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建筑》连载27——基本规划原则与设计原理2

 趋势教育文化 2023-04-26 发布于浙江

(六)创新性的构思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现代学校建筑的设计与校园布置也应当重视创新概念的培养和发挥, 每所学校可立基于本校的主、 客观条件, 尤其是依据本校文化的教育精神与发展重点, 进行学校建筑的整体性或个别性的创新设计, 从而表现一校独特的建筑风格与文化境界。

学校建筑的创新设计, 应掌握求新、 求变、 求精、 求进、 求绝、 求妙之原则, 既可以体现在整体性的建筑情景设计上, 如学校建筑的色彩选择,建筑造型变化等, 也可以是个别化的情景设计, 例如校门造型、 建筑物的命名等。当然, 学校建筑的创新构思, 绝不是对他校建筑的模仿或肆意抄袭, 而是基于本校丰富的自然和文化土壤, 经过提炼、 凝聚而在本校建筑上的创造性表达。

(七)前瞻性思考

学校建筑一经兴建, 其正常使用寿命通常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建成后的学校建筑若不能符合要求而进行改建或重建, 必将大费周折, 劳民伤财。因此, 学校建筑的规划应考虑未来的使用与发展需求, 使其具有相当的应变性、 灵活性、 扩展性与可持续性, 彰显学校建筑规划的生命力与活力。

学校建筑的前瞻性, 一方面, 要关注使用需求的可能变化, 包括教与学方式的革新、 学校管理方式的变化等, 例如近年来学校教育日益呈现小班化、 数字化、 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 也要关注建筑本身的发展趋势, 未来的学校建筑将日益向生态环保、 智能化等方向发展。当然, 建筑还要为学校未来的可能发展预留空间, 比如在校生人数的增长, 从而提高建筑的扩展性与发展弹性。

(八)使用者参与

学校建筑规划是一项结合诸多人力、 物力和财力, 配合时间和空间而运作的复杂工程, 非一人一事、 一时一日能够单独完成, 需要集合众人的智慧共同参与完成, 以发挥全体利益相关者的重要作用。这些人员包括教育部门官员、 学校行政人员、 建筑师、 教师、 学生、 家长、 社区成员和管理员等。他们的参与可更好地反映使用者对建筑的多方面需求, 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 并促进学校建筑与本地建筑文脉的融合

因此, 学校建筑规划的各个领域, 包括校地选择、 校舍设计、 校园规划、 运动场建设、 附属设施的设置等, 都应有不同利益相关者代表的全程参与, 具体可通过参加前期需求分析讨论、 参与规划方案设计、 自行设计方案、 选择规划方案、 评估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等方式, 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

以上仅是学校建筑规划所应遵循的八条基本原则, 实际的学校建筑营建除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 在具体设计上还应遵循相关的基本设计原理。

二、 基本设计原理

学校建筑作为公共建筑的一类, 其构图设计不仅深受一定时期建筑设计思想的影响, 同时也需遵循一定的基本设计原理, 以处理好功能、 技术与艺术美之间的关系。

(一) 设计思想的影响

建筑的营建受具体设计思想的高度影响与制约。一方面, 建筑所隐含的设计思想, 反映的是人们对建筑功能需求、 建筑技术、 文化理解和审美价值观等方面的总的理解; 另一方面, 人们意识到建筑设计思想所具有的重大价值, 普遍关心建筑所隐含的设计思想, 正如柯林斯所指出: “建筑多少是一种艺术, 它牵扯到感觉问题, 所以建筑师和业主双方都会为建筑外表所体现的设计思想而激动。” 而不同建筑所采纳的建筑设计思想, 最终会在建筑的具体形态上加以体现, 通过形态表达人们的建筑精神追求和文化认同。

学校建筑的营建同样受到设计思想的影响。不同时期的学校建筑隐含着当时的建筑设计思想, 这也是学校与时代发展保持脉动的具体体现。在近代社会发展的数百年中, 西方国家受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产业革命和启蒙运动等的影响, 教育日益普及, 客观上要求各国广建学校建筑以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在这些兴建的学校中, 其中为数不少的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较具规模的学校建筑, 其营建经过了精心的规划与设计, 体现了不同的建筑设计思想。宏观地看, 整个近代西方学校建筑的发展史, 先后受到了浪漫主义、 复古主义、 折衷主义、 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等不同建筑设计思想的影响。

进入 20 世纪以来, 在 19 世纪末期萌芽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思想日益成熟, 并极大地影响了学校建筑的设计。1925 年, 由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设计的包豪斯校舍, 以自由灵活的空间布局和清新简朴实用的建筑体形,使建筑设计挣脱了过去各种主义和流派的束缚, 尤其是与复古主义的设计思想划清了界限。包豪斯校舍由此开启了 “现代建筑” 的新纪元, 因此它在近现代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随后, 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在建筑界日益受到欢迎, 并开始影响学校建筑的设计。1940 年, 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诞生了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校———乌鸦岛学校 (Crow Island School),并大获成功。从此, 具有 “现代建筑” 风格的设计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学校设计之中, 并产生了一大批工厂式的未经装饰的方盒子式的学校建筑。一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 人们才开始对现代学校建筑中存在的缺点提出批评, 例如单调的方盒子式, 金属和玻璃外墙的重复使用, 没有方向感等等。然而尽管遭受上述批评, 但是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仍然在对 20 世纪下半叶的学校建筑设计产生持续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现代学校在世界各地不断兴建。

也是从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开始, 建筑设计思想开始出现了多元主义的发端, 并进而影响学校建筑的设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当代建筑的设计思想已经发生了转变, 主要是突破了现代建筑单调的 “方盒子” 一统天下的局面, 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出现了后现代主义、 新理性主义、 新现代主义、 高技派、 解构主义、 批判的地域主义、 生态环境派、 隐喻主义、新乡土派等多种不同的建筑设计思想。概而言之, 当代建筑设计思想的多元化趋势主要指向建筑自我的个性化身份建构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一致。在这方面, 芬兰著名建筑家阿尔托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主张建筑要 “人情化”, 而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则将自己的建筑思想称为 “有机建筑论”, 他提出建筑要与自然结合, 房屋应该是 “地面上的一个基本的和谐要素, 从属于自然环境, 从地里长出来, 迎着太阳。” 在众多建筑设计思想流派中, 其中几个流派的思想在现代学校建筑发展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隐喻主义”又称象征主义, 它强调建筑的艺术造型要引起人们的联想, 象征某种抽象的哲理, 强烈表现某些特殊建筑的个性, 这方面最典型的是悉尼歌剧院。“新乡土派” 注重建筑的构思要与地方人民的生活习惯相适应, 虽然继承传统, 但是仍然有所发展, 旨在使人们获得艺术上的亲切感。“共享空间派”倾向于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将室外空间引入室内, 增强室内空间的开放感。“地域文脉主义” 主张建筑的个体与整体之间要有和谐的对话关系, 在人与建筑、 建筑与其所处文化背景之间要有内在联系, 在人文和自然的关系上应该协调平衡, 在人文环境中则要通过对传统的扬弃中不断推陈出新。“生态环境派” 提倡建筑和环境保护相结合, 旨在提高建筑建造和使用的生态可持续性。总的来说, 现代建筑呈现 “以人为本” 的追求, 天人合一的理念, 弘扬个性的探索, 与现代教育思想本质上是一致的, 因此它们在一般建筑上的成功, 很快激发起学校建筑变革的潮流。

来源:

邵兴江.学校建筑:教育意蕴与文化价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47-150页。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