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强脾弱,脾胃具伤,故长息肉!消积导滞 清热通腑,息肉无处遁形

 天宜xz4gehf39j 2023-04-27 发布于湖北

胃肠息肉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病变之一, 临床上患者会有腹痛、 便血、 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而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多在胃肠镜检查中发现。

息肉病理上可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 其中肿瘤性息肉有癌变风险 。 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西医治疗以内镜下切除为主, 但复发率高。

中医在治疗息肉,尤其小息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文章图片1

“ 积热 ” 为本, 痰湿、 血瘀为标

“ 息肉 ” 最初见于《灵枢· 水胀篇》 : “ 肠覃何如? 岐伯曰: 寒气客于肠外, 与卫气相搏, 气不得荣, 因有所系, 癖而内著, 恶气乃起, 息肉内生 ”。 胃肠息肉主症为腹痛、 便血、

腹泻或便秘、 大便有黏液等, 属于中医学 “ 腹痛 ”“ 肠覃 ”“ 便血 ”“ 泄泻 ” 等范畴。

本病病位在胃肠, 与脾胃最为密切。 病因虽多, 但以饮食所致为最。

不知道你发现了没,现在很多朋友,甚至有些小朋友,大多存在一个“胃强脾弱”的问题,所谓,胃强,就是食欲好,容易饿,但脾弱,脾气虚,不能消化。

长期以往,导致积滞胃肠,化热生火,胃火更盛,又导致脾气更虚,越热越想吃,越吃脾越差,恶性循环。

总结: 胃强脾弱, 积热内郁是胃肠息肉的基本病机; 另一方面, “ 脾胃伤, 则百病生 ”, 食积气滞,化热成毒, 血瘀必成,形成息肉。本病属积热为本, 而痰湿、 血瘀等病理因素为标。

文章图片2

说一个案例:

患者, 女, 28 岁,初诊主诉: 上腹部疼痛 2 月。 刻下症: 中上腹隐痛, 吞酸, 面部痤疮 1 年余, 大便干结如羊屎, 舌质红, 苔黄, 舌体庞大, 重舌, 脉细。

胃镜检查提示: 胃底至胃体大弯侧可见 20 余枚大小约 0.1 ~ 0.4 cm 息肉, 幽门螺杆菌: 阴性。胃镜诊断为: 胃多发息肉。

中医诊断: 胃脘痛。 证属积热火毒, 腑气闭塞。 治宜消积导滞, 清热通腑。

处方: 生白术 、枳壳 、 牵牛子、槟榔、 莱菔子 、 蒲公英、白头翁、 赤芍、 牡丹皮、生何首乌、连翘、 甘草 。 10 剂, 每日 1 剂, 水煎服。

二诊: 胃脘痛减轻, 大便黑, 粘腻, 日行 1 次, 手心热, 脉细,苔白腻。 余热未清, 上方加地骨皮 , 10 剂。

三诊: 胃不痛, 痤疮减轻, 大便通畅, 脉细, 舌质淡红, 苔白。 以上方为基础加减间断服用 6 个月后患者面部痤疮消失,随访一年半,复查胃镜均未见息肉。

文章图片3

为何这样开方呢?

患者青年女性, 素体脾虚, 加之饮食不节, 积热火毒, 纳运失司, 发于内可见胃脘痛、 便秘、 胃息肉等症,发于外可见痤疮, 治以健脾消积, 通腑泻热, 清热解毒。

方中生白术、 枳壳消补兼备; 积热于中, 积去热除, 牵牛子、槟榔、 莱菔子下气宽中, 消积;

生何首乌清热解毒、 润肠通便;

蒲公英、 白头翁、 连翘凉血解毒; 赤芍、 牡丹皮散血清热;甘草调和诸药。

文章图片4

全方共有消积导滞、 清热通腑、 凉血解毒之功。 后两次复查胃镜均未见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