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通常分为日常生活用语(指生活中的交流用语)与书面用语(指以文字形式表现的语言)两类。 从本质来说,“书面用语”与“日常生活用语”存在着“语意”的共通性,这种“共通”,主要是表现在二者都是对思想情感的一种展现上,只不过,“日常生活用语”主要是以口述的形式,而“书面用语”则多是以文字记录的方式。 [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会用到书面语言来做日常交流的口语表达,但是,这种口述的书面用语,其实与记录性的书面用语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经过日常生活用语的提炼后,所形成的一种可记录性与规范性的文字语言。] 今天的实用性诗学探索,我们则是要对“日常生活用语与书面用语”之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细分形式作研讨,它就是——“诗歌语言”。 (所谓“诗歌语言”就是指诗歌创作中用来表现意象寄托思想的文字。) 其实,“诗歌语言”与“日常生活用语及书面用语”大体上并没有什么分别(这里指它是日常生活用语与书面用语在形式上的一种升华),只是,相对而言,“诗歌语言”比较注重于情节的戏剧化效果以及韵律、画面、思想等艺术感观氛围而已。 在了解了什么是“诗歌语言”后,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怎样在诗歌创作中,更好的掌握(运用)诗歌语言: 所谓的“语句凝练通畅”是指诗歌语言的状态,要有言简意赅的意蕴效果以及舒适的阅读感受,不要出现语句(词汇)繁冗叠加以及长篇大论式的赘述。 事实上,现代诗歌语言的凝练通畅(拒绝繁冗无序,倡导语意本身的意蕴张力)与古典诗词(逐字炼句)也是大不相同的,它不仅需要语句具备可延展的意象效果,而且,在语音(音律、阅读)上,也特别讲究整体的贴合度与畅达感。 ◎鉴于诗学探索文章无指向性,以下例诗均为作者所作,仅供参考性展示。 例诗: 1.《月影》 我忽然看不见月光了 感觉就有点像昨夜 从我梦里消失的故乡一样 太突然 突然得让我有些猝不及防 一阵风吹过来 留下的 只有无尽的黑暗 和黑暗中 我的影子...... ◎凝练通畅式表达 2.《月影》 月光 忽然看不见了 就像昨夜 我梦里消失的故乡 那么突然 那么猝不及防 一阵风 吹来 留下的 只有被夜色吞噬的影子 和我…… 二、词语运用需要含蓄、遮蔽 所谓的“词语含蓄遮蔽”是指词语不能过分突出和鲜明(指一目了然的直白、尖锐、强调),要有一些意在言外,引而不发以及欲说还休的可想象空间。 例诗: ◎具象、突兀、无遮蔽式词语表达 1.《包围》 一个黑色的大布 突然包围了亮晶晶的星星 和白森森的月亮 天空 顿时变得无懈可击 瓢泼的大雨 瞬间 就包围了我 ◎含蓄、遮蔽式词语表达 2.《包围》 黑色 淹没了月光与星辰 天空 失去屏障 雨 瞬间 就包围了我 三、句式衔接需要跳跃感 所谓的“句式跳跃”是指句式需要有意的抽离一些多余片段,故意营造出句式间的断裂感,使意象可以产生出跌宕起伏,扑所迷离的婉转回旋效果。 例诗: 1.《行走的河流》 这是一条来自远古的河流 从东方到西方 从西方又回到东方 它不停地行走 走过天涯海角 走过山川低谷 就像儿时的我 梦里 不停地寻觅 长大后的 浪漫…… ◎跳跃句式表达 2.《行走的河流》 这是一条来自远古的河流 它不停地行走 就像儿时的我 不停地寻觅 长大后的 浪漫…… 从以上例诗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诗人在写作中,常常会把“诗歌语言”与“日常生活用语及书面用语”混为一谈,有的甚至根本就分不清其区别所在。 ——显然,这也是很多诗人“要么就干瘪、生硬、堆砌式书面用语表达,要么就发泄、散化、直白的日常生活用语表达”的两个极端写作原因之一。 [对于这样一个极大的认知误区,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再做一下注解,事实上,“日常生活用语与书面用语”只算是一种浅性的“感知”表达方式(其多注重于主观叙述层面的宣泄),而,“诗歌语言”则是一种“感悟”的表现手法(其多注重于主观表达与客观感知层次的融合)。] 因此,所谓的“诗歌语言”(好的诗歌语言形式),用最简单的话说,其实,就是文字中散发出一种易于变通的“灵性”意蕴。 当然,也只有具备了“灵性意蕴”诗歌,它才更可能从个体感知(小我)提升到多元的共性境界层次(大我)之上。 [所谓易于变通的灵性是指它可以因为不同的个体衍生出贴合不同个体的景观思想,换言之,也就是说诗歌语言是一种多维的且不定性的语言形式,它可以在相同的文本下,因为不同个体感知去衍生出不同的意蕴效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