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煌经方 | 2022国际经方大学习连载(一二四)

 忆流沙555 2023-04-25 发布于辽宁

2022-10-14

五藏元真与客气邪风﹣﹣经方健康与发病观

00:36
图片

概  说

朋友们好!我是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曹灵勇。我们这次经方大会的主题是“经方与人类卫生健康”,所以我选的主题是《经方健康与发病观》。其中最关键有两点,也就是健康观在于五藏元真的通畅,而发病观在于客气邪风的侵袭。

我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展开我的论述。首先是经方的健康观,也就是五藏元真通畅;然后是经方的发病观,是客气邪风的侵袭;最后是讲一讲客气邪风说在慢性疾病当中的应用。

一、经方的健康观

1

经方的健康标准以及健康内涵

基本的标准是什么?见于《金匮要略》第一篇第二条:“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方的健康标准,就是五藏元真通畅。因为只要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什么是五藏元真?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语言,也可以叫元气,也可以叫胃气。我们经方讲的主要是保胃气、存津液。

“人禀五常”指人体内行五行之常以进行正常生理活动,而有赖于“风气”。“风气”指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四时风气流行,适宜于自然界正常气候的要求,便能生长万物;若是不正常的气候,则能毒害万物,对人来说,就将变为一种致病因素。虽然如此,致病因素能否导致疾病的发生,还决定于人体的正气抗邪能力。只要五脏的元真之气充实营卫通畅,抗病能力强,就能适应反常气候,而不受邪气影响,即“五藏元真通畅”。由此可得,“五藏真元通畅”即经方的健康观。

2

“五藏元真通畅”的具体内涵

关于健康的内涵,有以下这段话。《金匮要略》言,“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所以我们这里理解五藏元真通畅,主要是指胃气能够化生、敷布津液,最后形成营卫,而营卫在表上能够温煦、防御、固摄、濡养。风气能生万物也能害万物,怎么才能预防风气害万物呢?关键在于我们胃气精血充足,能够防御,邪气就不能侵袭人体。即使侵袭人体,也不能入里,而形成更严重的疾病。

如《伤寒论》264条言:“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反之,胃虚血弱、则腠理疏松,抗邪无力。如《伤寒论》97条言:“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可见腠理对抵御外邪有重要作用,腠理的稳固通畅与经方健康观息息相关。

二.经方的发病观

1

致病的基本要素:客气邪风

健康关键在于元真通畅,而人的发病关键在于客气邪风的侵袭。《金匮要略》第一篇第二条: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我们可以看到仲景的三因学说,其实它的关键在于邪气的侵袭。

从外因来看,表困窍闭,津血壅塞。内因,表邪入中,津虚血弱。

我们看到的其实都是邪气从表攻击人体,如果邪气在表壅塞,就形成伤寒。因为寒主收引凝滞,津血在表上是凝滞不通的。而由于血弱气尽腠理开,邪风洞开人体的腠理,即“入中”,就是邪气洞开人体的腠理,由表入里,形成中风。《伤寒论》讲外感病为主,首重太阳传变,以伤寒为代表。《金匮要略》以内伤杂病为主,邪气由表入里,从经络到脏腑,而形成各种内伤杂病,首重太阴传变。

所以,不管是外所因还是内所因,不管是伤寒还是中风,不管是《伤寒论》还是《金匮要略》,其实所有发病的基本要素都在于客气邪风的侵袭。无非是在表还是入里的区别。

2

致病的主要原因:非其时而有其气

《金匮要略》第一篇第8条言:“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阴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本条指出气候与节气相适应,气候的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人体而发生疾病。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的气候各不相同。冬至之后的雨水节,即第一个甲子日的夜半,正是少阳当令的时候,阳气开始生长,气候转为温和,这是正常的气候规律。如未到雨水节,而气候转温和,此为未至而至,时令未到。如已至雨水节,气候仍然很冷,此为至而不去是时令已至雨水节,而寒冬之气犹然不去;如已到雨水节,气候变得太热如盛夏之时,此为至而太过,是时令已超过雨水节,则为至而太过。总之,凡是气候未至、不至、不去、太过皆属异常之气候,都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而发生疾病,是为“非其时而有其气”。而倘若机体“寒温不调”即不能够适应外界的气候异常,则外邪就会乘虚而入。

3

发病的表现形式:五邪中人

《藏府经络先后病》:“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 风中于前: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 寒中于暮: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 湿伤于下: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中湿。

  4. 热极伤络: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其中湿和雾可以归为一类,所以实际形成了四种邪气为主的中风、伤寒、中湿、中热。

图片

4

防治方法

如何进行防治,以下这段提出了几个原则,也是经方养生的理念:

内养慎 --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经方的养生(慎)理念:

- 要点: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 前提:五藏元真通畅(无由入其腠理)

· 无犯王法、禽兽灾伤

· 房室勿令竭乏

· 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五藏元真通畅)

- 方法: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导引、吐纳、针灸、膏摩。

三.客气邪风在慢性疾病中的应用

主要讲两类病,一是代谢类疾病,二是肿瘤。

1

代谢性疾病

常见代谢性疾病有: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多囊卵巢综合征;高尿酸血症及痛风。从中医角度来看,代谢性疾病有如下特征:

常见病因:饮食失节、过食肥甘(服食不节,形体有衰)起居无常、营卫失和(经络受邪,入藏府)

临床特点:肥胖、乏力、自汗、肢烦、大便黏腻不爽

病机特点:多痰湿、多水饮、多表邪、多体虚(肠道菌群失调、代谢性慢性低度炎症)

相关疾病

  1. 血痹:骨弱肌肤盛,身体不仁麻,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

  2. 黄汗:身体肿重、身热、汗出而渴,可传历节。

  3. 风水:关节烦疼、身重乏力、汗出恶风。

  4. 风湿:颜面虚浮、身体浮肿、汗出恶风。

常用经方:芪芍桂酒汤、防己黄芪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黄芪汤等黄芪桂枝类方,阳旦法,去升阳达表、祛风、调和营卫。关于代谢性疾病的经方论治的思维,我们在2020年、2021年在《中华中医药杂志》上连续发了四篇文章。

2

五藏风寒积聚与肿瘤

肿瘤类似于中医的积聚。《金匮要略》第十一篇五脏风寒积聚病间关系很密切。

《千金方》

经络受病,入于肠胃,五藏积聚,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

《诸病源候论·积聚候》

积聚者,由阴阳不和,府藏虚弱,受於风邪,博於府藏之气所为也。……积者阴气,五藏所生,始发不离其部,故上下有所穷已;聚者阳气,六府所成,故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有常处。诸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病因:风寒入中,病传藏府,聚饮败血,留滞不去。

以肝积为例:

图片

病因与传变:

从肝中风、中寒,到肝伤、肝胀、肝水,最后形成肝积,实际上就是风寒侵袭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伤血、滞气、停水,形成积聚,发为肝积。

图片

相应的治疗方法:

我们发现解表散邪才可以攻坚除邪。我们分别来看一下六经的表药,在上图的论述中可以看到破癥瘕积聚的描述。所以只有把邪气从里到表祛除掉,才有真正的治疗。

小  结

经方以“五藏元真通畅”为健康的基本标准。

以“客气邪风”中人为发病的首要因素。

从不同层面解表散邪,是经方治疗各科疑难病的首要方法。

以上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