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艺术万年史-031》印度河流域哈拉巴文化(上)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3-04-27 发布于上海

印度河流域哈拉巴文化(上)

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得名于它西北部最大的一条河流——印度河。

它位于亚洲东南部,为一个大半岛,由于半岛很大,也称为"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就是南亚次大陆的地理统称,它包括现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8国领土。它北宽南窄,三面临海,东临孟加拉湾,南接印度洋,西濒阿拉伯海,只有北面背依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在西北部它有一处低的缺口,因此在水上交通工具未使用之前,印度要想获得与外界沟通和交流是相当困难的,也只有西北部的缺口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成为与外界发生联系的交通要道。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古代印度的艺术基本是缘于自身而得以发展的。如果说有外来的影响,那就只有来自于西北部了。西北部的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突厥人等都曾出入于此地,这些外来者一方面造成对印度本土文化的一定冲击,另一方面他们也带来了新的不同的文化并与印度本土文化相融汇,使得印度文化艺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复杂的渊源。

南亚次大陆早在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及其文化。中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很多地方,如古吉拉特、腊贾斯坦和纳巴达河一带等地都有发现。到了新石器时代,分布的范围就更大了,西起俾路支斯坦,东达阿萨姆,北起克什米尔,南达迈索尔等。各个地区文化发生的早晚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不一样,但总的年代跨度大约是公元前4000-1000年。其中,俾路支斯坦山谷的高地和阿富汗的东南部文化发展较快,所谓"前哈拉巴文化"就是首先在这里发现。

所谓"前哈拉巴文化",意即哈拉巴文化的前驱,其遗址有的处于哈拉巴文化的下层,有的与哈拉巴文化重迭。从伊朗东界到南亚次大陆西北部都有,范围颇广。据测定,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700-2400年间。

前哈拉巴文化时期,红铜器,如斧、锤、别针等在遗址均有发现,只是数量较少。陶器以轮制为主,器壁较薄,大多在黄、红色的陶衣上施以红、黑彩而形成双色或多色彩陶。彩陶上的装饰图案有较为复杂的几何纹,也有动、植物纹。到了后来,简单的带纹彩陶流行,被称为"科特迪吉文化".同时,也有素陶、灰陶。在陶塑一类作品中,有赤陶女像和公牛像。最后要特别提到的是,在前哈拉巴文化的遗址中出现了由村落向设防的城镇转化的过程。在蒙迪盖克的第四期,居住区有卫墙和用晒干的砖块砌成的方形棱堡,同时还发现了宫殿和庙宇的遗迹。在科特迪吉则有城堡和外城两部分,有设的城墙和排列整齐的街道与房屋;城墙与房屋的墙基都用石料,墙的上部用泥砖;城墙之间有棱堡。城墙高约4.5米,防洪水或人、畜的侵袭。城市的雏形已初具规模。最终这里的文化毁于大火和战争,留下很厚的黑土,在黑土之上建立起来的就是哈拉巴文化,古代印度真正的文明即从此开始。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化也称哈拉巴文化,因其主要城市遗址哈拉巴而得名。以前印度的文明史被认为起于公元前15世纪,即起于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以后的吠陀时代。但自从1922年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城市文明被发现,便改变了这一看法,从而把印度古代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

1.城市建筑

哈拉巴文化是地域上最广阔的古代文明之一,其范围西起苏特卡根.杜尔(距伊朗东境约40公里),东抵阿拉姆吉尔普尔(德里附近),北至曼达,南达马尔范、佐克和戴马巴德等地。它基本上是一种城市文化,迄今已发掘的哈拉巴文化遗址共约250多处。在各城市遗址中,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此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城市,如强胡.达罗、卡里班甘、罗塔尔等等。

哈拉巴城址发现于1921年,城址位于旁遮普地区拉维河(印度河支流)的左岸,它是印度河流域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哈拉巴的遗址曾遭到毁坏,但从其残存的遗迹中犹可见其大体的轮廓。该城由卫城区和下城区组成,西面的卫城近似平行四边形,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200米。卫城四周以砖墙环绕,砖墙基底厚达12米,形成城堡。卫城北有座大粮仓,附近有打谷场,还有作坊及两排劳动者居室,大概可容纳数百名雇工和奴隶。

摩亨佐.达罗的遗址于1922年发现,城址位于距哈拉巴648公里外的印度河流域信德的拉尔卡纳县,靠近印度河的左岸。它是印度河文明的典型城址之一。城市由7.6米宽的道路分隔为南北两个部分,并划分出12个区,各区内又由小路划分为若干小方格,而后排列房屋。据认为,该城至少重建过9次,有时是因洪水灾难性的泛滥所致,然而,建设者每次都遵循首批城市奠基人的设计把街道建得如格子网一样,以后一直延续下来。城市的西侧为正城,是政治、宗教中心,内设高10米左右的台基,其四周有防御的塔楼。

城内主要建筑物有位于中央的宽大的公共浴室,浴室中心是长方形浴池,长12米,宽7米,深2.5米。两边有砖梯下到池内,池底与池壁用砖砌成,中间夹有沥青,以防漏水。水由邻室的一口水井提供,浴池的一个角落备有出水口。这个大浴池的确切用途尚不能肯定,一般认为是信徒们进行沐浴礼仪的地方,即为一种举行宗教礼仪的场所。大浴室东北有一组建筑群,其中有一座大厅,可能是最高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摩亨佐.达罗的粮仓位于卫城的西边,在27根长方体的砖柱上建立了一个大的木头粮仓,面积为50×\u65298X5平方米,内部有成行的砖台,行间有过道隔开,可以通风,以保持仓内适度的干燥。在那个时代,没有什么能比粮食更有效地控制社会和经济了。此外,在卫城的南边还有一组建筑物,其中心是一座约25米见方的大厅,大约是个会议厅的遗址。

摩亨佐.达罗的下城是居民区和工商区。街道纵横交错,排列整齐。主要大街宽10米,长的街道有0.8公里。街道底下有排水道与住宅的排水沟相通,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房屋大多用红色烧砖建筑,但其大小、高低及设备方面差别很大。富人的房间宽敞、间数多,有浴室,砖井和下水道,有的还是二三层的楼房,配有木制阳台可以俯看庭院。穷人的房屋则为简陋、低矮的茅舍。此外,还有一些房间是店铺或制陶、染布、铜匠、珠匠等的作坊。

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两座城市的建筑术可以说达到了很高水平。它们各自的总面积都约有85万平方米,居住的居民大约都在35000人左右,它们相距约648公里,可能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国家的都城,或为许多城邦联盟的中心所在地。城市不仅建筑整体规划出色,且设备也相当完善。摩亨佐.达罗的全城排水设备系统,在已知的当时古代东方城市的排水系统中是最完善的。有主渠、沉淀池、排除雨水的阴沟。整体设计细密,工程质量上乘,充分表现出印度河文明城市设计的高度水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