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浅注》学习16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23-04-26 发布于天津
《伤寒论浅注》 陈念祖 修园 集注
卷一
辩太阳病脉证篇

《伤寒论》:太阳病三日,巳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伤寒论浅注》:
   张令韶曰:经云太阳根于至阴,是太阳之气由至阴而上于胸膈,由胸膈而出于肌腠,由肌腠而达于皮毛,外行于三阳,内行于三阴。气从此出入,邪亦从此而出入。师所谓其气者,指此而言也。
   读者知正气出入如此,则邪气出入亦如此,则此道知过半矣。所有伤寒言邪即言正,而言正即可以识邪。
   按:读熟此注,方知论中经气传行及一日、二日、三日、五六日等,皆是眼目。
   然不可与者,又不止此。
太阳病三日,已三阳为尽,发汗,则肌表之寒自解。
若吐,则中膈之邪当解;
若下,则肠胃之邪当解;
若温针,则经脉之邪当解。
当解而仍不解者,此为医者误治坏病。坏病不关肌腠,故桂枝不中与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
或随其发汗之逆,
或随其吐、下、温针之逆,分各证而救治可也。

此一节承上节言,病不关于肌腠者,桂枝汤用之不当。 

(笔记者附:
《御篡医宗金鉴. 订正伤寒论注》
    程知曰:病在太阳,治之不当,即成坏病,故初治不可不慎。

《读过伤寒》陈伯坛
    苟置阴气于不问,阳汗必一发而无余,虽解汗亦作发汗论,况昧昧者尤不止此。若吐若下若温针,是其惯技,曰仍不解者,違有解法哉?此为以法坏法,汗坏吐坏下坏针坏。坏无差等,而病无主名,故以坏病名之。

伤寒论诠解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是说太阳病当汗,但发汗不得法,故虽经发汗但病不除。
“若吐,若下,若温针”是说太阳病不当用吐、下、温针等治法,而反用了这些治法。
“温针”是古代较为盛行的一种治疗方法,即针刺后在针柄以艾火加温,使温热从穴位透入,以达到治疗目的,多用于治疗痹证及内寒疼痛等证。
    由于治不得法或治疗上的错误,以致病“仍不解”。

冉注伤寒论
    上节言其气上冲,正气有权,抵抗力强,无论病邪将陷未陷,或部分已陷,均用桂枝。此节已成坏证,体工损坏,正气退处无权,里急救里,亦决不再复与桂枝。

《伤寒论》学习笔记52:
“观其脉证” - 就是了解他现有的脉象和证候表现。
“知犯何逆” - 了解他过去用过什么样的错误的治疗方法。…… 
“随证治之” - 然后再根据现有的脉证,根据过去他用过什么样的错误的治疗方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