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田,古人为何将耕田与生殖联系起来了?

 格林书屋 2023-04-24 发布于广西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臧克家写的这首《老黄牛》,前面道出了老黄牛的勤奋耕作的画面,后面两句则赞扬老黄牛积极向上的努力精神,不用人鞭策就知道自行努力,这句话也成为了现代人互相勉励的座右铭。

牛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都是吃苦耐劳、勤奋踏实,一些做事低调不张扬却非常努力上进的人经常被人评价为拥有牛一样的性格,在人们的生活当中,牛成为了褒义词。但是关于牛还有另一种隐喻的说法,“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田”,那么古人如何将耕田与生殖联系起来了呢?

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与文明的进步有着莫大的关系,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社会存在的形式也在不断进行演变。我们都知道,人类一开始成为固定的群居生物时,便慢慢形成了母系社会,女性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起到了主导地位。

那个时期的人类真的是靠天吃饭,还没有养殖、种植的概念,他们以打猎、采集为主要的食物来源,都是大自然赠与的天然食物。打猎是人类食用肉类的主要渠道,但也存在很多的危险性,男子适合长途跋涉,也有力气与野兽搏斗,因此都由强壮的男子负责,而女人则负责采集、做饭、缝补、照顾老小的工作。

比之下,女人所做的事情更为繁重,而且采集要比打猎所获取的食物量要稳定得多,同时女人还要承担起生孩子的繁育后代义务,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女性在群居社会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就意味着女性在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形成母系社会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直到一个人出现,逐渐改变了这种社会体制,他就是后稷。

后稷是黄帝的玄孙,据说他母亲是因为踩了一个巨人的脚印而怀孕生下了他,他的母亲把他视作妖怪,生下来后就把他扔到了荒郊野岭,结果后稷不但没死,反而得到了鸟兽们的特殊照顾,他的母亲一看这一定是神赐予的孩子,肯定是不能扔了,便捡回来悉心养育。

未成想后稷非常聪明,他小时候就喜欢种麻﹑菽等植物,长大之后,“有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教民耕种”,这时候人类便开始成规模地种植粮食作物,也是从这时候起人类有了粮食吃,打猎、采集不再是主要食物渠道,人们有了粮食吃而把后稷尊称为“五谷之神”。

这时候人类耕种处于人工开垦荒地种植阶段,男人因有力气成为了主要的劳动力,群居结构也开始慢慢向父系社会发展。后来后稷的侄子叔均发明了用牛来顶替人类耕种,节约了劳动力,也大大提高了耕种效率。随着粮食的丰收,人类认识到耕牛的重要性,同时也完成了向父系社会的转变。

都说民以食为天,在古代,“食”的主要来源就是种庄稼,除了那些王侯将相、富贵人家,大多数百姓都是从事农业为主,耕牛成为了百姓的“奢侈”品,谁家有头耕牛那就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对耕牛也是精心的呵护,国家也出台了耕牛“保护法”,禁止擅自杀牛。

《宋刑统》里规定:“盗杀牛马者,为首杀头,偷宰耕牛者,流放一年半”,可见牛在古代的重要性。最主要的一点,牛耕田自古以来都没有任何牲畜能够替代,在现代化机械出现之前,一直牛是耕田的主要劳动力,即使是建国初期,耕牛仍然是普遍的种田“良器”。

所以,古人对牛非常敬重,为了能够有一个好收成,还形成了“鞭春”的风俗,就是在立春的当天用红绿鞭抽打用泥土做成的耕牛,寓意着祈福丰收的美好祝愿。民以农生的前提离不开田地与耕牛,田地提供肥沃的土壤,耕牛为种植庄稼提高了效率,也是古人赖以生存的主要来源。

人类社会结构虽然完成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但是女性孕育生命的能力依然没有被忽视。大地是给人类生存最好的回馈,它孕育着各种生命,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还有其他的生活来源。总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大地的无私赠与,大地因此而经常被喻为“母亲”。

大地母亲的回馈,类似于女性怀孕生子,从繁衍生息的角度来看,把这两者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共性,那就是孕育生命。大地提供的田地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粮食基础,而女人则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关键,把女人比作田地也就是孕育生命、传递希望的含义。

话再说回来,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的主要来源,而耕牛在其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耕牛的勤恳劳作,给人类带来丰收的喜悦,也保证了人类不再饿肚子。这一点又与男人的劳动付出极为相似。

父系社会以后,男人占据了社会上的主导地位,活跃在各个行业之中。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结构中,男人负责在外赚钱,这一点极了耕牛的辛勤劳作,而女人在家中负责做家务、生孩子,像田地一样享受男人带来的幸福生活,同时还负责传宗接代,因此便有了“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田”这样的说法。

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很多俗语都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总结而来,提炼出来的都是浓缩的精华,每一句俗语看似非常平民化,但其中表达的都是千百年来从自然环境与生活发展过程中演变而来的事物,古人能够把耕田与生殖联系在一起,自然也会有其他很多以物喻人的诗句。

“一树梨花压海棠”就是其中的一句,用来调侃老年丈夫娶年轻妻子。越是来自于民间的俗语,越能简单直白地讲述出人生的大道理。很多俗语值得细品,透过表面粗浅的言论反而能够看到古人善于观察生活、总结生活的良好习惯,处处透露着古人的智慧结晶。

参考资料:《宋刑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