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述13世纪中叶前的什叶派历史(四·Part B)

 ZDW的图书馆 2023-04-28 发布于湖北

(二)聚沙成塔:

世俗政权的建立与文治武功

(907——1062)

1、正统什叶派

(1)白益王朝(934—1032)

图片

A 起于群山,兴于南原

白益王朝(The Buyid/buwayh[1] Dynasty 又译布维希王朝)是由以阿里·本·白益(علي بن بويه)为首的三兄弟自934年起于波斯的法尔斯地区建立,后由三弟艾哈迈德·本·白益对外扩张形成的王朝。白益三兄弟出身“德莱木人”,原生活于里海南部山区(Tabaristan 塔巴里斯坦)以捕鱼为生。阿里·本·白益早年加入了当时雄踞波斯东部的萨曼王朝的宫廷,据其后来自述,他先是担任纳斯尔二世的贴身侍卫一职,而后在纳斯尔二世手下的戈尔甘总督马坎(Makan)麾下任职,随后其二弟哈桑与三弟艾哈迈德亦进入马坎麾下效力。然而,马坎于930年起兵反抗萨曼王朝,随后被另一位王公马尔达维奇打败。阿里随即投靠马尔达维奇,并随之征战厄尔布尔士山脉以南的地区,后在马尔达维奇的命令下出镇喀喇吉,不久和马尔达维奇决裂,成为一支事实独立的势力,后攻下名城伊斯法罕,又因合法性缺乏而放弃所有领土,随后南迁至阿拉詹(Arrajan),随即与伊斯法罕、法尔斯总督亚古特(Yaqut)发生冲突并取得胜利。

阿里于934年入驻法尔斯地区的中心设拉子,得到哈里发对其埃米尔(地区总督)职位的承认,建立政权。后马尔达维奇遇刺给予了白益家族发展的空间[2],他们继续拓土,攻占伊斯法罕,降服胡齐斯坦等地区。白益兄弟中,以于945年攻占了阿拔斯首都巴格达,驱逐了控制哈里发宫廷长达几十年的突厥禁卫军的老三艾哈迈德·本·白益(915-967年)最为出众。艾哈迈德勤王有功,故被哈里发穆斯台克菲(944-946年在位)封为“穆仪兹·道莱”(المعز الدولة Mu'izz al-Dawla 匡扶社稷之人)统领伊拉克、克尔曼、阿曼地区,老大阿里被封为“伊马德·道莱”(عماد الدولة国之栋梁),辖法尔斯;老二哈桑封为“鲁肯·道莱”(ركن الدولة Rukn al-Dawla   国之柱石),治伊斯法罕、雷伊(今德黑兰附近)地区。三兄弟分镇三处,互不统属,这是白益王朝建立后的常态。老二之子阿杜德·道莱(Adud dwala عضد الدولة  国之栋梁)即位后又承继了老大阿里的法尔斯总督之职,随后通过各种手段暂时大体平定了王朝内部分裂局势,并获得了波斯古代头衔“沙汗沙”(Shahanshah 万王之王),继续对外扩张,其在位时期(967-983年)也成为了王朝的顶峰。

图片

设拉子的古兰之门,始建于阿杜德·道莱时期

B 白益治下的什叶派

信奉正统什叶派的白益家族于945年攻入巴格达,这是什叶派在与阿拔斯王朝数百年的斗争中第一次在其中心地带建国传教,逊尼派的哈里发成为了白益家族的傀儡,给予白益统治者封号的穆斯台克菲在次年就被穆仪兹·道莱挖眼杀害。然而,与先前建立政权的家族一样,白益家族对阿拔斯的战争并不是以什叶派的宗教正统之名发起的。穆仪兹·道莱更愿意做一个把持朝政的世俗者而非统摄世俗与宗教的哈里发式的领导人,他让巴格达的清真寺每周五的祈祷中将自己与逊尼派(阿拔斯)哈里发名字并列,而没有更换遵奉哈里发之名为远在埃及的什叶派哈里发,且时常与叙利亚的什叶派哈姆丹王朝发生战争,这反而是对什叶派实力的一种削弱。

但是,信奉正统什叶派的白益家族依然在境内大力支持什叶派的活动,使这段时期什叶派在东部伊斯兰世界得到了公开、长足的发展。其中最重大的成就就是在官方支持下,什叶派的基要书籍四大圣书基本成型。除了《宗教学大全》写就于小隐遁期,剩下的三本均成于此时,它们分别是:

《人人皆为自己的教法学家》(For him who is not in the presence of a Jurisprudent),由穆罕默德·本·阿里·本·侯赛因·本·穆萨·本·巴布瓦(又称 伊本·巴布亚\小巴布亚)写成,这部书旨在帮助普通什叶派穆斯林实践什叶派的教法要求,近似于一种对数百年来什叶派对教法研究的总结[3]。

《章法律令之修正》(Rectification of the statues in explaining the disguised),由著名圣训学家阿布·贾法尔·穆罕穆德·本·图西(常称谢赫·图西)写就,通过列举一些现存的圣训、教法等冲突,进行比对评估,追本溯源,以正视听,里面提及了13000余条圣训。

《圣训辨异》(Al-Istibsar \ Upon the Disputed Traditions or The Perspicacious),同样由谢赫·图西写就,与上本书相似,他列举现在存有争端的圣训进行再整理、筛选,同时阐明基本教义、教法,共收录5511条圣训。[4]

四圣书的成型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白益王朝对什叶派的支持。当时的巴格达形成了诸多什叶派教义社团讨论教义、教法、圣训,形成了以理性主义著称的巴格达学派,冲击了以波斯城市库法为中心的“唯圣训论”的传统的圣训学派(阿赫巴尔派),这是在阿拔斯统治时期不可想象的事情。巴格达学派出现了三位著名的神学家,谢赫·穆菲德(吸收理性的穆尔太齐赖派观点,创建了“乌苏尔”教法学派,使理性成为之后几个世纪什叶派的神学基础之一)、谢赫·图西(四圣书中后两部的编写者,对正本清源、完善教派教义有着重要作用)、伊本·巴布亚(认同了《古兰经》内容的完整不谬性,改变了先前正统什叶派对《古兰经》被后人篡改的传统看法,影响深远),正统派在大隐遁后的迷茫局面自此再度“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也有人认为正统的十二伊玛目派的形成始于此朝。

(2)哈姆丹王朝(Hamdaniyun الحمدانيون )

哈姆丹王朝由当初小隐遁期开始使分裂被驱逐的阿拉维派西逃至北叙利亚山区的势力演化而来,895年由哈姆丹·本·哈姆敦正式建立,最著名的统治者是阿里·本·哈姆丹,被敬称为“赛弗·道莱”(سيف الدولة 国之利剑),统治着以阿勒颇为中心的北叙利亚地区。

哈姆丹王朝信奉正统什叶十二伊玛目派的阿拉维支派,重视文教,其都城阿勒颇一时成为沙姆地区亚洲部分的文化中心,阿拉伯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穆太奈比、哲学家法拉比就曾效力于其宫中。与白益王朝相似,哈姆丹王朝的贡献在于在长期为逊尼派主体的地区撬开一个缺口,给予什叶派一片学术讨论的净土,使之不必忧虑逊尼派强权的压迫而进行自由的教义争论。同时得益于哈姆丹王朝,小支派阿拉维派在叙利亚部分地区落地生根直至今日(统治今日叙利亚的阿萨德家族是阿拉维派)。

图片

穆太奈比,阿拉伯诗歌界的李白

2、法蒂玛

伊斯玛仪派

(1)法蒂玛王朝

图片

A 迁埃及图东进,播教义于四方

909年,法蒂玛王朝建立,伊斯玛仪派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巅峰时代,先前的隐遁期宣告结束,然而建国不久,王朝便迎来了一次“兔死狗烹”的经典场面:由于之前数十年北非的传教活动是由阿布·阿卜杜拉主导,故其在民众中声名日盛,颇有功高震主之势,而首任哈里发阿卜杜拉·马赫迪先前并不在此地活动,没有足够的统治基础。公元911年,马赫迪以“谋反”之罪名将阿布·阿卜杜拉处以极刑,随后平息了追随阿布的库塔玛部落的大起义。与当初阿拔斯王朝杀害大功臣、宣教士阿布·穆斯林一样,马赫迪此举使法蒂玛王朝逐渐由宗教性政治社群逐渐转型为具有集权色彩的封建专制王朝。阿卜杜拉·马赫迪在建国后继续赋予自己神性,其后代皆为真主引领的马赫迪和听从真主命令的嘎义姆。阿卜杜拉(934年去世)及其之后的几代马赫迪都怀着一统天下的雄心,而非安居偏远北非的中部一隅。921年,马赫迪建都领土东部的马赫迪亚(Mahdiyya 马赫迪之属),并征服西西里岛[5],利用先前艾格莱卜王朝的舰队向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发起劫掠,969年,在第四代哈里发穆仪兹命令下,由大将昭海尔率领的大军攻灭了阿拔斯名下的埃及地方政权伊赫什德王朝,建立新都开罗(Al-qahira 胜利之城),而后平息四方叛乱,北非[6]始安。

四代哈里发穆仪兹(953-975在位)是法蒂玛朝的明君,平叛迁都后,作为学者的他很快开始了王朝的行政与宗教制度的改革,以适应对广大领土的统治和继续先前的传教事业,他任命卡迪·努曼为首席大法官,建立了伊斯玛仪派的教法体系,其著作是《伊斯兰之支柱》[7],后被钦定为王朝法典,使王朝具有了独立的法学司法体系,再配合有秘密传教活动与建立公开的什叶派机构、学校,使伊斯玛仪派的影响力前所未有。从中可一窥法蒂玛家族的雄心壮志。

图片

穆仪兹时期的金第纳尔

从北非的沙漠到绿洲,再东进至迦南地,法蒂玛王朝的早期充满着热忱与活力,特别是东迁开罗后的王朝,体制愈发成熟、国力蒸蒸日上,成为什叶派抗衡逊尼派阿拔斯、塞尔柱王朝的中坚力量。

B 法蒂玛治下的伊斯玛仪派

作为法蒂玛的官方宗教,受益于早期伊斯玛仪派长期地下斗争的经验,法蒂玛王朝在传教体系的建设转型方面做得非常成功,扩大了什叶派的地域,然而在使其以埃及为代表的治下的地区,法蒂玛王朝的什叶化又是失败的,这是后话。当然,在法蒂玛王朝统治时期,特别是前期(1062年前),伊斯玛仪派成为了什叶派抗衡逊尼派的主要力量,并且其教义、理论得到了各方面的丰富与改良转型,毫无疑问,法蒂玛王朝时期是伊斯玛仪派最为重要的时代。

一方面,伊斯玛仪派的教法体系第一次得到了完整的梳理和系统的构建。由于早期伊斯玛仪派主要任务在于躲避迫害和地下斗争,与此相关的“塔基亚”原则和不断的世俗冲突使得独立的派系教法不可能得到创建和实施。王朝建立后,阿卜杜拉·马赫迪很快就任命大法官阿菲拉·本·哈荣·马鲁斯进行教法立论,期间出版了大量的论文。到了第四任哈里发穆仪兹,其任命的大法官卡迪·努曼出版了作为官方法典和后世伊斯玛仪派教法之源的《伊斯兰的支柱》、综述伊斯玛仪派斗争历史的《使命之始与邦国之立》(The beginning of the miss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state)、综述了隐遁期逊尼派的一些著名教法学家观点之争的《教法之异》(differences among the Schools of Law)[8]等等。

另一方面,伊斯玛仪派的传播在此时达到了空前绝后的规模。“诸岛理论”是法蒂玛时代的一大创举。穆仪兹基于“诸岛体系”,将世界上各个地区划分为不同“岛屿”,向每个“岛屿”派出传教士进行传教活动。自973年起,开罗便成为了伊斯玛仪派的宣教中心,法蒂玛家族沿袭先前的秘密传教方式,并改良了统筹管理的方法,使之成为王朝传教的基本理论与范式。

各级传教者都被称为达伊(召唤者),他们攀高山、渡重洋,践行者早期伊斯玛仪派的热忱原则,严密地进行着教义传播。同时还配合有学术性、教育性的措施,比如建立“智慧讲堂”这类与传教活动密切关联的教育机构以及“学术之家”这类专注于教义扩展研究的学术建构。他们的行动使得伊斯玛仪派立足于四方,北到亚美尼亚等地,东到印度南部,南到今坦桑尼亚的桑吉巴尔,有的作为教团活动,有的甚至建立了政权,比如也门的苏莱赫王朝、印度的伊斯玛仪公国[9]。

图片

著名的艾资哈尔清真寺建于此朝

3、宰德派诸政权

作为温和什叶派,宰德派受到的迫害不如之前两大教派惨烈,阿拔斯中期甚至出现了宰德派与阿拔斯当局互相靠拢的趋势,其发展进程亦与其他两派稍有不同。然而自864年穆塔瓦基勒继任后,起用保守的逊尼派罕百里教法,对异教徒的迫害大大加强,宰德派也成为了被打击的对象。他们不得不另谋生路,走上了建立世俗政权的道路,也因此得以保全。

(1) 里海南部的宰德政权

·  朱斯坦尼德家族                                朱斯坦尼德家族(Justanids جستانيان波斯语),是生活在德莱木山区(今伊朗西北德吉兰省一带)的地方大族,8世纪末,他们就实际控制了此处以及南部山脉的部分要塞,其中有后来著名的尼扎里伊斯玛仪派的堡垒阿拉穆特堡。王朝早期信奉的是波斯本土宗教琐罗亚斯德教,然而在第一代国王朱斯坦一世(在位期 791-805年)去世后,其子马尔祖班与805年改宰德派,关于改信的原因,应是马尔祖班与生活在塔巴里斯坦一带避难传教的宰德家族取得联系并受其影响。

朱斯坦尼德家族对宰德派教义发展并无建树,其地位在于作为第一个信奉宰德派的外族政权,并且在早期支持宰德家族起义建立政权的斗争中发挥巨大作用。朱斯坦尼德家族衰落后臣服于外部的强大势力,到塞尔柱时代消失于历史长河。

·宰德·阿里诸政权

图片

图源维基

宰德派在宰德起义失败阵亡后陷入混乱,其中有一派逃入了波斯北部的沿海山区(塔巴里斯坦),宰德家族的后代哈桑·伊本·宰德与以朱斯坦尼德家族为代表的德莱木人结盟,于864年发动起义,建立了宰德派阿里政权(Alavids 意为阿里家族众人,为避免和阿拉维派混淆不用“阿拉维”译),政权早期局势非常动荡,多次遭到阿拔斯人的进攻。直到867年,哈桑东逃至今伊朗东北的戈尔甘地区才站稳脚跟,并逐渐征服了临近的城镇[10]。

884年,哈桑在阿穆尔去世,其弟穆罕默德·本·宰德即位,然而政权再一次陷入纷乱,西部的塔巴里斯坦山区内乱不止,穆罕默德东征萨曼王朝失败被杀(900年),随后宰德家族西逃至德莱木山区避难.914年,从麦地那东逃至此的宰德家族支系的哈桑·本·阿里·乌特鲁什带领族人恢复了对塔巴里斯坦的统治[11]。

928年,其支系被萨曼王朝再次打败,部分族人重新逃入德莱木山区,期间作为独立的宰德派陆续地与其他教派发生冲突,也曾趁波斯分裂之际建立过一些小政权,如伊尔汗国统治期间,阿里·吉亚在吉兰(德莱木山地)建立的喀尔吉亚王朝(Kar-Kiya Dynasty),但始终臣服于外部强权,直到1592年被什叶派的萨法维王朝消灭。

(2)阿拉伯半岛诸宰德政权

· 乌海迪尔家族

 乌海迪尔原是生活在阿拉伯半岛内志地区(今利雅得及其周边绿洲)的散居部落,创始人穆罕默德·本·优素福,其兄弟伊斯玛仪曾于865年在麦加发动叛乱,然而被阿拔斯当局击败,后部众聚集于867年在阿拉伯大沙漠腹地的叶麻麦(al-Yamamah,今利雅得一带)建立政权。

据著名波斯吟游诗人、伊斯玛仪派学者纳绥尔·库思劳(Nasir Khusraw)记载,该政权信奉宰德派。但是具体信奉的过程未见诸史料,很可能是当初宰德派受穆塔瓦基尔迫害后,两河地区迁徙而来的教士信徒逃亡至此对该地部落进行教义传播。

 这一小政权的发展并不稳定,早期受当地大族哈尼法支持[12],不久陷入严重的经济萧条,导致大量牧民北逃至阿拔斯王朝治下。中期与海湾地区的卡尔玛特政权联盟,但不久双方爆发冲突。晚期基本退化为控制几个部落的微型政权,约在11世纪中叶被内志望族基拉卜家族取代。

B拉西德[13]王朝

拉西德王朝起源于9世纪中叶著名的宰德派神学家卡西姆·拉西(al-Qasim al-Rassi)的孙子哈迪·伊拉·哈格·叶海亚(al-Hadi ila’l-Haqq Yahya)。拉西家族在麦地那的传教活动颇有声誉,到了哈迪这一代,哈迪被也门当地的部族邀请前往调解争端,管理也门北部的高地部落,哈迪在此布教施政,不久于897年建立了拉西王朝。

图片

哈迪统治期发行的金第纳尔

关于该王朝英文名Rassid的阿语来源尚不明晰,有说法认为拉西之后,该区域的宰德派伊玛目都被称为Rassid,笔者则设想是欧洲转述时将拉西及其家族后代统称为Rassid,id为属性意义的后缀或特殊的复数形式。

与内志的乌海迪尔家族相似,拉西德王朝在也门高地的统治一直不稳固,哈迪本人也未能建立起完善的行政机构。哈迪死后,王朝很快就四分五裂,几近崩溃,许多强大政权取代了拉西王朝在也门的主要的世俗统治,如信奉逊尼派的尤菲里德王朝(Yu’firids يعفر),信奉什叶伊斯玛仪派的苏莱赫王朝(Sulayhid صليح)、祖莱伊德王朝(Zuray’ids زريع )等。

但是拉西家族的成就有二。一方面,它将宰德派深入也门山地,使此处成为宰德派在阿拉伯半岛最顽固的根据地,另一方面,拉西家族虽然没能统一也门,建立有效管理,但它作为也门高地的名门望族,成为了宗教方面的信仰权威,并断断续续地统领着高地的部分部落。在奥斯曼时期,拉西家族带领着也门部族持续进行反抗斗争,推动了也门的独立。1918年,建立了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直到1962年,拉西家族的统治才被革命终止。

(3)马格里布地区:存在争议的伊德里斯王朝

图片

图源维基

伊德里斯王朝(阿拉伯语:الأدارسة‎ al-Adārisah)是788年至974年统治摩洛哥北部的穆斯林王朝,定都非斯,由圣裔之后伊德里斯·本·阿卜杜拉建立,他于786年于麦加附近发动起义失败后西逃至马格里布(今摩洛哥一带),于788年在当地柏柏尔人部族奥拉巴部落(Awraba)的支持下成为伊玛目,建立伊德里斯王朝,其人为伊德里斯一世。791年,伊德里斯一世遇刺身亡,在791-801年期间,朝政大局由其亲信拉希德辅佐伊德里斯二世把持,802年,伊德里斯二世正式即位,其治下王朝达到繁荣期。后王朝逐渐被王族瓜分,各个成员裂土而王,王朝亦步入衰退期,只有阿里·本·默罕默德和其子叶海亚治理时期尚为稳定。最后,伊德里斯王朝在西班牙的后倭马亚王朝、东边的法蒂玛王朝以及内部柏柏尔人反叛的三重夹击下走向灭亡,然其族裔得到保全。

关于伊德里斯王朝的信仰派别一直存在争议,多数人认为,尽管伊德里斯一世是圣裔之后且参与了什叶派反叛,但是在其治国期间的使用的宗教学说却与什叶派关联性不强,如教法方面实施逊尼派的马立克派。12世纪,马格里布地区的历史学者伊本·阿比·扎尔(Ibn Abi Zar)在其著作《基尔塔斯花园》(RawḍAL-Qirṭās)中在谈及这个话题时,认为伊德里斯一世本人就多次参与对山区什叶派部族的征服,其信仰更倾向于逊尼派。但是我们必须知道,12世纪已经是什叶派衰落的世纪,马格里布地区的去什叶化进程亦是大势所趋,扎尔的论点是否出于适应马格里布独立和去什叶化的时代需要而将伊德里斯一世这一推动摩洛哥地区独立意识觉醒的人物塑造为反什叶的象征。因此,伊德里斯王朝的官方信仰这一话题至今存在争议,笔者存而不论。

4、卡尔玛特派

卡尔玛特派源于899年伊斯玛仪派领袖阿卜杜拉·马赫迪在萨拉米亚改革时因为意见不合产生的分支。以哈米丹·卡尔玛特以及其弟阿布丹为首的卡尔玛特派在伊拉克宣布脱离萨拉米亚总部,自立门户,教义上奉行封闭的七伊玛目原则,认定伊斯玛仪是先知之使者,最终的伊玛目,他们等待着马赫迪的再临。

卡尔玛特运动在脱离法蒂玛伊斯玛仪派之前业已存在,由于哈米丹兄弟优秀的领导能力,他们在伊拉克南部的传教活动如火如荼进行。他们于890年于库法建立“迁士之家”公馆[14],这里成为了卡尔玛特运动的中心,许多其他地区的伊斯玛仪组织也纷纷效仿建立“迁士之家”。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哈米丹兄弟还制定了详尽的税收制度。[15] 卡尔玛特运动的范围随着活动的开展而不断扩大,从伊拉克南部的库法,扩张到了半岛东部的胡富夫、巴林等海湾地区,甚至远播波斯乃至中亚的河中地区[16]。

卡尔玛特派脱离法蒂玛伊斯玛仪派后,哈米丹的消失、阿巴丹的被刺以及阿拔斯王朝政策的收紧对运动的开展造成了沉重打击。915年,也门的卡尔玛特派解体,阿拉伯半岛的卡尔玛特派只剩下巴林一支,卡尔玛特运动在巴林和波斯、中亚找到了突破口。

(1)巴林的卡尔玛特政权

899年,阿布·赛义德占领巴林全境,建立了卡尔玛特派政权。该政权奉行激进教义,认为朝觐麦加是一种迷信,阿布·赛义德于914年去世后,其子阿布·塔依尔·苏莱曼常常劫掠商道和朝觐者。

巴林统治者通过观星算出928年是马赫迪再现的时间,此后巴林政权逐渐走向激进和空想主义。930年,阿布·塔依尔甚至出兵攻占麦加,劫走克尔白,952年才被阿拔斯人用巨额金钱赎回。他于931年认定一名波斯人为马赫迪,将大权交予其人,这也是政权走向衰弱的预兆,这名波斯人上任不久将卡尔玛特派的高层人士屠戮殆尽,直到阿布·塔依尔将他处死,这导致他的威信大大降低,[17]随后政权回归理性模式,然而国力大减,意味着巴林政权不可能再与阿巴斯、法蒂玛王朝平起平坐。

由于早期积攒了较为殷实的经济基础,巴林政权虽然再无大动作,但仍然是一个地方强国,在十世纪成为波斯湾的霸主,阿拔斯王朝迫于内忧外患,甚至对这一近在咫尺的政权都无可奈何。巴林政权在977年成为六人共治体制,各担其责,直到1055年巴林政权灭[18]亡。

巴林政权实施人人平等的公有制,然而这是建立在几万非洲奴隶的基础上的有局限性的公有制。他们的宗教仪式格外简洁,排斥教法、蔑视朝觐、不谒圣墓。这种平等思想和简化仪式的行为被伊本·西那等哲学、神学家所同情,甚至暗中给予支持。

(2)其他地区的卡尔玛特派

也门:911年,伊本·法蒂尔宣布脱离法蒂玛派,向当地臣服法蒂玛派的势力发动战争未能获胜,915年去世,随后也门地区的卡尔玛特运动销声匿迹。

波斯:雷伊(今德黑兰郊区)的支部同样反对法蒂玛派的改革,但是其势力影响甚微,于934年随着主要传教者的去世而终止。根据954-955年铸造的姆斯菲尔王朝的金币可以看出德莱木、阿塞拜疆地区的要员改信了卡尔玛特派[19]。

中亚:在呼罗珊、河中地区,卡尔玛特运动依然盛行,这与外族长久的对阿拔斯的怨恨、苏菲神秘主义的东渐,以及中亚游牧民族先前存在的图腾崇拜(期盼降神)、祖先崇拜(与什叶派的家族追溯观点相似)的思想不无关系。

(三)综述:

政权广建、

思想活跃、章法成熟

纵观9世纪中叶直到10世纪后半夜,什叶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在各大教派领导人的慧眼下抓住时机,促成了这个世纪什叶派的光荣。

综述其原因,先是以马蒙为代表的阿拔斯统治者宗教政策的放松,给予什叶派更多传播教义和完善教义的空间。而后穆塔瓦基勒的专制政策激化了宗教矛盾、内外族矛盾,使得什叶派有了反抗的理由和更广泛的可利用力量,催生了建立政权的意愿。接着突厥禁卫军把控朝政,使得阿拔斯地方势力纷纷抬头,裂土而王,使得什叶派的敌人虽然数量增多,但是实力大减。而后白益家族把控阿拔斯朝政,官方支持什叶派发展,推动了什叶派政权建立高潮的到来。与此同时,伊斯玛仪派的活跃传教和优越的传教制度,加速了什叶派主权政权的建立进程。在各大主要政权建立后,什叶派政权对什叶派教义教法的传播、完善,又反过来促进了什叶派的繁荣。

什叶派在这个世纪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强大政权,每个教派也最终成型,之后基本再无这般明显的教派分裂。十二伊玛目的终结,隐遁期的来临,神学家著述“四圣书”,让正统十二伊玛目派成型稳定。隐秘与公开兼用,理智与狂热并存的传教活动,加上历代伊玛目的励精图治,让伊斯玛仪派有了强大的法蒂玛王朝和完善的教义教法,并借助“诸岛”继续传播教义,还有雄踞波斯湾的卡尔玛特派,使阿拔斯王朝为之胆寒侧目。温和教义与不屈精神,让宰德派打破合流逊尼派的幻想,举起大旗,在帝国的边缘地区得到长久的立足之地。

长久地进行宗教活动的什叶派学者们,这时也终于有机会坐下来著书立说,在各个什叶派政权的支持下,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什叶派学者:著名的阿拉伯豪放诗人穆太奈比、闻名欧洲的神秘主义哲学家法拉比、文学史家阿布·法拉吉·伊斯巴哈尼、文学家沙里夫·拉迪、历史地理学家艾哈迈德·雅库比(《列国志》)、历史学家伊本·纳迪姆(《书籍索引》)等等。

不可胜数的学者、国强势盛的政权、富含智慧的书籍、积极活跃的传教活动、遍布“诸岛”的教派组织,让什叶派在这个世纪影响巨大,被后来的史学家盛赞为“什叶派世纪”。“阿里之光”终于再现于伊斯兰大地,所谓的马赫迪再世似乎也近在咫尺。

然而,这是什叶信徒们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在此之后数百年,什叶派的势力又逐渐式微,阿里家族的荣光甫出现在地平线上,又不可避免地渐沉下去。

图片

(未完待续)

另:

对前文的修正

针对《简述13世纪中叶前的什叶派历史(一)、(二)》,文末宰德派部分,其政权史应有864年哈桑·本·宰德于里海南部(塔巴里斯坦,今称马赞德兰)建立宰德派阿里政权;897年,哈迪·伊拉·哈格·叶海亚(al-Hadi ila’l-Haqq Yahya)在也门高地建立的拉西德王朝(Rassid Dynasty),以及存在争议的自788年建立的伊德里斯王朝。

原文误将拉西德王朝写入里海南部地区历史,在此表示歉意,感谢知乎@数学九十分的斧正。 

[1] Buyid是波斯语的发音,而后该名传入阿拉伯地区,由于阿拉伯语的同一字母会出现不同的发音,导致阿拉伯人讹传为buwayh,故有两种翻译。鉴于白益家族在波斯地区生活,此处选择波斯语发音。

[2] [伊朗]阿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 《伊朗通史》, 叶奕良 译,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

[3] Meri, Josef W. (2006). Medieval Islamic Civilization: An Encyclopedia, Volume 1. Routledge; 1 edition (October 31, 2005). ISBN 978-0415966900.

[4] Masudi, Mohammad Mahdi (2009). 'Tahdhib and Istibsar'. Theology and Law. 30: 101.

[5] 法蒂玛王朝治下的历代西西里总督翻译大量阿文文献北传西欧,对传播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6] 除去西端的马格里布地区

[7]  [英] 法尔哈德·达夫塔利,《伊斯兰伊斯玛仪教派简史》, 阿米尔·赛都拉,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

[8] Virani, Shafique. 'Hierohistory in Qāḍī l-Nuʿmān's Foundation of Symbolic Interpretation (Asās al-Taʾwīl): The Birth of Jesus'. Studies in Islamic Historiography. doi:10.1163/97890015294_07.

[9]  [英] 法尔哈德·达夫塔利,《伊斯兰伊斯玛仪教派简史》, 阿米尔·赛都拉,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

[10] Madelung, W. (1975). 'The Minor Dynasties of Northern Iran'. In Frye, Richard 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4: From the Arab Invasion to the Saljuq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98–249. ISBN 0-521-20093-8.

[11] [伊朗]塔巴塔巴伊, 《伊斯兰教什叶派》,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7, 姚继德 译

[12] Madelung, 'Al-Ukhaydir,' p. 792; Mas'udi, pp. 402-3

[13] 英文原名为Rassid Dynasty ,为了与Rashid的汉译“拉希德”区分开来,笔者选择译为“拉西德”

[14] 金宜久,《伊斯兰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15]  [英] 法尔哈德·达夫塔利,《伊斯兰伊斯玛仪教派简史》, 阿米尔·赛都拉,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

[16] 阿姆河和锡尔河中间的地带。

[17]  [英] 法尔哈德·达夫塔利,《伊斯兰伊斯玛仪教派简史》, 阿米尔·赛都拉,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

[18] Daftary, Farhad (2007). The Ismā'īlīs: Their History and Doctrines (Secon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161. ISBN 978-0-511-35561-5.

[19]  [英] 法尔哈德·达夫塔利,《伊斯兰伊斯玛仪教派简史》, 阿米尔·赛都拉,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