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张居正的问路斩樵,跟古人学学如何对待小人

 zhuxrgf 2023-04-25 发布于江苏
原创2023-04-23 17:53·冲出史界

引言:

人的一辈子不但要有一技之长来谋生,更要学习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而和家人相处尚且会不愉快,在工作中和同事或者上司起矛盾更是司空见惯。有道是商场如战场,其实官场上明里暗里的激烈斗争也丝毫不比商场上的竞争逊色,毕竟政治比生意要复杂得多。

在官场上不得罪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何能在既得罪人的情况下又能保全自身呢?这就需要身处官场的人杀伐果断,雷厉风行,份内工作恪尽职守,不负在其位谋其职的责任,此外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能以铁腕手段对付小人,这样才不至于沦为懦弱的平庸之辈。

明朝张居正就是一个典型,他的为官之道深刻体现了以霹雳手段,保社稷苍生。

1.张居正的为官之道

官场如战场

政治斗争是官场上时刻都在发生的现象,除了混吃等死,得过且过的人,任何官员都想往上爬得更高。上升的渠道和机会有限,但等着升职加薪的人却不少,这种时候斗争几乎就是唯一的手段。

底层的小官想跻身中间的管理层,中间的管理层想要成为上层的决策组,就连上层的决策组都想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仅次于皇帝的最高权威,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斗争既有自上而下,又有自下而上,上层要防范同僚,又要警惕下属的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底层眼红上司的权利,又想甩开同僚的竞争。于是,历朝历代的政治斗争上至宰相首辅,下至七品芝麻官,为了头上的乌纱帽打得头破血流。

小人和君子的区别

张居正是个好官,但好官也得会斗争才能生存下去,俗话说,宁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君子坦荡荡,就算得罪君子,他要报复你也是明着来,小人就不一样,小人阴险,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小人的背刺很难防范。

官场上既有君子又有小人,张居正身处权力的中心,自然被君子和小人所环绕,他的聪明之处在于既能拉拢君子,又能对付小人,在必要的时候甚至能重拳出击彻底铲除小人对自己的威胁。

张居正问路斩樵

张居正的政治生涯最重要的事就是让空虚的大明国库充盈起来,但大明千疮百孔,朝廷遍地都是腐败之辈,边疆战事也非常吃紧,民间百姓生活困苦,摆在张居正面前的是一个棘手的烂摊子。

张居正一心匡扶大厦将倾的明朝,然而大明王朝实在烂到了骨子里,国库里甚至连给朝臣们发俸禄的钱都拿不出来。张居正为了解决这场财政危机,决定用香料来代替银两给朝臣发工资,但香料毕竟不像银子一样可以充当货币使用,大臣肯定不乐意,张居正使出了“问路斩樵”的手段,巧妙的化解了大臣的不满。

一天,张居正府上的管家汇报说,京城最大的绸缎店的老板想重金收购府上的胡椒苏木等香料,张居正心想,这老板收购香料是假,想攀附自己这个当朝首辅的权威之势是真,店老板是个势利眼的爱财小人,既然他愿意高价收购香料,干脆就坑他一把,让他把代替俸禄发给朝廷众大臣的香料都收了,留下银钱。这样表面上卖他个人情,实际上自己根本没承诺日后一定会还。

店老板以为自己一次大出血收购香料,帮了张居正的大忙,换来了张居正的信任。得到当朝首辅的信任就等于获得了金山银山,以后肯定少不了赚钱的生意。

其实张居正心里就是要把店老板当冤大头,店老板是个小人,但是个可以利用的小人,张居正用“问路斩樵”的手段化解了财政危机,属实是明智之举。

2.妇人之仁害死人

韩信杀樵夫

历史有人评价张居正当官太在乎自己的权力是否稳固,为此杀过不少自己的政敌,不是一个好人。在官场上,面对杀人不见血的政治刀子如果还能保持善良,那这种人就不适合做官。

当官最重要的事在于能不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如果用比较功利的角度看,如果一个官把事情都办好了,自己分内的工作尽职了,那他就算是个道德败坏的人,也仍然是个好官。

当官就不能有妇人之仁,俗话说慈不掌兵,手里握着巨大的权力,就必须有一颗更强大的心,历史典故问路斩樵就是一个例子。

韩信躲避项羽追杀的时候迷路了,碰巧遇见了一个樵夫认识路,问清楚哪条路能逃命之后,韩信立即快马加鞭离开了,但走了没几步,韩信转念一想,自己能向樵夫问路,追兵也可以啊,如果樵夫也告诉追兵自己走了哪条路,自己不就死路一条了吗,为了自保,韩信掉头回去杀死了樵夫, 从而避免了追兵有迹可循。

吴越之争

而卧薪尝胆的典故,大家都很熟悉,越王勾践在战败后为了活命,忍辱负重为吴王夫差当奴仆,甚至为表忠心,在吴王生病的时候,勾践吃下吴王的粪便来判断病情。

吴国权臣伍子胥一直都劝说吴王杀了越王勾践以绝后患,但吴王夫差认为勾践已经真心诚意的归顺吴国,对伍子胥的劝说置若罔闻,最后把勾践放回了越国。

勾践回国之后卧薪尝胆,呕心沥血,组建了强大的军队,倒戈一击攻打吴国,夫差此时后悔也没用了,自己因为妇人之仁放虎归山,导致吴国被灭亡,最终自刎。

张居正的铁腕手段

张居正熟读史书,当然对历史上因为妇人之仁导致的惨案十分熟悉,因此张居正为官的手段就很强硬,甚至有些狠毒,张居正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稳固,不受威胁,用诡计暗算了政敌王希烈,有人骂他太残酷,太专权,为人狠毒。

张居在打击贪腐的时候,王希烈的下属畏罪自杀了,王希烈以此大肆宣扬张居正咄咄逼人,逼死了无辜的清官,试图营造舆论抹黑张居正逼他辞官。

为了做戏做全套,王希烈为下属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葬礼,张居正面对舆论的攻势,丝毫不乱阵脚,反而利用王希烈的计划,派自己的人混入葬礼,在火葬途中引发火灾,导致慌乱的人群争先恐后的逃命,王希烈在人群的踩踏中不幸一命呜呼。

就这样,张居正除掉了政敌,保全了自己。张居正如果不自保肯定命运多舛,害死王希烈正是在王希烈弹劾张居正时将计就计的险招,这样虽然落得了一个骂名,但总比因为妇人之仁丢了性命强。

3.能行霹雳手段,方显菩萨心肠

实干家的坦然

对别人狠,不算什么本事,对自己更狠,才是好汉,硬汉。张居正是一个实干的官员,他不太在乎好名声,因此杀政敌,杀下属,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被世人批评心狠手辣,不是好人。

后世的雍正帝和张居正类似,他们都是实干的人,雍正因为改革得罪了朝廷清流和士绅,读书人的利益,导致被骂了几百年,但雍正丝毫不在乎,他写下“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来坦然面对生前身后的功过是非。

张居正亦是如此,被同时期的文人墨客批评得很厉害,但在后人看来,他干的事都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就连所谓的罪也只是触犯了既得利益者的欲加之罪,实际上他的“罪”是利国利民的仁政。

张居正为了国家大事,甚至会容忍一些朝廷中腐败之辈的行贿受贿,以一个清官的角度看,他肯定不想放过这些官僚,但为了顾全大局,他必须忍。

明朝的大太监冯保地位极高,而且常伴皇帝和太后左右,就连张居正都非常忌惮他,为了整治朝廷,改革政策,张居正默许冯保的腐败,从而避免冯保阻碍他的工作。

张居正为了拉拢冯保,多次在皇上和太后面前抬举冯保,戴他的高帽子,冯保的宦官集团里有不少人因为张居正的改革,失去了灰色收入,为此不少冯保的干儿子上门诉苦。

但张居正经常在皇上面前说自己的好话,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冯保自己利益没受损,如果为了下属的蝇头小利去皇上身边说张居正的坏话,不是显得自己以德报怨吗?因此,尽管冯保对张居正的改革新政不满,但也不好反对。

在张居正看来,搞定了冯保就是搞定了宫中朝中的宦官集团,与其费力气铲除整个朝廷内的腐败,满足冯保一个人的私欲更有效。在朝廷清流看来,张居正和大太监冯保同流合污,不符合忠臣的为官之道,因此痛骂他没有君子的尊严。

但张居正对此不以为然,他当然知道自己任用小人是违背圣贤之道,但为了国家大事,为了大明社稷,别人骂得再厉害,也不能影响张居正匡扶大明,治理朝政的决心。

结语:

张居正默许宦官的贪腐,杀害自己的政敌,牢牢的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在别人看来,他是一个专权,狠毒的官员,但后世给出了更加客观的评价。

张居正对政敌没有妇人之仁,从而避免了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以此来保证自己能一直在职,才能把自己改革的政策执行得更彻底。默许大太监的贪污腐败实在是张居正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否则朝野上下的宦官集团和腐败之徒联合起来对抗自己,大明王朝必定祸起萧墙。

能够以退为进,委曲求全,同时雷厉风行,杀伐果断,这正是张居正为官之道的明智之处。

参考文献:

张居正历史定位再议

《张居正何以成为救时宰相》

《明代的改革家张居正》

#历史开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