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天发现!一寸靴子中竟藏有世界最小的《增广四书备旨》!

 照说不悟 2023-04-26 发布于湖北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1997年,一位参加过江南乡试的士子后人,在清理祖上遗物“文士靴”时,为了拍打灰尘,竟然从一寸多厚的靴子后跟中,滑落出一个“火柴盒”大小的微型抽屉。

一时间,他都惊呆了,小心翼翼地打开这个微型抽屉,发现里面竟然藏着一本袖珍掌书《增广四书备旨》,长6.5厘米,宽4.5厘米,厚0.5厘米,纸张洁白细腻,薄如蝉翼,体积仅为普通线装书的十四分之一。

这么小的书,内容竟然多达70多页,包括《大学》、《论语》、《中庸》的全部内容和宋代大儒朱熹的详尽注释,字如蚊蚁,笔画清晰,印刷技术之精湛,让人拍案叫绝。

这本书,一经发现,当即轰动世界,很快就进了世界吉尼斯记录。经过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在已发现的十多万种中国石刻版本古典书籍中,这一本书最为小巧精致。

这本书的发现,揭开了古代考场作弊的冰山一角。

印制一本小书,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代价呢?

今天,还停留在武昌的贡院,还有太平试馆,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在当时,省城贡院科考后被录取叫“中举”,中举者俗称举人。举人是可以直接委派官职的,起码可以当个知县,过几年再干个知州、知府。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可见古代读书人的精神动力有多充足,物质回报就有多实惠,所以才有诸如湖北贡院、太平试馆一带经久不息的热闹景象。

太平试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试馆”,现在看来,那里只是一条小街,是秀才们备考的临时住所。秀才们大都来自各府、县,离省城武昌都不是一两脚的路程,最远的当属湖南籍的秀才们。

这些来自两湖的秀才,每三年一次候鸟般地到贡院来测试运气,让这条规模不大的老街巷平添了许多斯文气,也给行商坐贾们带来了不少商机,有人在这里演绎“惟楚有材”,有人却在这里演绎辱没斯文,那就是考场作弊。

是啊,有考场就会有作弊的动机,不承认是不行的,只能想办法尽量规避。

古代的考场虽然没有什么监控器、信号屏蔽器之类的智能化监考设备,但那时候的考场反作弊的体系也是非常严格的。

据资料记载,开考前,每名考生会被分配到贡院内一间独立房间里,这种房间被称为“号舍”。开考时,考生提着考篮进入考场,篮内放各种应考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关闭贡院大门,考试完结前考生不得离开,吃、喝、睡等都得在“号舍”内。

虽然如此严格,但还是有人心存侥幸。

乾隆九年,也就是公元1744年的8月,顺天乡试的头场就搜出21名夹带的考生,于是现场戴上刑具示众,几天后的第二场考试入场的时候,又搜出几十名有夹带的学生。

看样子,不下狠手是治不住了,没有办法,考官们决定让现场的所有学生脱光,赤身裸体搜过身子,才能进入考场……见搜查如此严格,据说当天就跑了2800多人……

有人说,这事儿是不是弄得太严格了。有人要说了,搜身嘛,有什么不得了的?大家一视同仁,为了公平,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其实不然,作为当时的读书人,面子是很重要的。其实也不只是学生们这么认为,官员也很有看法。

当时有个叫做吴炜的给事中,就跟皇帝上奏本批评“搜检过于严苛”,只不过“一二十人作弊,却累及千万人赤身裸体……”意思很直观,说得也很实在,一二十个人作弊,却害得所有人热身,确实是出力不讨好。

那怎么办呢?能不能找到一个既不伤害学生面子,又能有效治理作弊的办法呢?还真有。这就看出中国人的智慧来了。

首先,在考场设立大澡堂,所有学子,在进入考场前,都要来到浴室洗澡,在洗澡的时候,脱下来的衣物全部收缴,然后统一配发新衣服,穿上这个新衣服,才能进入考场,这样就确保无法通过衣物夹带了。

同时,考试要用到的文具也全部要在水中浸泡三天以上,才能带入考场,这样,就确保无法通过文具夹带了。

怎么样,这样的方法是不是更好了,既解决了夹带问题,也解决了因为搜身带来的面子损失问题,不至于有辱斯文。

你还知道哪些有意思的反考场作弊的小故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