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南亭梦 2021-09-28

患者男性,62 岁,2017 年 12 月 8 日初诊。主诉:反复黏液脓血便 6 a,加重 1 月。现病史:患者 6 a 前出现黏液脓血便,血多于脓,5~6 次/日,伴腹痛及里急后重感,于安贞医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示:溃疡性结肠炎(左半结肠型),病理:结肠黏膜呈急性炎症,局灶黏膜糜烂,可见隐窝脓肿,考虑“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左半结肠型,活动期,中度)”,予美沙拉嗪 1 g 口服,每日 3 次,维持治疗,期间曾多次因病情加重加用激素治疗。1 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刻下见:大便约 10 次/日,多为黏液便,夹少量鲜血,伴里急后重感,便前腹痛,便后痛减,畏寒,乏力,口干苦,腰膝酸软,纳眠可,小便调。舌暗红,苔根部厚腻,前部有裂纹,脉沉细。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左半结肠型,活动期,重度);中医诊断:久痢,辨证:寒热错杂证。治法:温补脾肾,清热祛湿。处方如下:生黄芪 25 g,炒白术 15 g,葛根 20 g,肉豆蔻 10 g,骨碎补 10 g,黑附片 9 g(先煎),炮姜炭 10 g,黄连 5 g,地榆炭 10 g,红藤 20 g,车前子 10 g(包),白扁豆 10 g,墨旱莲 10 g,白芍 15 g,防风 6 g,三七粉 3 g(冲),仙鹤草 30 g,诃子15 g,大腹皮 10 g,鸡内金 10 g。上方 14 剂,浓煎温服。

2 诊(2018 年 12 月 22 日):大便 3~4 次/日,已成形,少量黏液,无鲜血,仍口干,畏寒乏力及口苦减轻。上方去黑附片、仙鹤草,加乌梅 10 g,诃子调整为 10 g。14 剂收功。

按语:《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然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合皆肾脏之所主。”患者脾阳亏虚,失于温运,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兼之肾阳亏虚,封藏固摄失司,故见腹泻较重,每日近 10 次,兼之畏寒;湿邪日久化热,蕴而成毒,下注大肠,损伤肠道脂膜血络,故见便中黏液兼鲜血;热邪下迫,而湿性黏滞,故见里急后重;湿热日久伤阴,故见口干;气血生化乏源,故见乏力;腰为肾之腑,肾虚失其所养,故见腰膝酸软。舌暗红,苔根部黄腻,前部裂纹,脉沉细均为寒热错杂之征象。患者主要存在虚寒与湿热两大对立病机,虚寒方面责之于脾肾两脏,选炮姜炭、肉豆蔻温中止泻,黑附片、骨碎补温补肾阳;湿热方面责之于大肠,选黄连、红藤、地榆炭清热祛湿解毒。炮姜炭、黑附片与黄连相配取连理汤、乌梅丸寒热并用之思路,温补不助热,清热不伤阳。初诊时虚寒表现较重,选黑附片大补脾肾之阳,2 诊时畏寒已减,病势已缓,故去之。除寒热对立之外,患者尚存在以下对立病机。1)脾之气血生化乏源所致气虚与大肠传导失司、肝脾气机失调所致气滞相对立。选生黄芪、炒白术健脾益气,配大腹皮通导腑气,白芍、防风泻肝理脾。黄芪、白术与大腹皮相配,取枳术丸之意使之补而不滞;白术、白芍、防风相配取痛泻要方之意调理肝脾气机。2)便中带血需止血与血溢脉外致瘀需活血相对立。选地榆炭凉血止血,仙鹤草益气摄血,配三七粉止血而不留瘀,兼顾两者之矛盾。3)泻利无度需升提止泻与里急后重较重需通腑相对立。重用生黄芪、葛根升阳止泻,诃子涩肠止泻,配上文所述大腹皮缓下通腑,鸡内金消积化滞。2 诊时大便次数已控制,减诃子用量以防敛涩太过。4)脾虚湿重与湿热伤阴相对立。选车前子利小便实大便使湿邪从小便而解,白扁豆健脾化湿,防风祛风胜湿,配墨旱莲滋养肾阴。2 诊时湿邪已去大半,口干等阴伤之象已显,加乌梅加强养阴生津力度而兼涩肠止泻之功。

溃疡性结肠炎病机寒热错杂,虚实并见,存在多个矛盾点与对立点,但人体本就是阴阳并济、气血同乡、升降相宜的整体,治疗上必须顺其特性,把握好这种矛盾与对立,寒热同治、气血同调、标本兼顾、攻补兼施,方能获得良效。

本文节选自2020年1月第37卷第1期《天津中医药》之《张声生教授从“对立病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