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汊川觅踪 | 汉川地名的典故

 中原秋月文学 2023-04-24 发布于湖北

汊川觅踪

据古代地方志书记载,汉川县名三易,县治三徙,即汉川原名甑山,后改汊川、义川,县治先在甑山,刘家隔、长城故址尚存,遗迹和文化内涵均很丰富,好找好寻,唯汊山故址难觅。汊川县名从唐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至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曾相继沿用339年之久,汊山故治在什么地方,古今志书记载却不一,为后人纂修新的志书,留下许多疑难,所以,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搞清这一地望和进一步研究汉川历史是大有益处的。

关于汊川故址在哪里,史书有这样一些记载:

清代同治年间编纂的《汉川县志》称:“泐山,在县南四十五里,梅城乡,唐武德四年置汊川县于此,下有小泐渡,居民掘地,间获城砖”。泐山即今栗山,在南河乡境内。

清代光绪年间编纂的《汉川图记徵实》载:“唐武德四年,废沔阳郡,复沔州于甑山,置汊川水下,汊水在今治西八十里许,鸡鸣乡祖师殿,古地竟陵,今天门有三汊水”。鸡鸣乡祖师殿当属现在田二河镇燕子湾一带。

《大清一统志》云:“汊川故城在县北,唐武德四年置汊川县,因汊水为名也。”县北故城,即今刘家隔。

图片

图 | 刘家隔镇 黄光宏摄

同是清代的几种志书,对汊川一地的记载均不一样,究竟哪里是汊川故城,笔者以为,要从考古调查,并结合历史沿革,地理环境进行科学分析,以此即可确认。汊川故城应在泐山小泐渡。这是因为:

其一、地理环境  汉川的古代水哉辽阔,汉水横贯全境,择县治会考虑使用高壤之地,不然将会被洪水所啮。而小泐渡古代依山傍水,居高临下,有一定的地理优势。

其二历史沿革  南河一带,从南河渡到泐山小丘连成一片,近些年,在这一地地区发现了大片从西周、东汉至南北朝以及唐代古墓,其中,卜省山还是梁简文帝的封地,说明泐山一带在历史源流上是延绵不绝的。

其三、居民集中  汉南地区人烟稠密,有利于统治阶级对被统治者的管理,人烟稠密,经济就会繁荣,从近年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址来看,汉川汉南面积虽小于襄北,说明古代汉川人口集中于汉南地区。

综上所述,汊川故城应在泐山小泐度,而不在二河祖师殿。

为什么《汉川图记徵实》一书记载汊川县治在田二河祖师殿,现据查,由两个原因所致,一是《图记徵实》是根据元代《黄元吉见闻录》里面记载的一个神话传说所至;二是两个地名重名原因所至,田二河有燕子湾祖师殿,南河泐山亦有燕子湾祖师殿。

小泐渡在哪里,南河泐山现代地名并无小泐渡,要找出小泐渡的准确地名,笔者也认为先应以地名源流作依据,然后根据设渡的地理需要,以及残留诉古代文物遗迹,才能辨认汊川故址的所在地。

图片

首先是地名源流,在南河乡古代有南河渡,小泐渡两处渡口,但小泐渡肯定不是南河渡,小泐渡并应在泐山脚下无疑,从现在找到的地名遗迹中,在泐山以南栗山村近,过去有个自然村名叫渡船口,渡船口并未处水滨,何以称此名,当地人提供,这里古代系一去秋江河的渡口,并正处小泐山之头,同时此渡口也正处燕子湾之东。更为充分的依据是1980年春,汉川的文物工作者在这里采集到了不少南朝至唐代的陶瓷瓦片,这块地方被当地人辟为一块菜地,面积大约8万平方米。

至于《大清一统志》所称,汊川故城在县北,系指今刘家隔镇西寺台村的城隍台遗址,这里曾是汊川城从五代时期至元代的县治,汊川城既已从五代迁至刘家隔,为什么还称此地为汊川城,这是因为汊川城虽已从泐山迁于刘家隔,但汊川县名未改,因此,也将此地称作汊川。

编辑 | 叶雨彤

审核 | 刘中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