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搜藏学习《初、高中物理台阶的探讨》

 daoge6302 2023-04-25 发布于湖南
图片

     师生们普遍反映:“初、高中物理的台阶太大”、“高一物理难教难学”。如何让学生顺利地跃上这个台阶是提高高一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就“台阶”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进行探讨。

      1 初、高中物理之间产生台阶的原因

      1.1 从形象思维到物理模型的抽象思维不适应

      初中物理内容简单、直观,思维方法以形象思维为主。主要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演示实验使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并认识其规律,获得定性的知识。高一物理抽象思维占比例很大,要求学生有足够的逻辑判断和抽象的思维方法。如高一物理前几章所讲的: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静摩擦力的方向、瞬时速度、加速度、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都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固守着初中的学习系统,对高中物理从形象思维到物理模型的抽象思维一开始难以适应。

      1.2从定性到定量的突变

      初中物理对许多问题都只做定性分析,即使有定量计算也都非常简单和单一。而高中物理绝大部分问题不但要定性分析,而且还要进行大量的甚至是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由初中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对这种从定性到定量的突变不适应。

       1.3数学知识欠佳

      初中物理的习题以简单理论和算术法计算为主,辅之简单的代数计算。而高中过渡到以逻辑推理和代数法计算为主,并大量使用函数、矢量运算、图象等。尤其力学部分,大量运用三角函数、直角坐标系、相似三角形、列代数方程等解决物体平衡问题。在直线运动中,矢量、二次函数、图象等数学知识的大量出现,使不少学生常感叹,做物理题比做真正的数学题还难。其中之一,矢量性突出。初中物理的运算主要是算术运算,而高中力学中矢量较多,如:力、速度、加速度、动量、冲量等。学生必须先进行正确地分析、判断,再自己抽象为矢量的运算。而在特定条件下,还要选取矢量正方向,简化为代数运算,这一步骤本身就要求学生对矢量能正确理解。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吃力。其次,正负号使用多样化,造成运算困难,在数学中“十、一”号,主要是表示和、差,而在高中物理的分析和运算中“十、一号”用途较广,而且意义各不相同,不能混淆。例如:“十、一”号可以表示矢量的相反方向、表示过程的方向、可以表示势能的大小、变化的情况、相反的属性等,这就使得不少学生产生了混乱,把物理运算当成了纯数学运算,分不清“十、一”号的物理意义,当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怪不得有的学生说,“学完力学,反而不会加减法了”。

      1.4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生掌握物理知识习惯于教师多讲、细讲,解决物理问题从头到尾步步不可缺少,而教师也常为学生指出重点、难点、要学生背牢记熟,对于如何指导学生认真读书、建立物理情景、分析物理过程,却极少考虑。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呆板学习方法。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则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精讲,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完整的物理情景,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总结课堂学习的知识,独立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高中阶段把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这是一个学习方法的飞跃,也是一种能力的飞跃。

     1.5经验性错误和原有知识的负反馈,影响正确概念的形成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大脑在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是纯粹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而是要受到原有旧知识、粗浅的概念和能力差异等的影响。因此,学生中原有经验和能力的复杂性、随机性,势必影响正确概念的形成,其类型有三:其一,“先入之见”的影响。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原有的一些认识,包括不少浮浅或错误的认识,影响学好新的物理知识。如“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许多学生由“物体不拉不推不动”的“先入之见”,得出物体滑上斜坡的过程中一定有拉力或推力作用;飞行中的子弹必然还有一个向前冲力的作用等错误的结论。其二,“相关知识”的影响。学生在初中学过的较简单概念、定律,掌握不好或形成“思维定势”,则影响其知识的扩展和延伸。例如:把作用力、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相混淆;把放在斜面上的物体认为其重力的大小等于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等。其三,“相似经验”的影响。熟悉的、简单的物理知识同新的物理知识相混淆。如:把动量P=mv和动能E​k=1/2mv²相混消等。

      1.6初、高中学生心理动力的差异

     大部分初中学生学习基本心理是以模仿型为主,上课时思维活动习惯依赖教师的引导,孤立地、片面地吸收物理知识,不善于研究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他们有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只是表现于尽快地得到结论,而缺少积极探索的信心和勇气,这样的心理动力势必导致他们在学习、积累知识以及能力的发展上比例失调。其次,“物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这个“遗传因素”的影响。这种先入为主的人为因素,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对能否学好物理,产生动摇,失去了信心。也给高中物理教学造成了无形的障碍。可见,学生学习动机、意志和自制因素发生失控,都会使一些学生在困难面前产生畏缩情绪和惰性心理,导致他们不愿下功夫钻研而使成绩下降。

      2 帮助学生尽快跨上“台阶”的方法

      2.1消除学生思想顾虑,树立能学好物理的信心

      由于“物理难学”这个“遗传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少学生还未入高中就对学习物理失去信心。认为高中物理“高深莫测”,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听物理课。针对这种心理状态,绪论课应介绍高中物理内容时着重与初中物理内容对比,使学生明确,高中物理内容与初中物理内容大体一样,还是力、热、电、光,只是比初中物理加深了一点。至于原子物理,一方面内容浅,另一方面在课本中所占比例小,不必害怕和紧张。经过这样的分析对比,能使大部分学生的忐忑不安的心情稳定下来。学生的心理不失去平衡,就会树立能学好物理的信心。

      2.2 妥善过渡,降低台阶的高度,化大台阶为小台阶,让学生有一个缓冲适应阶段,减少因转变过急而引起的剧烈震动。

      2.2.1 一开始宜适当放慢进度,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

      2.2.2 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要作必要的复习与讲解,以免卡壳。在进行例题分析时,不仅要分析物理过程,也要对数学运算作较详细的分析与演板。不能因是数学问题一跳面过,以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2.3例题、作业和测试题一开始不宜太难,测试题应根据学生实际出到这种程度:两头小、中间大、以免学生丧失信心。

      2.2.4 对书本上精练抽象的概念叙述,要作适当的语法上的分析、用浅显语言剖析含义,多作定性分析。

      2.2.5 学生刚入高中;仍具有初中生好奇、少见多怪的特点,直观性强,可适当补充些演示实验或改用效果更佳的实验进行演示。

      2.2.6多通过些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多变题型的问题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能力,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2.7对学生中想当然的经验错误,一定要及时针对学生的情况,帮助他找出犯错误的原因。

       2.3 对于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及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要不惜精力,舍得花时间指导学生理解、掌握。

       教材中,如物体的受力分析、牛顿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内容,要舍得花气力和时间指导学生学深、学透。开始时教学进度尽量放慢,留些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增加基础练习,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指导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方法的指导。如在讲物体受力分析时,向学生讲授了“整体法”和“隔离法”;在讲力的合成与分解时,向学生讲授了“正交分解法”;在讲匀变速运动规律时,讲授了利用平均速度确定某时刻物体瞬时速度的方法;在讲运动图象时,讲授了利用“V一t”图象确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的方法。除此之外,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需做大量的工作。

      2.4归纳对比,化厚为薄,化繁为简,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

     各章各节的公式、规律、概念看起来很多,其实,有很多地方,只要作一定的归纳、对比和整理,是可以找到它们或具有相似之处,或具有共同的特点,或遵循类似的基本规律,甚至可以统一为服从同一规律,因此可以把安们归结为同一类问题。如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和抛体运动都可归结为匀变速运动,服从同样的基本规律;再如T=2π(l/g)¹²(单摆),T=2π(m/k)¹²弹簧振子),T=2π(R/g)¹²(地面附近的人造卫星)也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归纳和小结,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可以找出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学好高中物理不可缺少的环节。对高一学生,要求他们上课记笔记,每章进行归纳小结复习,是不能少的,这是帮助他们跨上台阶的省力措施。开始,指示他们该记的地方,做出示范性的归纳小结给他们看,讲给他们听。一段时间后,则由他们自己去办,必要时,可用一些简单的表格让他们填写,想法去完成,以帮助、启发他们进行归纳小结复习,效果比较好。

      总之,只要我们端正教学指导思想,采取合理措施,创造最佳的外界条件,就可以使学生顺利跨上高一物理的台阶,扩大正向分化,使逆向分化限制在最低程度,从而大面积提高高一物理的教学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