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智慧:韬光养晦,锋不外露

 杉乡文书阁 2023-04-27 发布于贵州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摘选: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译文:光明之道好似暗昧,前进之道好似后退,平坦之道好似崎岖。上乘之德好似低谷,最洁白的东西好似有黑点,广博之德好似不足,刚健之德好似怠惰,质朴纯真好似浑浊。最方正的东西好似无角,最伟大的成就总是最后完成,最美妙的音乐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看不见形体。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原文摘选: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译文:最完美的东西好像有欠缺,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像有空虚,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最直的东西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不善言辞。

解析:韬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韬光,是指把声名和才华掩藏起来。养晦,是指暂且隐退,等待时机。

周朝末期,诸侯混战,民不聊生,弱肉强食,朝不保夕,能否生存都成了一个大问题。所以,老子认为,要想有所作为,就要韬光养晦,壮大自己,待时而动。不要锋芒毕露,惹祸上身,成为众矢之的。“木秀于林风必催之”。

韬光养晦是弥补自身不足,提升内在修养,积蓄力量,冷静观察,厚积薄发。顺境时,应不自骄、不自矜、不自是、不自伐,甘处卑下,虚怀若谷。逆境时,应不自卑、不自弃、不自彰、不自馁,卧薪尝胆,蓄势而发。

韬光养晦,实际上是隐藏才能,把弱的一面展示给对方,以此麻痹对方,为自己争取到发展壮大的时间和空间。所以,老子在第二章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也是说要隐藏好自己,积蓄力量。“动善时”,就是说做了充分准备之后,要选择好时机而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韬光养晦的关键是隐藏好真实的自己,不让对方发现,暗中积蓄力量,而示对方以弱、以柔、以不足,让对方看到的是自己不堪其位、不堪重任、不堪一击的一面。老子在第三十五章曾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如果把自己赤裸裸的展现给对方,岂有不败?

强大时,做好韬光养晦能海纳百川、天下归心;弱小时,做好韬光养晦能柔弱胜刚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