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杨春波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验案一则

 经方人生 2023-04-25 发布于四川

【引言】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本病常见于青壮年,临床以黏液脓血便为主,伴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中医药对于UC不仅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复发及并发症,还具有诱导缓解、改善体质的特色及优势。本案以“反复排黏液便4个月,加剧10天为主诉”住院治疗。患者辗转国内外各医院,口服艾迪莎等治疗效差,故前来我科住院治疗,国医大师杨春波教授教授查房时,详细查看病程病史后诊为溃疡性结肠炎重度(辨证为湿热积滞、气滞伤血证),治以清泄消积、导滞理血为先,配合灌肠方、加味金黄散脐部外敷。嘱禁食辛辣、油腻食物和烟酒,以此法加减治疗2月余,大便成形,余症皆缓解。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痢疾”范畴,杨老认为本病呈虚实两端,表现在湿、热、气、血、阴、阳。活动期常呈实证,缓解期多显虚证,反复难愈者必虚实相兼。病因有外感时邪、饮食、内伤、情志失调和体质禀赋等,病机为湿热损伤大肠脂膜血络而成痢,认为中医治法丰富多样,除内服药物外,还有药物外贴、针灸、推拿等,应尽善治而选择配用,可较快消除症状,提高疗效,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临床可获佳效。

【临床资料】

一、病史资料

1.一般信息

患者郭某,男,55 岁,美籍华人,就诊于2008 年12月30日,发病节气:冬至。

2.病史

主诉:反复排黏液便4个月,加剧10天。

刻下症:大便溏黏夹血丝,日达 20次左右,里急后重明显,无矢气,脘腹部闷痛,不知饥,纳呆,口干略苦不喜饮,日晡潮热(每日下午 5 点左右,T:38.0 ℃左右),稍畏冷,夜寐差,小便微黄、欠畅,面红润,体壮实,舌淡暗红、全苔黄厚浊,脉弦滑偏数。

辅助检查:结肠镜示:溃疡性结肠炎(全结肠呈弥漫性充血糜烂,伴浅表溃疡)。病理示:大肠黏膜,间质见大量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大便 OB 阳性;血生化示:ALB 32.40 g/L,ALT 90 U/L,GGT 8.5 U/L,GLU 9.96 mmol/L;IgG 17.6 g/L,补体 C4 419 mg/L,CD8 15 %;CRP 9.45 mg/dL;血沉 112 mm/L。

二、中医诊断

病名:痢疾。

证型:湿热积滞、气滞伤血证。

患者以排黏液便为主诉,此次因症状加重,便中带血,次数增多,伴里急后重,故诊为“痢疾”,结合其舌淡暗红、全苔黄厚浊,故辨为湿热积滞、气滞伤血证。本病活动期当辨实证为先,应以祛邪为主,而不可乱投补益药,故治疗以祛邪为主。

三、治疗及转归

治以:清泄消积、导滞理血。

方药:茵陈10 g、苍术9 g、大黄6 g、厚朴9 g、黄芩4.5 g、草果4.5 g、槟榔6 g、赤芍10 g、薏苡 仁15 g、佩兰9 g、神曲12 g、北山楂9 g、谷芽15 g、麦芽15 g、仙鹤草15 g。

共7剂,日 1 剂,水煎服。

灌肠方:

白头翁12 g、赤芍10 g、浙贝母2 g、黄连3 g、陈皮4.5 g、儿茶2 g、冰片0.3 g、仙鹤草30 g、 败酱草15 g、甘草3 g。

浓煎 100 mL,保留灌肠 30 min,日 1 次。

脐部外敷方:

加味金黄散,调茶油敷,日 1 次,共 7 天。

嘱禁食辛辣、油腻食物和烟酒。

二诊:2009年1月6日,诸症明显缓解,里急后重感减轻,大便次数日 8~9 次,守上法继治7天。

三诊:2009年1月13日,大便日 6 次,偏干无黏液,少许血丝,里急后重不明显,但仍口苦、不知饥,纳可,小便淡黄有泡沫,苔转黄腻。杨老认为湿浊得开,有化热之势,上方去草果、佩兰、仙鹤草,加知母6 g,败酱草12 g,白蔻仁4.5 g ;保和丸6 g,3次/天;灌肠药照旧,去外敷药,×7天。

四诊:2009年1月6日,大便日 7~8 次,仅少许黏液,知饥纳好,口少干苦,小便正常,但苔根黄厚腻。血常规:恢复正常;大便常规:OB(-);血沉75 mm/h,GLU 6.0 mmol/L,ALT、GGT 均正常。

方药:茵陈10 g、白扁豆12 g、苍术6 g、黄连4.5 g、厚朴9 g、槟榔6 g、草果4.5 g、赤芍12 g、薏苡仁20 g、仙鹤草15 g、藿香9 g,14 剂。

五诊:2009年1月30日,大便成形 2~3 次/日,无黏液,口不干苦,知饥纳好,苔根黄腻,脉细弦缓稍滑。肠镜复查示:升结肠、横结肠未见异常,降结肠距肛门 38 cm以下、乙状结肠散在点状轻度充血糜烂,密布小息肉形成,表面轻度充血;直肠黏膜大面积持续点状充血水肿伴糜烂或溃疡,表面覆白苔少许血痂。病理:慢性炎症改变。

杨老分析认为从整体看湿热见减,脾运得复,气滞已疏,血瘀尚存;局部看痰热瘀交阻。治宜内服清化散瘀,肠灌清热化痰、活血散瘀等剂。

方药:薏苡仁20 g、败酱草15 g、赤芍15 g、茵陈12 g、白扁豆12 g、厚朴9 g、佩兰叶9 g、当归6 g、泽兰6 g、黄芩4.5 g、白蔻仁4.5 g、黄连3 g,14 剂。

灌肠剂:仙鹤草20 g、鱼腥草15 g、赤芍15 g、黄芩9 g、炮山甲9 g、僵蚕9 g、白芷4.5 g、甘草4.5 g

配合六神丸10粒/次,3次/日,14天。

后以上方先后稍作加减,共治70天。肠镜复查:仅见乙状结肠肛门 20~30 cm,黏膜轻度充血,小片糜烂和散在息肉样隆起;病理成慢性炎症改变。继续巩固治疗半年,随访14年未复发。

【临证体会】

患者既往溃疡性结肠炎病史10余年,此次因饮食不节再发,结合症状、舌脉可知为湿热内阻所致,因此辨为湿热积滞,气滞伤血证。治疗应清泄消积,导滞理血,方中化有黄芩、苍术、草果之燥湿,佩兰之芳香化湿,薏苡仁之淡渗利湿,厚朴之行气燥湿;清热则选苦寒之黄连,既可清热又能燥湿;茵陈,性苦味寒,能除湿祛热,又因长于三月独得春升之气,故入肝经兼能上行,槟榔行气消积,神曲、谷芽、麦芽、山楂消食和胃,大黄凉血解毒,赤芍活血凉血兼化瘀止痛,仙鹤草截疟止痢。全方药性平和,药味精,药量轻,寒温并用,共奏清热化湿、理气舒络活血之功。再配合灌肠清热凉血止痢、脐部贴敷清热解毒消痈,疗效明显。

前人据此亦有诸多论述,说明湿热与溃疡性结肠炎息息相关。《素问玄机原病式》言:“所谓下利谷反为脓血,如世之谷肉果菜,湿热甚,则自然腐烂溃发,化汙水。”运用取类比象法形象的阐释了湿热蕴藉于肠,腐烂溃发成脓而下。《丹溪心法》亦有云:“赤痢乃自小肠来,白痢乃自大肠来,皆湿热为本,赤白带浊同法。”阐释了无论赤痢白痢,湿热乃根本病因。龚廷贤《寿世保元》有言:“又如赤痢,本湿热之相兼也,举世皆言赤痢为热,白痢为寒,误之久矣。”又提出:“夫痢何也?盖因六七月间,世之谷肉果菜,湿热大甚,人食之感其毒气于肠胃,而化为污水,腐烂胃脓血,而下赤白也。”重点阐述了痢并非寒热分明,而是湿热相兼,且痢与饮食密切相关。溃疡性性结肠炎是临床难治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杨老认为此病受当辨急缓,再则辨虚实、寒热、气血。治疗上杨老常用仙鹤草、地榆炭两药配伍,有着“治泻痢,疗脱力”的功用。此外杨老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不宜过早补涩,攻下及分利小便,缓解期应考虑脾肾亏虚,酌加补骨脂、煨肉豆蔻等的温补脾肾之药。

( 所有作者均声明本文章不存在利益冲突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