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百练: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左传·秦晋崤之战

 一中大语文 2023-04-25 发布于福建

选文(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都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尔?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成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散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选文(二)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矣。”移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日:“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日:“章人御师必于看看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暴之基总共北破文丢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左传·秦晋崤之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厅)

A.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B.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C.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D.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B.烛之武表示郑国今后作为东路上的居停主人招待来往的秦国使者。因郑国在秦国东面,所以称为“东道主”。这则成语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C.寡人,意为寡德之人,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还有孤、寡、不谷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

B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但他能够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晓之好业形势。

C“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这里“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郑国。蹇叔指出: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郑国伏击。

D.“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是,秦国一方面失掉了灭郑而分一杯羹的好机会,另一方面使“秦晋之好”名存实亡,为其后的“崤之战”埋下了隐患。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4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掉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5.烛之武和蹇叔都对秦穆公进行了劝诚,为何结果却截然不同?请简要概括其中原因。(3分)

【参考答案】

1. B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晋国人必然在肴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肴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

“肴有二陵焉”,“肴”是“有二陵焉”的主语,不能划归到前一句;排除AC;“文王之所辟风雨也”一句中“之”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故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B。

2. A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宋代,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

3. C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下文"晋人御师必于肴"可证,“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这里“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晋国。

4. (1)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2)(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鄙远;陪;厚;薄;以上重点实词各1分)

(2)(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师;勤;悖心等实词各1分;尾句的反问句的翻译1分)

5. (1)烛之武委婉劝诫,以弱示秦,从“亡郑无益于秦”和“存郑有利于秦”两个角度分别加以说明。

(2)蹇叔以“激进”的劝说方式,以“直言”游说君主,虽然指出了“秦害”,却忽视了“秦利”。同时,也受制于秦穆公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刚愎自用的性格。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1)烛之武委婉劝诫,以弱示秦,(1分)从“亡郑无益于秦”和“存郑有利于秦”(1分)两个角度分别加以说明。

(2)蹇叔以“激进”的劝说方式,以“直言”游说君主(1分),虽然指出了“秦害”,却忽视了“秦利”(1分,提及忽视“秦利”即可得分)。同时,也受制于秦穆公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刚愎自用的性格。(1分)(以上得分点,能回答到3点,即可得3分)

【参考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文公恩惠,晋文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

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肴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肴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左传-秦晋崤之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