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二陳湯 【汉语】 Er Chen Tang 【英文】 Two Matured Substances Decoction ![]() 【分类】 祛痰剂 【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半夏五两 (15g) 白茯苓三两 (9g) 橘红五两 (15g) 炙甘草一两半 (5g) 【用法】 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功用】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 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病机】 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郁积机体。湿痰为病,犯于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停于胃令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阻于胸膈,气机不畅,则感痞闷不舒;留注于肌肉,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则为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乃痰湿之象。冶当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運用】 1. 辨证要点: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常用方、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慢性胃炎、梅尼尔氏合征病、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者。 3. 注意事项: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附方】 1. 导痰汤《传信适用方》(引皇甫坦方) 半夏四两,汤洗七次 (120g) 天南星一两,细切,姜汁浸 (30g) 枳实去瓤,一两 (30g) 橘红一两 (30g) 赤茯苓一两 (30g) 上为粗末。每服三大钱 (9g),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现代用法:加生姜4片,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功用:燥湿祛痰,行气开郁。主治:痰厥证。头目眩晕,或痰饮壅盛,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呕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舌苔厚腻,脉滑。 2. 涤痰汤《奇效良方》南星姜制 半夏汤洗七次,各二钱半 (各7.5g) 枳实麸炒,二钱 (6g) 茯苓去皮,二钱 (6g) 橘红一钱半 (4.5g) 石菖蒲 人参各一钱 (各3g) 竹茹七分 (2g) 甘草半钱 (1.5g)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后服 (现代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功用:涤痰开窍。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证。舌强不能言,喉中痰鸣,辘辘有声,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3. 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当归二钱 (6g) 熟地三五钱 (9~15g) 陈皮一钱半 (4.5g) 半夏二钱 (6g) 茯苓二钱 (6g) 炙甘草一钱 (3g) 水二盅,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远温服。功用:滋养肺肾,祛湿化痰。主治:肺肾阴虚,湿痰内盛证。咳嗽呕恶,喘急痰多,痰带咸味,或咽干口燥,自觉口咸,舌质红苔白滑或薄腻。 【方歌】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姜梅一并存, 燥湿化痰兼利气,湿痰为患此方珍。 【中文】 三子養親湯 【汉语】 San Zi Yang Qin Tang 【英文】 Three-Seed Filial Devotion Decoction ![]() 【分类】 祛痰剂 【出处】 《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 【组成】 紫苏子 (9g) 白芥子 (9g) 莱菔子 (9g) (原书末着剂量) 【用法】 三药微炒,捣碎,布包微煮,频服。 【功用】 降气快膈,化痰消食。 【主治】 痰壅气逆食滞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病机】 高年咳嗽,气逆痰痞。年老中虚,纳运无权,每致停食生痰,痰盛壅肺,肺失宣降,故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等症。舌苔白腻,脉滑乃痰证属寒之征。治宜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運用】 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痰壅气逆食滞证的常用方。临床运用以咳嗽痰多,食少胸痞,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无论男女老少,皆可用之,尤以老年人为宜。 2.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顽固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等痰壅气逆食滞者。 3. 注意事项:对于方中三药的炮制,原书要求 “微炒、击碎”,可防止辛散耗气,减少辛味对咽喉、肺胃的不良刺激,尤能使莱菔子由生用性升变为性降下气;捣碎则利于有效成分煎出。在用法上,每剂不过三钱,布包微煎,代茶频服,可使药力缓行。 【方歌】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中文】 小陷胸湯 【汉语】 Xiao Xian Xiong Tang 【英文】 Minor Chest-Draining Decoction ![]() 【分类】 祛痰剂 【出处】 《伤寒论》 【组成】 黄连一两 (6g) 半夏半升 (12g),瓜蒌实一枚 (20g) 【用法】 先煮瓜蒌,后纳诸药,水煎温服。 【功用】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 痰热互结证。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心胸闷痛,或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 伤寒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痰浊结于心下之小结胸病。痰热互结心下或胸膈,气郁不通,故胃脘或心胸痞闷,按之则痛;痰热蕴肺,则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乃痰热内蕴之象。治宜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運用】 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痰热结胸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胸膈痞闷,按之则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胃炎、胆囊炎、肝炎、冠心病、肺心病、急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胸膜黏连等属痰热互结心下或胸膈者。 【附方】 柴胡陷胸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柴胡一钱 (3g) 姜半夏三钱 (9g) 小川连八分 (2.5g) 苦桔梗一钱 (3g) 黄芩钱半 (4.5g) 瓜蒌仁杵,五钱 (15g) 小枳实钱半 (4.5g) 生姜汁四滴,分冲 水煎服。功用:和解清热,涤痰宽胸。主治:邪陷少阳,痰热结胸证。寒热往来,胸胁痞满,按之疼痛,呕恶不食,口苦且粘,目眩,或咳嗽痰稠,苔黄腻,脉弦滑数。 【方歌】 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散结涤痰优, 痰热内结痞满痛,苔黄脉滑此方求。 【中文】 半夏白朮天麻湯 ![]() 【分类】 祛痰剂 【中文】 貝母瓜蔞散 ![]() 【分类】 祛痰剂 【中文】 定癇丸 ![]() 【分类】 祛痰剂 【中文】 苓甘五味薑辛湯 【汉语】 LIng Gan Wu Wei Jiang Xin Tang 【英文】 Poria, Licorice Root, Schisandra, Dried Ginger, and Asarum Decoction ![]() 【分类】 祛痰剂 【出处】 《金匮要略》 【组成】 茯苓四两 (12g) 甘草三两 (9g) 干姜三两 (9g) 细辛三两 (5g) 五味子半升 (5g) 【用法】 水煎,温服。 【功用】 温肺化饮。 【主治】 寒饮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 【病机】 多因脾阳不足,寒从中生,以致聚湿成饮,寒饮犯肺。此即 “形寒饮冷则伤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之义。寒饮停肺,宣降违和,故咳嗽痰多、清稀色白;饮阻气机,故胸满不舒;饮邪犯胃,则喜唾涎沫。治当温阳化饮。 【運用】 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寒饮咳嗽的代表方、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嗽痰多稀白,舌苔白滑,脉象弦滑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属寒饮内停者。 3. 注意事项:凡肺燥有热、阴虚咳嗽、痰中带血者,忌用本方。 【方歌】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常用方, 半夏杏仁均可加,寒痰水饮咳嗽康。 【中文】 清氣化痰丸 【汉语】 Qing Qi Hua Tan Wan 【英文】 Qi-Clearing and Phlegm-Transforming Pill ![]() 【分类】 祛痰剂 【出处】 《医方考》 【组成】 瓜蒌仁一两 (30g) 枳实一两 (30g) 陈皮一两 (30g) 茯苓一两 (30g) 、黄芩一两 (30g) 胆南星一两半 (45g) 杏仁一两 (30g) 制半夏一两半 (45g) 【用法】 上粉末与生姜100g汁泛丸,每服6~9g,1日2次,小儿酌减;亦可作汤剂。 【功用】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 痰热咳嗽。咳嗽气喘,咯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 痰阻气滞,气郁化火,痰热互结,壅肺为患。症见咳嗽气喘、咯痰黄稠;阻碍气机,则胸膈痞闷,甚则气逆于上,发为气急呕恶;痰热扰乱心神,可见烦躁不宁。治当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運用】 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痰热咳嗽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咯痰黄稠,胸膈痞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属痰热内结者。 3. 注意事项:本方性偏苦燥,阴虚燥咳、脾虚寒痰者忌用。 【附方】 清金降火汤《古今医鉴》陈皮一钱五分 (4.5g) 半夏泡一钱 (3g) 茯苓一钱 (3g) 桔梗一钱 (3g) 枳壳麸炒一钱 (3g) 贝母去心一钱 (3g) 前胡一钱 (3g) 杏仁去皮尖一钱半 (4.5g) 黄芩炒一钱 (3g) 石膏一钱 (3g) 瓜蒌仁一钱 (3g) 炙甘草三分 (1g) 上锉一剂。加生姜三片,水煎,食远,临卧服。功用:清金降火,化痰止嗽。主治:热痰咳嗽。 【方歌】 清气化痰杏瓜蒌,茯苓枳芩胆星投, 陈夏姜汁糊丸服,专治肺热咳痰稠。 【中文】 溫膽湯 ![]() 【分类】 祛痰剂 【中文】 滾痰丸 【汉语】 Gun Tan Wan 【英文】 Phlegm-Removing Pill ![]() 【分类】 祛痰剂 【出处】 《泰定养生主论》录自《玉机细微义》 【组成】 大黄八两 (240g) 黄芩八两 (240g) 礞石一两,同焰硝一两,投入小砂罐内盖之,铁线缚定,盐泥固济,晒干,火煅红,候冷取出 (30g) 沉香半两 (15g) 【用法】 上为细末,水泛小丸,每服8~l0g,一日一至二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 泻火逐痰。 【主治】 实热老痰证。发为癫狂惊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耳鸣,或绕项结核,或口眼蠕动,或不寐,或梦寐奇怪之状,或骨节卒痛难以名状,或噎息烦闷,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脉滑数有力。 【病机】 实热老痰,久积不去所致之多种怪证。若上蒙清窍,则发为癫狂、昏迷;扰乱心神,则为惊悸怔仲、不寐怪梦;内壅于肺,则咳嗽痰稠;阻塞气机,则胸脘痞闷;痰火上蒙,清阳不升,则发于眩晕耳鸣;痰火胶结,无下行之路,故大便秘结;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者,为实火顽痰证。治宜降火逐痰。 【運用】 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实热老痰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癫狂惊悸,大便干燥,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中风、精神分裂症、癫痫、偏头痛、神经官能症等属实火顽痰胶固者。 3. 注意事项:因本方药力峻猛,体虚之人及孕妇均宜慎用,以免损伤正气。 【方歌】 滚痰丸是逐痰方,礞石黄芩及大黄, 少佐沉香为引导,实热顽痰一扫光。 【中文】 茯苓丸 【汉语】 Fu Ling Wan 【英文】 Poria Pill ![]() 【分类】 祛痰剂 【出处】 《是斋百—选方》录自《全生指迷方》 【组成】 茯苓一两 (30g) 枳壳麸炒去瓤,半两 (15g) 半夏二两 (60g) 风化朴硝一分 (0.3g) 【用法】 上四味为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6g),生姜汤下 (现代用法:为末,姜汁糊丸,每服6g,生姜汤或温开水送下;作汤剂,加生姜水煎去渣,风化硝溶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燥湿行气,软坚化痰。 【主治】 痰伏中脘,流注经络证。两臂痠痛或抽掣,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麻木,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 【病机】 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四肢禀气于脾,若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停伏中脘,流注四肢,则麻木酸痛、活动受限,甚则抽掣或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乃湿痰内阻之征。治宜燥湿行气,软坚化痰。 【運用】 1. 辨证要点:本方主治痰伏中脘,流注经络之证。临床应用以两臂痠痛,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为辨证要点。凡属风湿臂痛者忌用。 2.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上肢血管性水肿、慢性支气管炎、颈惟病、前列腺增生症等属顽痰停伏者。 3. 注意事项:本方化痰力较强,并有泻下痰结的作用,不可久用,虚人慎用。风湿所致臂痛,亦非本方所宜。 【方歌】 指迷茯苓君半夏,风硝枳壳姜汤下, 中脘伏痰臂酸痛,气行痰消痛自罢。 |
|
来自: 新用户76602598 > 《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