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品味经典 ♢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出自李觏的《乡思》 ![]() 02 | 作者介绍 ▽ 李觏(gòu),字泰伯,号盱江先生,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 据载,李觏5岁知声律、习字书,10岁通诗文,20岁时文章已有盛名。 遗憾的是,李觏求仕不顺,几番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遂自叹:生处僻遐,不自进孰进哉! 数次打击以后,李觏归乡,开始创办学院,著名的“盱江书院”就是李觏一手建办的,并有“一时儒宗”之誉。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曾巩和邓润甫等都是他的门生,包括王安石、范仲淹都很欣赏他,并一度荐他入太学,历太学说书、海门)主簿、太学直讲。 所以,李觏是一个真正的学者。 王安石变法的很多思想渊源,也是受李觏所启发,甚至,李觏对军事也有自己的系统理论。 ![]() 03| 深度解析 ◆ 诗文大意可解为: 人们常说,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而我竭力地朝天涯眺望,也没看到自己的家; 本来就忧烦眼前的青山阻挡住了我的视线,偏偏那暮云重重,还来把青山遮挡。 李觏这首诗,作于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后,此时他应旨召试,赴长安,但科考落榜,让他心灰意冷,故在京城“忧愁经岁”,抑郁不乡。 这首诗虽然写得很朴素,没有引经据典,但已具大家风范。 ![]()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极目天涯,远眺家乡,景致由近及远,思乡之情也随之放飞,乡愁隐藏其中,不言而喻。 《世说新语·夙惠》中有载:晋元帝曾问明帝,长安与太阳谁远? 明帝本想回答太阳更远,但谁也不知道太阳到底宿在哪里,遂又改口说太阳更近,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实际上,这就是后来的“相对论”。 岑参在《忆长安曲》中曾写: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初出。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 李觏这两句诗想要表达的,与岑参异曲同工。 ![]()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学绘画的时候,老师会先告诉你,要理解空间和层次感,这样构图构架才会合理。 而李觏这两句诗就深得精髓,本来青山已经阻挡望乡的视线,可云雾重重,把青山也遮挡住了,就是更加加重了乡愁。 李商隐在《无题》中曾写过: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种叠加的效果总是更深入人心,就像我们初学造句时一样:本来天下着大雨,放学回不去家了,偏偏回家路上的桥还被雨水冲垮了。 所以你看,世间万物穷理相同,不过都是表达的手法而已,真正的好诗,是能轻巧微妙地传达真挚的感情,使人读了之后,颇为感同身受。 而李觏的这首《乡思》,虽然看上去不过是简单地描绘,但却具有这样的效果。 凡事皆如此,只要走心用心,就一定感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