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巴林草原的 感召之歌 作者:栗国忠 ![]() ![]() 前言 ![]() 《巴林草原的眷恋之歌》发表后,我收到了大量的读者观后感。他们中既有战友,也有朋友,还有一些不认识的热心读者。这些观后感既表达感谢之意、也抒发感慨之情。读着这些充满真挚情感的观后语句,我的思绪激荡——我要把这些真情的寄语留言荐送给更多的战友和朋友和读者!为保留这些寄语留言的真实本意,我并没有删除大家对我的过誉语句而是全文复制。对大家给予我的表扬,心存感激愧受!那么,就让《巴林草原的眷恋之歌》一文发表后战友、朋友还有热心读者的一条条观后寄语留言,汇成又一篇新文章——《巴林草原的感召之歌》。 ![]() 一、 申政委女儿的回信 ![]() 《巴林草原的眷恋之歌》发表的第二天上午,我便收到了我师原炮兵团申政委女儿的微信。姐妹俩就是《巴林草原的眷恋之歌》的主人公之一。 申政委女儿与作者合影 微信原文是这样的:栗哥您好!今天早晨,我们收到了爸爸的警卫员转来的您写的文章,我们又惊又喜,连忙观看,跟着您写的文字,脑海中闪现的是巴林草原深处的老屋;老屋南面的小河;老屋西边山坡上的羊群;老屋东面山上的羊肠小路……这些都是我们儿时的乐园。此时一种揪心的感觉涌上心头,我知道这又是想家了,更体会到只有身临其境才能释放。看着看着就落下了眼泪,一如当年在火车站那样。那天,妹妹开始时忍住不哭,但终于还是失声痛哭了。我害怕妹妹摔倒,一直紧紧地搀扶着她。我开始还装坚强,但最终也是没忍住,眼泪不听话地淌了下来。本来想劝一劝妹妹,但喉咙哽哽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唉,这种撕心裂肺的场景,一辈子都忘不了……当年,为了看一眼曾经住过的老屋,抚慰内心思乡的情结,我们贸然踏上了巴林草原,但到了大板镇才发现一个认识人也没有了,到哪里去找老屋啊?幸亏遇见了栗哥,还有张永成大哥。为了我们看老屋,害得您中午饭都没有吃。晚上您又设宴款待我们,还亲自驾车送我们到火车站,真的让我们感动,再一次地谢谢您! 申政委女儿与作者吃饭 对了栗哥,再说一件事:说来也怪,草原之行后,这些年压抑在胸口的思旧之情一下子得到了释怀 ,妹妹情绪好了很多,饭量也增加了不少(笑),这就是巴林草原的灵气吧。 发去两张回巴林草原时的照片,我们觉得这是近些年照的比较好的照片之一。 ![]() 二 丁政委女儿的诉说 ![]() 1969年,伴随着珍宝岛隆隆地炮声,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苏军进中国,一定走老路”的判断和指示,沈阳军区命令辽宁省军区独立一师和守备四师火速北上。独立一师驻防赤峰市巴林右旗,守备四师驻防赤峰市林西县。两地相距60公里。其共同任务是扼守大水波罗一一天朝山一一雅马图一一新开坝一线。因为1945年,苏军第53集团军就是沿着这条路线进赤峰入东北的。当时独立一师师长是胡友发,守备四师师长是胡光。因此有“二胡把关”之称。甚至苏联广播电台也称这是“两虎把门”。 四师丁政委三人在山上视察 两个兄弟师,共同的守备任务,共同的艰苦条件,共同的心灵感应。进而形成很多事情上的共振共鸣。 守备四师老政委丁明波的女儿丁南,远在湖南株洲市工作。看到《巴林草原的眷恋之歌》后,满怀深情写了长篇感言: 栗大哥,您好!含泪拜读了您写的《巴林草原的眷恋之歌》,文章感人肺腑,催人泪目。这些老兵和军嫂对巴林草原的真挚情感只有经历过才能感同身受。听林西的同学说,每年都有老兵们带着家眷来曾经的四师大院和军营怀旧,他们一个个都是哭着离开林西的,有的人甚至是失声痛哭靠人搀扶着。我于2015年和2017年两次回林西与同学会面,他们陪我去了以前的师部大院,首先感觉的是师部大院小了很多,曾经威严高大的师部大楼也显得矮小了,以前的师部大礼堂还在,已被尘土覆盖残破不堪,熊猫竹子喷泉还在,师部的水塔也还在,危危立在路边。还有以前的家属院,低矮破旧,一切都是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我到了我家曾经住过的老房子,那家人知道我们来意后让我们进院。我走进院子就没有绷住,掩面而泣,那家人悄悄的进了屋再也没有出来。老房子外形还是老样子,只是南北两个阳台都安上了玻璃。院子被马路边的平房占据了面积,小了很多。院里种了果树结满了沙果。以前我家养的是鸡,种的是菜。看着眼前的一切,我眼泪止不住往下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同学们也都沉默着陪着我擦眼泪。也不知是为什么,回到曾经住过的老房子,仿佛压抑了二十多年的情感在那一刻就全部释放了出来,那一刻我想到了我年迈的爸爸,虽然那时爸爸还活着,但岁月的洪流,卷走了他的青春和年华,剩下的只是一个被岁月刻下深深印痕的伤痕累累的躯壳,和一颗饱经风霜的诚挚之心。想着这里曾是他用满腔热血为之驻守、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想着我爸爸说过的一句话:“人在阵地就在,誓与阵地共存亡!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天朝山这个口子!”;想着我们一家人在这里的幸福时光;想起我和妹妹弟弟手拉手一起去上学;想着我们青涩的青春岁月;想着曾经有那么多军人驻扎戍守的这片边疆热土,真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又心痛万分!真想穿越时空回到过去。我感到,唯有在林西县的那段时光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 丁政委女儿家人合影 我也去过其它的一些地方,但都不曾留下深刻印象。林西是刻在骨子里的情结和思念。我家1987年离开守备四师,后来我爸爸妈妈在我堂兄的陪同下于2011年回林西县去看过一次,在赤峰迎接的有一二十名爸爸的战友,爸爸见到久别重逢的战友们,心情非常激动,热泪盈眶。只要聊起以前苦乐与共的峥嵘岁月,老兵们个个情绪激昂,这是军人在酒席上独有的场景。爸爸晚年经常回忆他的军旅生涯,留念着草原的岁月,想念他的战友们。我多次看见爸爸眼角含着泪花,多次听见爸爸在睡梦中述说部队的事情。每次遇到爸爸说梦话时,妈妈就叹息说:“找个时间,我们全家人一起回林西去看看吧!”但由于爸爸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这个愿望定格在2022年3月27日13时02分,终究没能实现。也是从那天开始,妈妈也似乎一下子苍老了很多,我再也不敢说回林西的事。有时一想到妈妈叹息说的这句话,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现在,我也很想为我爸爸带回一捧师部大院里的泥土、一瓶西拉木伦河水和几束西山的杏花,放在他的墓碑前。只要想起林西,我就会为我爸爸落泪。林西是一个令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尽管已经过去三十多年,那段难忘的时光仍然像阳光一样温暖着我,就像父亲坚定又慈祥的目光投射在我的身上,伴我一路前行。 ![]() 三 艰辛岁月的见证 ![]() 独立一师和守备四师,1969年同时进驻巴林草原,1993年同时奉命撤销。24年间,两个师先后有30多万官兵在这片热土上生存和奋斗,学习和训练。 巴林草原,地处祖国的北部边陲,特别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气侯很恶劣,交通不便利,经济欠发达,物资很匮乏。 刘松杰 环境很艰苦。刘松杰连长,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1981年5月,他正在师教导队集训。5月9号,草原刮起了百年不遇的沙尘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晚上9点。战士黎军去20米外的队部领枪站岗。20多分钟不见回来,询问队部文书,回答是既没领口令,也没接枪支。大家意识到黎军可能被大风刮丢了。现场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区队长张殿军命令马上寻找,于是用10多条连接起来的背包绳,按照5米一个人的距离,把7个身强力壮的战士串连起来。先横向拉开,再顺着风向,展开地毯式的搜索。终于在300多米外的一个土坑,发现了一个人的轮廊,身体完全被沙土埋住了。近前一拽,正是黎军,大家又惊又喜,赶紧把背包绳系在他腰上,扶着他顶着狂风回到了队部。 物资很匮乏。我们连队的副指导员李用柄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情。70年代初,物资极度匮乏。连队曾经一度实行吃饭限量。有个姓梁的老兵,个头高,饭量大,吃不饱。饿得难受时,就找炊事班长,可怜兮兮地问:“班长呀,还有剩高粱米饭吗?” 任务很艰巨。在遂行各项任务时,有的任务既艰辛又危险,一些官兵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王喜清副师长,当时是师炮兵团团长,部署组织打坑道 特别令人难忘的是大规模挖掘战备坑道,各级领导靠前指挥,组织施工。 王喜清副师长,当时是师炮兵团团长,亲自操作凿岩机 由于当时设备简陋,除了凿岩机算机械外,全靠人力。从而加大了施工的危险系数,安全事故时常发生。不少官兵肉体与石头相撞,头破血流是常有的事,军衣带血沾肉;更大的危险是排除哑炮,有时哑炮突然爆炸,排哑炮的人瞬间血肉横飞,肢体分离。最难受的是为烈士开追悼会的场面,致悼词的领导泣不成声,官兵们哭成一片,烈士的母亲昏厥倒地。烈士们的鲜血洒在巴林草原上,骨灰葬在烈士陵园中,烈士的英魂永远地游荡在蓝天和白云间。 艰苦的环境,简陋的条件,艰巨的任务……即使这样,官兵们军嫂们一呆就是几年二十几年。他们对巴林草原,对绿色军营,不但没有一句怨言,而且一往情深,终生不悔。50多年来,受巴林草原的感召,那些已离开草原离开军营多年,分散在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战友们、家属们,不约而同地扶老携幼,千里迢迢奔向第二故乡,像思乡归家的游子一样义无反顾,至今络绎不绝。这种现象又是怎么解释呢?我认为,我师原二团政委张四富临终说的一番话诠释了这个道理。在艰苦的岁月里,老政委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他用断断续续的语言,对站在病床前,已经是泪眼朦胧的官兵们说:“我快不行了,给你们留几句话。巴林草原虽然艰苦,罕山脚下虽然寒冷,但也是祖国母亲身上的肉。记住老祖宗的话, '儿不能嫌娘丑啊’……我死后,你们就把我埋在山冈上,我要亲眼看着你们把她保卫好建设好…… ![]() 四、老兵们的感慨 ![]() 记得陈毅元帅在最艰难困苦的时期,写过这样一首诗: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24年来,官兵们正是靠着这种不怕难、不叫苦、不顾命的劲头,在草原上顽强地扎下根,并与草原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进而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 虽然部队番号撤销30年了,但老兵们对巴林草原对绿色军营的深情却历久弥新。
我在师政治部工作时的战友,著名的书画家张贵民这样概括巴林草原感召的现象:父一辈子一辈辈辈家国情怀;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忠孝丹心。 故乡恋战友恋恋恋不舍岁月, 草原情军旅情情情天地动人。 于万新 原赤峰守备区组织处长于万新这样形容巴林草原感召的成因:在最艰辛的岁月,踏上了你的土地; 在最眷恋的草原, 开启了青春的旅程: 在最孤独的时刻, 结识了草原的亲人; 在最难忘的暮年, 唱一首不老的军歌。 张晋蓉 原守备第十一旅政治部副主任张晋蓉如此形容草原之行,如此期待老兵新故事:“一年一次的打卡没有多余的话,只有深深的情;巴林草原,绿色军营的传奇故事,不知要用怎样的笔墨才能将她完整的表述。” 牟发 原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武装部政委牟发,是这样定义巴林草原的感召动力的:人生虽短,总有割舍不下的情缘;因为有爱,才会埋下深深的眷恋。在春风又绿草原时,再次拜读国忠兄的佳作,很高兴,很感动,也勾起了往事,陷入了回忆,虽然经历不同,感受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热爱绿色军营,眷恋第二故乡,忠于伟大的祖国。 邱洪波 原赤峰守备区宣传处长邱洪波又是这样阐述草原感召的现象和道理的:“人哪,最向往、最企盼的,也许是最美好的生活;但是最怀念、最难忘的,恰恰是最艰苦的岁月!当年和现在,都是我们人生不可或缺和遗忘的一部分,都值得好好珍惜、呵护和回味。” 邱洪波老处长另一个感慨留言如下:几次看到国忠的稿子,都让我再次回到当年,回到草原,回到越老越怀念的第二故乡,并对国忠、大宋他们几个,充满了敬意。国忠他们,没有高官厚禄,并非大富大贵,但他们为老部队、老战友、老首长和他们的遗孀、子女做的,却不分职务高低,关系远近,熟悉还是不熟悉,都是有求必应,以礼相待,一视同仁,尽心尽力。这就给面对故地废墟,充满怀念和伤感的外地战友和家人,带来了一丝浓重、独特的人文关怀、情感联系和精神慰藉,可谓宅心仁厚,功德无量!在他们身上,不但有老部队的传统和影子,而且有大草原的精神和情怀。所有有机会重返第二故乡的人们,希望都能留下自己的记忆、感受和见闻,并发到群里供大家分享。回忆当年,不忘过去,也会使人在心理上变得年轻! 李勇 就在本篇定稿排版时,又收到了战友李勇发来的一篇感慨。因为我们平时联系较多,本篇《巴林草原的感召之歌》初稿时,他就看过,并且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所以他的这篇感慨也算提前进入读者留言了。李勇的感慨原文如下: 老战友栗国忠在蒙辽风雅颂公众微信平台【老兵原创】栏目发表的 《巴林草原军魂之歌》、《巴林草原眷恋之歌》、《巴林草原感召之歌》三部曲,把原守备第十一师官兵在巴林草原生活、训练、施工、战备、以及军民共建等史实进行了系列的阐述,久远的故事,生动的再现,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引起了原部队官兵、家属及友邻部队官兵、家属的强烈反响,草原之歌三部曲,史诗般的作品。 老兵们的这些感慨,既是肯定,也是鼓励和希望!我也再一次地感谢看到和转发文章的朋友们! 2023年4月 11日黎明前于巴林草原 补记 ![]() 当我写完《巴林草原的感召之歌》后,仍觉得意犹未尽。忽然想起了一件往事:1994年,我在巴林右旗旗委组织部工作时,去岗根苏木(乡)调研,一个叫敖力玛的老人听说我当过兵,给我讲了这个故事。部队刚进驻草原时,以班排为单位住在老百姓家。独立师三团一营驻幸福之路苏木(乡)。其中一个班暂时住在生产队弃用的仓库中。一个老阿妈硬是把蒙古包让给战士们住,她和丈夫住进临时搭起来的漏雨透风的茅草屋中。第二天,住在另一个村的排长过来批评班长,责备他们不应该住进老阿妈让出的毡房。正忙着给战士们烧奶茶的老阿妈赶紧过去,一半蒙语一半汉语地说:“你穿四个兜,其达拉嘎?(你是官吗?)”,然后用手指着战士们说:“他们都是我的孩子,你不心疼,我还心疼呢……”排长见状,赶忙陪着笑脸连声好好好,行行行,是是是。从那以后,战士们都亲切而自然地管老人叫阿妈。毡房、老屋、旧营盘,为官兵遮风挡雨,让我们安然如梦。这些年来,每当我听见《银色的毡房》这首歌时,内心就十分激动。我又看到了大草原博大的胸怀,又看到了站在蒙古包前眺望远方的老阿妈……这一幕幕生动的故事,一张张鲜活的面容,都凝聚了深深的家国情怀。 附《银色的毡房》视频。 ![]() ![]() ![]() 作者简介 栗国忠。1976年12月入伍。先后在沈阳军区守备第11师政治部和赤峰守备区政治部工作,少校军衔。 往/期/回/顾 Forgot to review ![]()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