作了精辟生动的阐述:

“战争的胜负,决定于主力之保存或丧失,存人失地,地终可得;存地失人,必将人地皆失。' “死守一城一地,无异自背包袱,如果我不在必要时毅然放弃那些城镇,那么,我们就将被迫分散兵力,处处防守,而处处挨打,这种战法为牛抵角战术,挨打战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战术,可是我们把这些包袱丢掉了,而蒋介石却拾起来背上了。' ”蒋军暂时占领的那些城市与碉堡,都是我们的最好的钳制部队,它们替我们把蒋军紧紧地围困在那里,等待我们一个个去消灭呢,' '蒋军以现有兵力既要进攻新地区,又要集中防守占领之城镇及保护漫长的补给线,这是熊掌与鱼不可得兼! 其结果必然顾此失彼,这正是蒋介石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此次鄄城战役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在冀鲁豫地区 3个月的作战中,解放区广大人民群众支援前线作出了巨大贡献。仅冀鲁边地区,参战民兵达86万人,参战民工达 60 万人次,支援粮食2300余万斤

在陇海战役时,冀鲁豫地区的南华、东明、东垣等地第一批出担架 2000 副。整个地区动员担架2万副,运至前方的面粉,最多时一天达 50 多万公斤。支前的大车亦达2万辆。

巨野战役,时值大雨连绵,车辆不通,牲口也难走,人民群众就用担挑、肩扛,保证了部队的粮食供应。

在支援作战的同时,晋冀鲁豫区广大农民又掀起了土地改革和发展生产的热潮,进一步巩固了后方和加强了支持长期战争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