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话上海】上海城区或有“千年史”(作者:周敏法)

 常熟老李jlr5mr 2023-04-24 发布于江苏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图片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图片

在人们的印象中,上海城区的历史最多千年,而阖闾却是2500年前的吴国帝王,二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我说,吴王阖闾不仅在上海城区捕鱼并创造了“黄鱼鲞”,而且还建了“南武城”。这并非天方夜谭,你若不信,听我慢慢道来。

图片

吴王捕鱼吃上瘾

据史料记载,春秋末期,吴国国都在今江苏苏州,越国国都在今浙江绍兴。阖闾十年(公元前505)在上海地区近海,吴越两军对峙。汉代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阖闾“十年,秦师未出,越王元常恨阖闾破之檇里,兴兵伐吴”。说越王想报复“檇里(嘉兴)之战”的失败,兴兵(从东面海上)进攻吴国。宋《吴郡志》卷五十引董览《吴地记》对此有详细记载:

阖闾十年,国东有夷人侵逼吴境。吴王大惊,令所司点军,王乃宴会亲行。……夷人闻王亲征,不敢敌,收军入海,据东洲沙上。吴亦入海逐之,据沙洲上,相守一月。属时风涛,粮不得度。王焚香祷天,言讫,东风大震。水上见金色,逼海而来,遶吴王沙洲百匝。所司捞漉得鱼,食之美,三军踊跃。夷人一鱼不获,遂献宝物,送降款。吴王亦以礼报之,仍将鱼腹肠肚,以咸水淹之,送与夷人,……吴王回军,会群臣,思海中所食鱼。问所余何在?所司奏云,并曝干,吴王索之,其味美,因书美下着鱼,是为鲞字。今从失,非也。鱼出海中作金色,不知其名,吴王见脑中有骨如白石,号为石首鱼。

图片

汉代赵晔撰《吴越春秋》

说吴王率军亲征抵御东面海上入侵越军,据守“沙洲”一个月,因缺粮捕“石首鱼”(今俗称黄鱼)充饥。结果吃上瘾了,回到苏州还想吃,部下拿腌制的黄鱼干呈上,吴王觉得味美,就兴致勃发,在“美”下添“鱼”创出如今的“鲞”字。吴王还给此鱼取名“石首鱼”。《姑苏志》《涌幢小品》《天中记》等也有此记载。《吴地记》约莫也是抄自古籍,否则南朝之人怎知春秋之事?

以上古籍没说吴王据守的沙洲在何处,但很奇怪:此“沙洲”水里黄鱼很多(“遶吴王沙洲百匝”);但是越军据守的“东洲沙”却“一鱼不获”。古人以为是“(吴)王焚香祷天”所致,其实不然。

图片

黄鱼产卵在河口

黄鱼属于洄游性海洋动物,平时生活在深海不易抓捕。每年初夏洄游到沿海产卵,渔民趁机捕鱼。我国海岸线很长,但黄鱼产地极为有限。

明代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三载:“石首鱼,四五月有之。浙东温、台、宁波近海之民,岁驾船出海,直抵金山、太仓近处网之。盖此处太湖淡水东注,鱼皆聚之。”温州、台州和宁波虽然“近海”,但不产石首鱼,渔民要到上海附近的“金山、太仓近处网之”。因杭州湾中的“金山岛”有钱塘江“淡水东注”,“太仓”东面有长江口“淡水东注”,所以“鱼皆聚之”。“淡水东注”揭示了石首鱼产地的奥秘,即石首鱼必须在淡水与海水交汇处产卵。我国大陆海岸线虽然长达1.8万千米,但唯有很少的沿海大河口才能捕到石首鱼,可惜这个奥秘竟鲜为人知。

明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黄鱼船,非以御寇也。每年四月出洋时,各郡鱼船大小以万计。……黄鱼出处,惟淡水门,在羊山之西,两山相峙如门,故曰门。羊山在金山东南,大七小七之外,今渔船出海,皆在松江漴缺口,孟夏取鱼时,繁盛如巨镇。然亦须候潮,潮大势急,则推鱼至涂,否则无有。”此“羊山”即今洋山深水港的“洋山岛”,其西是明代江浙沪石首鱼的主要产地,“各郡鱼船大小以万计”。因此处是钱塘江淡水与海水的交汇处,故石首鱼聚集,但顾炎武不明缘由,以为是“潮大势急,则推鱼至涂”。“松江(府)漴缺口”位于今奉贤区西南沿海漴缺村,是明代著名渔港,渔船集中在此,形成巨镇,清康熙时在此设置“江海关”。

图片

明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

由此联想到吴王据守的沙洲,也必定处在淡水与海水交汇处,否则捕不到黄鱼。与钱塘江相似的河口还有古吴淞江,其源头是西面太湖,古代以青龙镇为界:上游称为松江,性质是“江”,水是淡的;下游称为沪渎,性质是海湾(类似今杭州湾),水是咸的。

北宋陈林撰《隆平寺藏经记碑》曰:“青龙镇瞰松江上,据沪渎之口。”说明青龙镇是松江和沪渎分界点。梁简文帝撰《开元寺浮海像铭》曰:“吴郡娄县(在今嘉定)界松江之下,号曰沪渎。” 为松江下面连接沪渎。北宋《吴郡图经续记》:“松江东泻海曰沪渎,亦曰沪海。”意谓松江东面的沪渎是“海”。嘉庆《上海县志》载“吴松江,唐时阔二十里,宋时阔九里”,就是指沪渎海湾的口阔。根据唐阔宋窄,推测春秋时应该更阔。吴贵芳《古代上海述略》载:“随着海岸线的推进,吴淞江入海口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喇叭形海湾,或称三角港。”“沪渎”与此吻合。据以上诸多史料记载,我参考相关地图绘制了沪渎、南武城示意图。

图片

沪读、南武城示意图

说吴王在沪渎捕黄鱼,另有佐证。其一,《吴郡志》引晋代张勃《吴录》说:“娄县有石首鱼。”“娄县”包括今上海城区,与我说吴王捕“石首鱼”的“沙洲”在上海城区(沪渎)吻合。其二,《开元寺浮海像铭》曰:“晋建兴元年(313)癸酉之岁,吴郡娄县界松江之下,号曰沪渎。此处有居人,以渔为业。”说明1700年前,上海先民在“沪渎”捕鱼为生,与吴王在此捕鱼充饥吻合。

沪渎类似今杭州湾,是松江淡水和沪渎海水交汇处,符合吴王捕黄鱼的特定地理环境。那么,沪渎海湾中有吴王据守的沙洲么?

图片

沪渎海湾曾有大沙洲

1889年,麦克莱伦(英)撰《上海故事》英文版发行,这是目前发现存世最早的上海史著作。其中讲道:“此处取名为'上海’,以区别于位于现在租界东北三英里处的另一个村庄'下海’的原因,下海这个村庄可能由吴淞江或者苏州河冲积而成的,那里还曾经形成了一个向吴淞方向绵延五英里的沙洲。”说整个“下海”村就在“沙洲”上。

上海社科联编的《江河归海》第186页,有满志敏教授根据地质勘探所绘“吴淞江古河道和各试验工点位置示意图”,以其为底图,我改绘成“大沙洲示意图”。在吴淞江古河道与现在苏州河、黄浦江之间,有个类似火腿状的大沙洲,它就是麦克莱伦所说“向吴淞方向绵延五英里的沙洲”,面积约有二三十平方千米。

图片

作者改绘的大沙洲示意图

古今两者不谋而合绝非偶然,或许这就是历史的真相。吴王据守的正是这个大沙洲:松江淡水与沪渎海水在此交汇,故可捕到黄鱼。而越军“据东洲沙上”“一鱼不获”,因为它不在淡水与海水交汇处。

随着时代的推移,沪渎海湾逐渐淤塞,昔日沙洲成为平陆,北面的河道成为“虬江”,南面的河道成为今苏州河,“沪渎”也成为上海的别称。

图片

上海有座“南武城”

正是此次吴王亲征,“据沙洲上,相守一月”,发现这个沙洲是抵御东面海上之敌的咽喉要地,于是吴王阖闾下决心在沙洲上修筑军事堡垒“南武城”。

《汉书·地理志》载:“娄,有南武城,阖闾所起以候越。”娄县有南武城,与今上海城区(古属娄县)有南武城吻合;与“娄县有石首鱼”及与吴王在娄县沪渎“沙洲”捕“石首鱼”吻合。“阖闾所起以候越”证明南武城是吴王阖闾(公元前514-公元前496在位)据守沙洲后所建,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

唐代徐坚等撰《初学记》载:“董览《吴地记》曰,海渚有吴王阖闾与越结怨相伐筑城,名曰南武城,以御越。”说吴王阖闾在“海渚”上建南武城,“海渚”就是“沙洲”。与前面说吴王率军亲征据守沙洲,后修筑“南武城”吻合。

宋《吴郡志·古迹》也有:“南武城,在海渚。阖闾所筑,以御见伐之师 。”

现存最早的上海县志弘治《上海志》载:“阖闾城在二十七保,夹江有两城相对,阖闾所筑以备越者。以《汉书》娄县下有南武城,疑即此也。”高昌乡“二十七保”在今上海城区(老城厢地区为“二十五保”),“南武城”因阖闾所建,亦称“阖闾城”。此说应该抄自古籍,否则明代之人怎知2000年前的春秋之事?即便抄录也是居功至伟,成为今开启南武城位置千年之谜团的钥匙。

另据《宋史》记载,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将中国历代名将72人供奉在武庙,对没有封爵的进行追封,其中追封著名军事家《孙子兵法》作者孙武为“吴大将军孙武沪渎侯”。古代功臣封爵一般是在功臣故里或者建功处,故猜测孙武作为吴国大将军,可能跟随吴王阖闾在沪渎据守沙洲,并且提出甚至主持了南武城的修建,北宋朝廷据此将孙武追封为“沪渎侯”。这也是春秋末期沪渎“沙洲”已经成陆的重要依据,朝廷总不能把孙武封在海洋里吧?

以上可以互相印证,形成证据链的诸多史料,可惜未曾引起当代学者关注。梳理以上古籍记载结论如下:南武城就是阖闾城,是2500年前吴王阖闾建于沪渎大沙洲上(今属上海城区)。

看到这里,你还会认为上海城区最多只有千年历史吗?

图片

END

制作:王 珂
审核:吕鲜林
签发:吴一峻

 本文选自2023年第3期《上海滩》杂志

来源:上海滩杂志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