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毒想要打孔,人体细胞则利用各种巧计阻碍孔的形成…

 安喜的空间 2023-04-28 发布于上海
很多人都还记得,新冠感染人类时,最关键的武器就是“刺突蛋白”了,也常被叫作“S蛋白”。刺突蛋白是一种糖蛋白,长在病毒的外壳,或者说包膜上,负责与宿主细胞结合,为感染奠定基础。
大多关于感染机制的科普到这一步就结束。
但真实的病毒入侵,到此远未结束。因为结合宿主后的病毒,还必须在自己的包膜和宿主的细胞膜之间,打开一个融合孔,然后把基因组放入孔中,送它到宿主细胞内繁殖。
我们过去都不曾关注,人体免疫与病毒的博弈,会围绕这个融合孔激烈展开。病毒想要开孔,人体细胞则利用各种巧计阻碍孔形成。
最近,海德堡大学的科学家介绍了“病毒怎样开孔”,以及“人体细胞怎样限制病毒开孔”的机制。这项新发现有望带来预防感染的新疗法。研究结果于2023年4月21日刊载在 EMBO J 杂志上。
图片
许多感染人类的病毒都有一层脂质包膜覆盖其表面,而脂质膜含有可与人体细胞对接的糖蛋白。
甲型流感病毒的这种糖蛋白叫刺突蛋白(新冠也是如此)。当它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刺突蛋白会主要与鼻子和肺部的上皮细胞结合。埃博拉病毒具备高度传染性,通过与受感染对象体液直接接触来传播,能够穿透多种细胞类型。
无论甲流还是埃博拉,入侵人类细胞后,它们都必须在自己的病毒膜和宿主的细胞膜之间打开一个融合孔,将其基因组释放至宿主细胞内继而繁殖。
为击退病毒,人体免疫系统会尝试在多个阶段阻止融合孔形成。
遭遇感染的细胞能感知外来基因组的存在,并以干扰素分子的形式向尚未感染的细胞发送信号。在干扰素信号触发下,未感染细胞产生一种名为IFITM3(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的小型细胞蛋白。
海德堡大学的病毒学家彼得·奇兰达(Petr Chlanda)表示:“这种特殊蛋白质可有效阻止甲流病毒、SARS-CoV-2和埃博拉病毒等病毒的侵入,但其运作机制尚不清楚。”
科学家已经证明,IFITM3能针对甲流病毒的包膜,局部地、选择性地整理膜的脂质,从而防止融合孔形成。
IFITM3等于是设置了个脂质陷阱,专门捕获来访的病毒,令后者陷于困境。我们的研究表明陷阱内的甲流病毒最终被摧毁了。
奇兰达团队利用了冷冻电子显微镜,仔细观摩了甲流病毒的结构,并与两组同事——生物量子中心的乌尔里希·施瓦兹(Ulrich Schwarz)和生物化学中心的沃尔特·尼克尔(Walter Nickel)——合作,借助计算机模拟预测了利用陷阱捕捉甲流的过程。
他们得出结论:在抗病毒治疗中,科学家有能力开发出特定的肽,使病毒无法进行膜融合;这类肽可将自身插入病毒膜中,令后者失效。如果把它用在鼻腔喷雾剂里,不就得到抗甲流药了嘛。
埃博拉病毒呈长丝状形态,这是由其包膜内的VP40基质蛋白层决定的。包括奇兰达在内的众多学者都一直困惑:这种长丝形病毒何以能穿透细胞、与细胞膜融合并释放其基因组?
针对受感染细胞的结构分析显示,埃博拉病毒的蛋白层会在低pH值(即酸性)环境下分解。而进一步的计算机模拟表明,蛋白层分解对于融合孔形成非常重要。
在此过程中,VP40基质与膜的静电相互作用减弱,从而降低成孔能垒。我们如果阻止了VP40基质层的分解,就可将埃博拉病毒束缚在无法形成融合孔的陷阱中。
这一机制的揭示,有助于未来研发出阻断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药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