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艳丽偏宜著雨时——宋代咏海棠诗词赏析(九)

 川雪898 2023-04-26 发布于广东

                             艳丽偏宜著雨时

                                    ——宋代咏海棠诗词赏析(九)

                                             川    雪


南宋光帝赵惇的《海棠》诗,写自己观看海棠、吟咏海棠到羡慕逸蝶的审美过程,表现了对海棠的极度喜爱之情:

东风用意施颜色,艳丽偏宜著雨时。

朝咏暮吟看不足,羡他逸蝶宿深枝。

此首《海棠》虽题材与历来咏海棠诗词一样,但其面目神韵与众不同,颇具特色。

诗的前两句是正面写海棠姿容色彩。首句以“东风用意”开篇,气势不凡,不愧为帝王之笔。东风乃春之神,物之主。既然东风精心着意描画,其海棠之美容可想而知是何等动人。“艳丽偏宜著雨时”,诗意递进一层,海棠不仅是由于“东风用意施颜色”而得天独厚,分外艳丽,而且恰巧又是在春雨过后,滋润光泽,流光溢彩,神采奕奕。且配以蓝天白云、金瓦玉壁之背景,更显得秀美妩媚,令人销魂。

诗的后两句是以喜爱之情侧面表现海棠之艳丽。“朝咏暮吟看不足”,用夸张手法表现喜爱之情。而这种不平常的喜爱之情又衬托了海棠非同寻常之美。可以想象面对一种花卉,岂有整日观而不厌之理?但此处不仅是整日地观看,还又“咏”又“吟”,说明诗人并非漫不经心地看,而是以极大的兴趣,怀着饱满的热情精心细致地观赏。而且,如此长时间地、精心地观看还不以为足。通过夸张手法表现的这种极大的兴趣与热情,有力地衬托出海棠之美非同寻常。如此短短一句之中,诗意递进三层,可谓精巧之至。

尾句“羡他逸蝶宿深枝”,一个“羡”字脱口而出,照应了上句的“看不足”,向往之情表现得酣畅淋漓。面对艳丽的海棠,观赏似嫌不足,进而羡慕那安逸悠闲的彩蝶,能钻进花丛之中,在观赏秀色之余,还能享受那诱人的芬芳,甘美的花粉,身心共同享受,饱餐其秀色、芬香与甘甜之味。这是何等地快意!

至此,由观看、吟咏到羡慕,诗人对海棠赞美称颂油然备至。那么,海棠之美,由诗人以感情上的侧面衬托而显得更为妩媚娇艳,美不可言。

此首《海棠》之所以动人,除了遵循咏物诗“神形兼备”,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一般原则之外,还有夸张手法的运用,诗中、句中的层递手法,尤其是感情充沛和想象丰富。诗中将海棠之艳丽,归功于东风着意描画,又羡慕彩蝶安逸悠闲,得以尽情地享受海棠之色、香、味,想象之丰富令人拍案叫绝,而海棠之艳丽芬芳已跃于纸上。

南宋四大中兴诗人之一的范成大,在《浣溪沙·烛下海棠》中,生动描绘了烛光中的海棠妩媚动人,含情脉脉,似醒似醉,娇柔可爱的美艳形象:

倾坐东风百媚生,万红无语笑逢迎, 照妆醒醉蜡烟轻。

采蝀横斜春不夜,绛霞浓淡月微明,梦中重到锦官城。

这首《浣溪沙》词,取材与众不同,构思独辟蹊径,它专咏夜间烛光之下的海棠花,有一种特殊的韵致。

上片“倾坐东风百媚生,万红无语笑逢迎,照妆醒醉蜡烟轻”几句,写词人烛下夜坐观花。苏轼曾有咏海棠的名句:“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海棠》)范成大词中所写,正是同一情景。海棠本来着花艳美,在深夜烛光照射和蜡烟缭绕之下,它更显得千姿百态、妩媚动人,含情脉脉,似醒似醉,娇柔可爱。

下片“彩蝀横斜春不夜,绛霞浓淡月微明,梦中重到锦官城”几句,写词人观花感受。“蝀[dōng]”,“蝃蝀”的简称,即虹。“绛”,红色。这几句是说,海棠花本来色泽浓重,而在黑夜烛下观赏,它像彩虹横跨空中一样灿烂鲜明,使人忘掉了春夜;它像红霞一样有浓有淡,耀人眼目,显得月色暗然无光。

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不禁“梦中重到锦官城”。锦官城,是四川成都的别称。词人于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近五十岁时,曾任成都知府。由于他主张抗金,反对议和,因而在成都的两年多时间里,他能治兵选将、巩固边防,施利惠农、发展生产,对当地农民父老怀有深厚感情。每当回忆起这段生活,诗人的心中总是不平静的。《冬云司太乙》诗中说:“愿挽灵旗北指,为君直捣阴山”,表达出他决心收复失地的爱国志向。

南宋词人姜夔在挽范成大的诗中说:“江山平日眼,花草暮年心。”范成大一生心怀报国之志,却得不到统治者的信任,他只好寄情于花草,用温润婉丽、秀整精严的诗句,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

南宋词人李流谦的《于飞乐·为海棠作》,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了海棠之美:

薄日烘晴,轻烟笼晓,春风绣出林塘。笑溪桃、并坞杏,忒煞寻常。东君处,没他後、成甚风光。

翠深深、谁教入骨,夜来过雨淋浪。这些儿颜色,已恼乱人肠。如何更道,可惜处、只是无香。

开头三句写海棠生长的环境。“薄日烘晴,轻烟笼晓”,写出春日的清晨,淡淡的薄雾笼罩地表;东方浅浅的天幕上旭日初升,恬淡柔和的光线溶进山川田野。“绣出林塘”一句写出时间的流变。“绣”字用得很巧。既写出了晨雾缓缓散开,由空濛渐趋清晰的过程,也描绘出绿树碧水从薄雾中显现出来的优美景致;仿佛是大自然的妙手,在轻纱上绣出的一幅意境淡雅而幽远的山水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海棠花的丰姿展露开来。

然而,诗人并不正面描写海棠花的娇美,却先将她与桃杏相比。桃花与杏花是人们常常作为春天象征的花卉。然而在诗人看来,与海棠花相比,桃杏都大为逊色。“笑溪桃并坞杏,忒煞寻常”,“笑”是讥笑。“忒煞”为太、过于之意。此句意谓溪边桃、坞旁杏的花姿与海棠花相比太普通,实在微不足道。这是采用抑桃杏、以扬海棠之法。接着,又做了一个假设:“东君处,没他後、成甚风光。”“东君”为司春之神。“後”为间歇时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呵”。此句意思是:如果春天里没有她(海棠)的话,还有什么春天景色可言?海棠应是当仁不让的春天代表者。唐人吴融的《海棠》诗中有“占春颜色最风流”之句,正与此词意相通。

下片先写海棠的枝叶之美。“翠深深、谁教入骨,夜来过雨淋浪”,“淋浪”是水珠连续滴落不止之状。夜雨洗过的海棠清新光洁,枝翠叶碧,生机勃勃;珠滴不时从枝叶上滚落下来,晶莹闪亮。如此娇艳之态,何其令人动心!“谁”在此为“何、何其”之意,“入骨”即入心。这是以叶之娇艳烘托花之鲜美。

“这些儿颜色”是指海棠花色之多,有红、黄、粉、白诸色。但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海棠的色彩,只用“这些儿”代指,既节省了笔墨,也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些色彩不仅多样,而且艳丽无比,足以达到“恼乱人肠”的程度。“恼乱”即撩乱。“人肠”即人心。她能使观赏者被撩拨得心旌神摇,意乱神迷。

但是,有人却不无遗憾的认为,海棠花虽美,却缺少香味。对此,诗人则大不以为然,为之辩护道:仅凭海棠的优美花姿就足以压倒群芳,何必再去谈其香与不香呢?表现出诗人对海棠偏爱之甚。

这首词在写作上很有特点。从始至终未从正面描写海棠花其姿、其色,都是以侧面烘托、对比、反衬等手法表现其美的。首先,将海棠与桃杏作对比,抑桃杏以扬海棠;其次,通过假设,言无海棠便不成其为春天,表明其占尽春色的显要地位;再次,以枝叶为衬托,以叶之娇烘托出花之美;继之,写观花人如痴如醉的反应,表现海棠魅力之强。最后,反驳异论,确立海棠独占风流的地位。

南宋词人方岳的《如梦令·海棠》,通过清明海棠盛开和燕子悄然南归的描写,倾诉了词人无限的惜春、伤春之情:

雨洗海棠如雪,又是清明时节。燕子几时来,只了为花愁绝。愁绝,愁绝,枉与春风分说。

首句“雨洗海棠如雪”,描绘了雨后白海棠花娇嫩的面容。海棠花主要有红白两种,前者叶面较大,颜色粉红;后者花白略带红晕,世人均以白色为上品。因为白海棠的花白里透红,红里带白,含苞欲放时是红艳艳的,开时则变成粉白的了。它的花色花姿妩媚俏丽,楚楚有致,甚至被称为“花中神仙”(唐·贾耽《花谱》),致使历代词客骚人爱之不尽,诵之不已。

接下来写海棠开花的时间。海棠每年于清明节前后开放。唐代僧人齐己《海棠花》诗有“繁于桃李盛于梅,寒食旬前社后开”,指的就是清明前后一段时间。“又是”两字,写的是词人嗔怪岁月飞逝,年华倏忽,又到了一年一度海棠盛开的时节了,语意中自带一种感伤的情调。

“燕子”句意为正值海棠花盛开之时,恰好是春燕归来之日。 “几时来”并非真是问它何时而来,而是感叹在不知不觉中已发现燕子回来了。这就表明主人公的心思全不在春燕上,而只是关注着海棠的荣谢。“只了为花愁绝”,意为词人完全是因为这海棠花愁坏了的缘故。“了”此作”完全”讲。陶潜《癸卯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萧索空寺中,了无一可说”即用此意。如此便把词人怜惜海棠,怕它凋零枯衰,从而把大好春光也带走的心情透彻地表达出来了。

著名词人李清照也有《如梦令》词通过海棠写惜春之情:“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两者比较,本词直言其情,显得真切率直;李词闪烁其意,显得活泼轻俏,两者各臻其妙。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人惜春诗篇中,燕子的形象往往伴随于中。因为燕来时春已过半,标志着春光将逝,因而引来文人的更多伤感。如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等。本词也以燕为陪衬,烘托出春时垂暮的环境气氛。

最后三句是直接倾诉情感。意谓我这一片迷恋海棠的痴情使得愁怀难释,眼看着春天一步步远去,我急急寻找春风,希望它放慢脚步;可是它不理睬我,径自走了。我的企求也落空了,这岂不叫人愁上加愁吗?这几句写出词人对海棠依恋不舍的深情。人至情深之时,便会呼天抢地,便会失去理智,此即一例。你的惜情说与春风,它会同情你么?显然不会,但词人偏偏还要倾诉,明知“枉”说也要说,这种执着的追求精神完全可同苏轼、陆游的海棠诗相媲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