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能有如此神奇的现象,巧妙玄机全在这里!

 河洛娃 2023-04-24 发布于河南

针灸能够取得疗效的巧妙玄机全在医生的指头上。

针灸医生在正确辩证及准确选穴、取穴的基础上,能否取得很好的疗效关键处在于他的针刺手法能否使病人产生针感与得气。

今天写一篇长文吧,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针刺复合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这对神奇的操作技术。说它神奇是因为不仅可以使患者产生凉热感觉,就连体温也会变化。文字是思想表达的一种媒介,针刺手法其义奥,其理深,我文字功底欠缺的很,在表述过程中必有文不达意之处,尚有不足,还望各位朋友们批评指正。

“烧山火、透天凉”这对针刺手法,学者普遍认为是针刺复式补泻手法,是多种单式补泻手法的组合。操作程序也就相对复杂一些。此操作手法首见于泉石所作的《金针赋》中,并详细论述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其主治范畴。

文章图片1

杨氏注解金针赋

这里插入一个话题:金针赋的作者是何人?

金针赋首见于徐凤的《针灸大全》中,但是该赋的作者是谁一直存疑。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有人认为此人叫泉石;还有人认为他名字叫泉石心;最后一种观点认为金针赋的作者就是徐凤本人。

但根据一些学者考证辨析,金针赋的作者就应当是徐凤本人。首先,从学术渊源分析,徐凤是有师承的。他是窦氏学派的传人,师承于倪孟仲、彭九思两人。泉石只是徐凤的别名或者说是笔名。至于泉石心的说法,只不过是后人在读书句读时产生的误读。《金针赋》序文中有“泉石心以遁守自娱”之句。后人将此句话错句成“泉石心,以遁守自娱”。这一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张缙教授也错了。他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选取了“泉石心”的名字。

后世的众多针灸医家,在《金针赋》所载的操作手法基础上不断发挥。让这个本就是多种单纯补泻复合在一起的复杂操作技术,更加繁杂,让很多初学的针灸医生不知道该师从何人。

初学者在学习“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的时候,不要拘泥于前人复杂描述。否则会让你越来越糊涂!“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并不是几种单式补泻手法的简单叠加,学习“烧山火、透天凉”需要找出操作技术关键。找到了机要之处,就算是非专业的针灸爱好者们,也能做到想热就热,想凉就凉……

文章图片2

“紧提慢按,紧按慢提”是操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这是所有针灸医家们的共识。换个说法就是徐疾和提插补泻是“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最基本要素。要想准确运用“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做出凉、热的感觉甚至于能够调节体温来,首先就要理解并掌握徐凤——窦氏针灸一派的单式手法“按”与“提”法的本来面目。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在窦氏一派所传承的十四个单式针刺手法中,没有“提、插”一说,而是用的“提、按”二字。而杨继州在《针灸大成》中却解释说:“按者插也”,从此,诸多针灸家依照杨继洲的解释,都喜欢用“提插”一词了。就连张缙教授在给学生们讲课时所提及的“24式单式手法”也是用的“进退提插”。

不过,在文字表达上我们可以用“插”这个字来代表“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就必须去领悟“按”字的本义。我的理解是:插的动作幅度要比按的动作幅度大,而且在速度上也要比按的速度快。

按的关键在于动作小,速度慢,有个词叫:“按兵不动”我想可以帮助大家去理解“按”字的妙处……(读完全文再仔细品味“按兵不动”,我相信你会悟到“按”字的内涵)

前边已经讲到徐凤的学术渊源,他是窦派针灸的传人,我们来看下窦汉卿的《针经指南》里对按法是怎么说的:

“按者,以手捻针,无得进退。如按切之状是也。”

窦氏与泉石本是一脉,所以从中可以理解:“提、按”这对单式手法在操作幅度、力度方面是一个什么样的量化标准了。——再次提醒一下“按兵不动”。

这里再啰嗦一点:现在好多针灸医生、针灸老师都在提按上操作错误,动作幅度太大,不信你可以细心的去观察一下。

文章图片3

手法“按法”的具体操作:

首先,在天部(浅层)得气,而后紧捏针柄,用内力微微向下按,幅度要小,少许便可。保持得气状态,持续紧按,针体看上去应该是似动非动,实则在动的感觉。这便是:按而留之

直到有热感,一部便可。如热感还未到,应当是针下沉紧的程度还不够,导致操作失败。需要再捻按将针感加强。在人部再次做如天部一样的操作。如果还不行,那就在地部继续……

根据理论阐述,针刺时在得气的状态下,只要是按法的操作,无论动作快慢与否都是补法,但是,操作越慢效果越好。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越慢越好,什么程度是最慢的状态呢?当然是慢到“停滞不前”。——再次的提醒一下“按兵不动”,难道真的是“停滞不前”了么?有没有什么看不见的物质在“蓄势前进”?

所以,河南李氏针灸的自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在操作上就是这样,行捻转补泻法得气以后,提或按住不动。便会产生凉热感觉!操作简单而不失原则,初学者只要稳住心神,心平气和的用心操作,都可以做到!真可谓领略到了“烧山火、透天凉”的真谛。

文章图片4

提法操作:

和按法相反,在地部深层得气后(得气时医生的手感一般是针下沉紧的感觉),微微用内力向上提少许,然后持续的紧提,此时针体基本保持原位不动,还是那样似动非动的样子。此为“提留针法”。

“紧”字的含义:

第一种含义是:得气以后,医生本人感觉到针下沉紧的手感;第二种含义是:医生所用“内力”的轻重程度。

“紧按”是用力向内,力贯针尖,力随针入;“紧提”是使力向外,力贯针中,力随针出。以上观点是张缙教授所提出的。与某些学者所说的“快慢徐疾”之义不同!我更倾向于张缙教授的观点!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医生手指的指感都要保持针下沉紧的感觉,此感觉是得气的反应。不可丢失,失去了这种感觉,就会操作失败。

徐凤在原文的最后有“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几个字。为什么还要用到“搓法”呢?张缙教授认为:用“搓法”来取气效果是最好的。单纯的用“提、按”法操作,往往很难守住气,容易使医生的指下沉紧感丢失。所以,加用搓针法使气感不丢。——这让我想起了“滞针”。

另外,郭廷英教授提倡在针刺手法上要“轻针慢捻,慢针细捻”。这样操作效果很好。正好可以与“细细搓之”相互领悟各自的含义。

文章图片5

最后谈一下“得气”本义:

在清代以前的诸多针灸文献中,“得气”或者“气至”一词都是用于说明针灸医生在针刺时的指下感觉。

而把酸、麻、胀、痛等受刺者的自我感觉判定为得气的,那都是民国以后才慢慢出现的。

所以我们在给患者针灸时,应以得气状态下,医者针下感受是否有“针下沉紧”为是否得气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去提按,从而得到凉热感觉。而不是以患者自身的主观感受作为判断准则。

病人的针感与医生的得气指感的关系:

得气不能与针感划等号!

得气感是医者操作时针给手指所反馈来的感觉,病人不一定有感觉;针感是针刺后病人自己体会到的感觉,医者有没有得气的感觉也不一定。

所以,针刺的时候要和患者充分沟通,因为我们在针刺时,很多时候需要达到“气至病所”。医生往往感觉不到患者的气感传导,就算是医生这边针下得气了,患者也未必就能有良好的针感传导。

文章图片6

我们来总结一下:烧山火与透天凉是针刺温补和凉泻手法。看似操作复杂,其实原则很简单。无非就是

《难经·七十六难》提到的:“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以置气?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营置气。”

什么意思?卫气,也是阳气。分布人体的浅部;营气也是阴气,分布在人体深层。针刺的补法就是要把浅表的卫阳之气向内按纳;针刺泻法就是把深层的阴气往外引导。这就是提按补泻的基本原理。

所以,我们初学者可以借鉴一下河南李氏针灸的操作方法,去掉繁琐的套路。只留捻转与提按。捻补后按针。捻泻以后提针。

文章图片7

最后,我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讲:那就是提按过程中如何用力?在这里就留给大家思考吧……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