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0424教学手记——提一提大单元、大概念,似乎能让语文活得更好些!

 晋诺工作室 2023-04-24 发布于江苏
你说这个菜不好吃,你炒一盘试试!
我们太熟悉这种心态、思维与语言了!

我在二十年前立下了四个坚决:

1.坚决不做应试的俘虏——做一个敢于张扬个性的人。

2.坚决不做教材的奴隶——做一个灵活建构课程的人。

3.坚决不用旧教案——做超越自己的人。

4.坚决不走程式化教学老路——做一个时教时新的开拓者。

回顾走过去的路,这四条我做到了。做到的证据是这些年来,确实没有重复过我的教学,即使一些课案设计非常成功,但第二次教学同类内容,我也绝不会直接搬用;对教材的使用,我组编了五十个教学专题:部分展示如下:

 首先,这些专题,不论是在普通班还是国际班,不论是在江苏,还是在河南、辽宁、河北、山西等种种不同的班级都上过公开课,至少是经历了实际教学检验。

其次,这些专题的构建落点,比如“叙事的冲突与张力”“整体性原则与否定式结构”“心理距离与反差式语言表达”等等,这些言语规则,或叫做言语智慧,应该就是一些大概念。

从形式上看,打破了单篇教学的模式,这在教材建设上有所突破;从组合形式上看,基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而不是人文主题;从教学落点上看,改变了面面俱到寻章摘句的陋习,而是抓住言语智慧,强调学以致用。

至于,这些尝试与探究,有没有价值,科不科学,留待他人评说。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说明,本人不是只说不练拉大旗作虎皮的骗子。

很多人认为,蹲在高三,可以不必提什么大单元,其实,这是对大单元的一种误解。大单元是一个基于提升学生素养的教学集合。高三的专题复习不正是大单元的形式吗?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古诗鉴赏,这些专题本身就是大概念;专题的构成方式正是大单元的形式。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高三更适合大单元、大概念、任务群的教学。

我曾这样来组织学生复习小说。先从若干年来的高考、省考出现的优秀小说文本中选出十篇,去掉题目,让学生裸读,批注,细读小说。

然后再呈现题目,让学生研究题目类型、命题思维及答题规则。这些全由学生自己处理。当学生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结果后,选出优秀成果在班内分享。

请看我学生的学习成果。

汤雨心提出小说阅读的三读法则:读懂文章的倾向,读懂题目的倾向,读懂小说形式的倾向。

这“三大倾向”其实就是大概念。学生只有经历了这种对具体知识的抽象过程,学习才真正发生,学生也才能真正具备迁移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要提大概念的原因。

看这些同学的知识结构梳理:

虽然,这些图示可能他人看不明白什么意思,但在这个同学的认知结构里却具有重要价值。它代表着该同学形成了的自我的认知结构,也就是说,学习在这里是可见的,是可迁移的,因为,这些图示是对零散的、杂乱的各种练习题的梳理、归纳、分类,具有了理论的价值,只有理论才能指导实践,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提升学生建构新知的能力。

不仅让学生自我梳理,还要让他们讲出来,讲给同学听,讲给我听。即使是自己总结出来的,想讲清楚也并非易事,也需要反复练习,而这个练习的过程就是不断优化提升的过程。

这一切都带有大单元、大概念、任务驱动的特征。

大概念、大单元、任务群、项目化,如果能用之一二,我倒觉得不仅不会死,反而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鲜活气息!

其实,真正想做点事的人,并不畏惧教材、教学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是总能找到突围的点位或空隙,怕的是原地不动,还要斜着眼,用一种气急败坏或是不屑一顾的姿态来否定一切,想表达的是无非是:唯我独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