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腐

 杏坛归客 2023-04-25 发布于山东

小时候,有豆腐吃,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梆梆梆……”每每从乡间街巷的深处传来不紧不慢敲梆子的声音,就知道是换豆腐的来了——早些年,没有钱去买豆腐,乡下人都是拿黄豆去换豆腐,一斤黄豆换两斤豆腐,是多年的定制。那年头,缺粮少油。黄豆稀缺,豆腐,也就难得上饭桌。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顺理成章,也就成了豆腐的故乡。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在安徽省淮南的八公山上炼丹的时候,偶然将石膏混入豆汁,就此诞生了豆腐。以此推算,这货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我的家乡沂蒙山区,制作豆腐的过程叫“出豆腐”。黄豆经过挑选、浸泡、磨糊,装入悬起的大布袋,一通揉搓,沥出豆腐渣,再上锅烧开,成了豆汁。然后是点浆,这是最关键的技术,按比例加入一定量的老浆。顷刻,豆浆就凝固成豆花儿,俗名叫豆腐脑。接下来,将豆腐脑从缸里舀出,倒进铺了纱布的专用木匣里,覆上纱布,盖上木板,再压上石头,慢慢地把浆水挤出来,个把时辰后,新鲜的热豆腐就告成了,这多半是个体力活儿。

  用老浆或卤水点出的豆腐脑,成散块状,闻之,散发着奇异的原香味儿。有的用石膏点浆,成型的豆腐脑凝固成一个整体,像老酸奶,柔嫩细腻,口感好而气味略差。

  记得早些年,乡邻各村里总会有几家豆腐坊,挑着豆腐担子走街串巷。豆腐最怕高温。所以,每年盛夏,豆腐坊往往要歇几天,人们就有一段日子见不着卖豆腐的。

  临近农历新年,出豆腐是置办年货的重头戏。母亲端着一簸箕黄豆,和婶子大娘几家合用一套家什,就像豆腐生产互助组一样,忙碌一番,各自端着几块白莹莹的豆腐回家。出豆腐产生的豆腐渣,是上好的猪饲料,生活困难的时候,这东西舍不得喂猪,都拿来果腹了。

  豆腐能流传两千多年而久盛不衰,自然是有缘由的。它最大特点是贫富通吃,老少皆宜。以豆腐制作的菜品不下百种,总有适合自己的。豆腐的另一个特点是任意搭配,风味各异。豆腐既可单独烹调,也可与多种菜蔬鱼肉搭配,总不失其本色老味,还能兼容其它品类之风味,相得益彰,各具特色。

  人们买了新鲜的热豆腐,直接佐餐入口,最是原汁原味。有的蘸着酱油、辣酱或蒜泥等调料吃,有的拌以小葱,清白分明,极是爽口。有的直接把豆腐切小块,入锅过油,称为“过油豆腐”,或“豆腐泡”,以备炖菜时配用。有的切片入锅蒸透,出锅后搓盐晾干,或以卤水浸泡,即为自制豆腐干,可存放多日。

  小时候跟着大人去赶集,远远地望见煎豆腐的小吃摊,呈三角形放在鏊子上煎成金黄色的一块块豆腐,色香诱人,馋得我迈不动腿。

  俗话说:“千炖豆腐万炖鱼”。豆腐和鲫鱼、黄鱼、鲅鱼或虾子等一起烹烧,口味自然是好。

  豆腐与肉混合,剁碎,加入葱姜调料,团成丸子,裹上淀粉油炸,这是豆腐丸子。记得老家有一道菜叫“豆腐香”,做法是把豆腐切成小方块,当中掏空,塞入肉馅,油炸后,煨以汤汁,缀以芫荽,入口香软,耐人寻味。

  从前,最喜欢的一道菜是白菜豆腐炖粉皮,要有几片带皮猪肉,文火慢慢炖来,大冬天里,屋外飘着雪花,一家人围炉而坐,煤油灯照得不甚分明,铁锅上热气腾腾,锅内“咕嘟咕嘟”冒着水泡,朦胧间,手起筷落,随手夹来,吹几口气,入口,鼓腮大嚼而咽,肠胃快感,怎一个“爽”字了得

  冬天,北方很自然地可以吃冻豆腐。新鲜的豆腐经天然冷冻后,呈蜂窝状,稍融,细刀切块,佐以鱼肉干笋之类,小火炖出来格外有滋味。

  这些都是民间的烹饪手段。各大菜系当中,都有以豆腐为主的名菜。

  豆腐问世后,我们的先人并没有打住,而是不断创新,许多豆制品也渐次而生,由豆腐而衍生的品种,总有十几种。

  豆腐皮是一大分支。制成的豆腐脑,舀入置备的木匣里,覆以纱布,层层叠叠,可以达到十几层,沥干浆水,这就是豆腐皮。一张张卷起,再以盐水浸泡,晾干,就是成品了。

  豆腐皮还可以切成细丝,过油,辅以各种调料,制成豆腐丝,香辣甜咸各俱风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北京上大学的时候,周末常常买上一包豆腐丝,手抓即食,大快朵颐。那时候,才知道豆腐竟还能做成这个样子,有这般滋味。心中暗想,毕竟是皇城,人家的制作也忒精细。

  豆腐切成小方块,配以诸多佐料、上色,制成腐乳。北方多出产红艳艳的豆腐乳,如北京的“王致和”腐乳。后来见到南方桂林、广州等地制作香辣味的白腐乳,品尝过后,口味更佳。

  自然发酵的豆腐,也别具风味。著名的有皖南的毛豆腐,川府之国的霉豆腐等。老家里,上一辈的人也有各家自制的腐乳,虽不出名,也是人们佐餐的一道小菜。

  长江沿岸江浙至川渝一带地方多制作豆腐干,麻辣甜风味不一,真空包装,便于携带,确是旅游佐餐的佳品。

  以“臭”而扬名的美食,唯有臭豆腐。据说,湖南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最为著名,还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豆腐家族中,比较高档的要算腐竹。豆浆加热煮沸后,表面经冷却会形成一层薄膜,将这层薄膜悉心挑出,顺势保持下垂枝条状,再经自然风干,其形酷似一节一节的竹枝,故而名曰“腐竹”。

  腐竹是“出豆腐”的副产品,产量极低,营养丰富,烧、炒、凉拌、汤食皆可,荤素搭配俱佳,可是豆腐家族的珍品呢。江浙临海地方上,有以竹竿挑制的“豆皮”,与之类似。

  无论是上得大席的贵胄菜,还是充满民间气息的乡土菜,作为平民出身的豆腐及其衍生的各色菜肴,都带着浓浓的地方味儿,开启了一扇扇中华美食之窗。

  民间有“白菜豆腐保平安”之说。至今,国人乔迁之喜,有“温锅”的习俗,常常带上一块豆腐,以示祝福。

  南方的豆腐,多细嫩如脂,风土物候使然,也算入乡随俗。不是王婆卖瓜,窃以为,论品质,还是俺沂蒙老家的“浆豆腐”好些,就像山里人的品行,实诚、醇香、口感亦好——那才是自己最熟悉的家乡味道。

  人之将老,口味难改。随着年龄渐长,牙口愈差,我对豆腐的情愫越来越浓了。偶尔去乡下赶个集,惦念的其实就是那一块原汁原味的老豆腐。

  初冬的暮色染着寒意,在窗外的秃枝上摇曳。临窗而坐,静听“呜——呜”的音声,那一定是风在吹。朦胧间,那红红的火炉、滚热的豆浆、散发着浓浓豆香味儿的豆腐脑,还有那一方方洁白的豆腐,饱含着家乡的温情,一起涌进我的脑海。嗨!这人老了真没出息——想豆腐!

作者简介:

郑义,笔名:远山独语,1962年出生于山东沂源,1979年就读于北京商学院,曾做过教师。现任职于山东师范大学校机关,业余文学爱好者,创作诗歌、散文上百篇,作品散见于《当代散文》、《齐鲁诗刊》、《青海湖》、《华夏文坛》、《济南时报》、《山东师大报》等高校校报和文学网站及数种文集。

该文章刊登在《山东师大报》

2017年12月27日第36期(总1489期)第四版

编辑:李鑫鑫

审核:王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