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汉医学》六经提纲证注:厥阴病

 经方人生 2023-04-28 发布于四川
余年少喜功,好名医大家理法,后览秦汉后世医史,爱仲景古方,尤嗜胡、倪、许三家。余无自知之明,亦无知人之智,自觉根基尚浅,临证遣方偶有不效。知日人古方派,尚求实恶虚,遂学汤本氏皇汉医学,以勘临床谬误。
汤本氏等日人古方派,深恶金元后世医家,非岐黄正统,却无祖法亡变之陋习,无经方之神,留经方之形,实乃重要文献。
愚不才,以注书为学,贻笑大方,仅供参考。
                                                                                  郎中菊石

汤本氏六经提纲证注

六、厥阴病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吉益南涯曰:厥者,谓其病之暴迫也。血气暴迫,上攻内位者,谓之厥阴。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能食,此其候也。阳明与厥阴,均是暴急者也,厥起上行,直在内位,外不循气,四肢厥逆,此为阴气暴剧之状,因名曰厥阴。阳明者,阳气明实,故曰阳明,而不曰明阳也。厥阴者,厥而有阴状,故曰厥阴,不曰阴厥也。
吉益羸齐曰:里极,而无实状也。先于表里之位,血气不行,而成厥状。内之血气,不循于外而上迫,极则血气不得止,却反下行,而现下利,致成阳状也。故设厥阴篇,示其极后不实而上迫,有见阳状者。

求真按:如上所述,因阴证之极,病毒迫于上半身而及头脑,致现消渴(渴虽饮水,然尿利不增进者),心中疼热等证,且虽感空腹,然不欲饮食,强食时,则吐蛔虫,若误下之,遂致下痢不止也。一言尽之,此因阴虚证而致上热下寒之剧者是也①。

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山田正珍云:“伤寒脉迟”句下,当有“发热”二字,可与下文“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语相应。盖黄芩汤本为治太阳少阳合病之方,岂可用于不发热者耶!“彻”与“撤”通,除去也。经典通作“彻”。(中略)除中者,谓中气翦除也。(中略)除中反能食者,胃气将绝,引食以自救也。

求真按:如上说,脉迟发热者,为阴证之发热,所谓真寒假热证是也。误与黄芩汤除去其热,致腹中冷却,不能饮食,至当也。今反能饮食者,称为除中,恰如灯火将灭,一时反加明者,必死也。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伤寒论》)

山田正珍曰: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者,谓血气痞塞,不能升降,所谓天地不交,否者是也。尝考《和兰解体书》,人身血行有二:一起心脏,以顺行周身,是谓动脉;一起动脉尽处,受动脉之血逆行,还入于心,是谓血脉②求真按:静脉也)。更出更入,如环无端,若有痞塞,则出者不入,入者不出,厥逆于是发,脉道于是绝,乃至于死也。所谓阴阳二字,盖动脉、血脉是也。

笔者注:

①阴阳不相顺接的原因有多种,绝非只是血气痞满塞。气血水火都可影响“阴阳之气顺接”而发生厥,气证,如枳实薤白桂枝汤证;血证,如当归芍药散证;水证,如茯苓甘草汤证;火证,如白虎汤证。甚至以大汗大下后津液暂时性的极度亏虚也会出现厥逆,如麻黄升麻汤证。

②倪氏曾有心脏主动脉、主血液行于周身;小肠主静脉,主血液回归心脏,温煦四肢末梢。其理论源流笔者未考据。

340、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金鉴》曰: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者,是大腹不满,惟小腹满,按之痛也。《论》中有小腹满,按之痛,小便自利者,是血结膀胱证①。小便不利者,是水结膀胱证②。手足热,小便赤涩者,是热结膀胱证也③。此则手足冷,小便数白,知是冷结膀胱证也。
程氏曰:虽发厥不结胸,然小腹满,作实结痛者,则似可下矣。然下焦结多冷,不比上焦结多热也。况手足厥而上焦不结,惟结于膀胱关元处耶,故曰冷结也。
钱氏曰:关元者,任脉穴也,在脐下三寸。
求真按:本条是暗示厥阴病,冷结膀胱者,不可泻下之所以也。另示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之瘀血结在膀胱者,大黄甘遂汤之水与血结在膀胱者,大承气汤之热结膀胱者之鉴别法也。

笔者注:
①见宋本伤寒124条抵当汤证: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25条抵当汤证: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126条抵当丸证: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②见宋本伤寒316条真武汤证: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水血互结见金匮妇人杂病13条: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并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③见宋本伤寒223条猪苓汤证: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344、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求真按:阴证之极,里寒外热,下利厥逆,加躁不得安卧者,必死也。

345、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求真按:厥不止者,谓服药无效,则至死必然也。

346、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山田正珍曰:不利便者,当作小便不利。有阴无阳故也,六字係后人之言。此说是也。

347、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山田正珍曰:濡,程应旄改作满,是也。若腹濡脉虚而厥,则皆无可下之理,而曰不可下,则为无谓矣。

求真按:此说亦是,可信。

349、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山田正珍曰:以灸挽回阳气,继以四逆辈可也。

求真按:此说亦可信。

358、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趣,《成本》作趋。

山田正珍曰:此乃心下有水,渍入肠中,为利之兆。盖承“厥而心下悸”条求真按:伤寒厥而心下悸者,指先宜治水,宜服茯苓甘草汤条也)而发也。俚语有之,肠鸣者必下,盖喻事必有前兆也。此条之意与一百五十七条生薑泻心汤证曰: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同是有水而雷鸣也。《金匮》曰: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者,附子粳米汤主之。此条亦宜用粳米汤,不可用生薑泻心汤也。水虽则一,然证有痛与不痛之别也。”

求真按:自患伤寒四五日,腹内疼痛,水鸣自上方下走于下腹部者,必为下利之先兆也。附子粳米汤证,虽如山田氏说,然此汤与生薑泻心汤,不但有痛与不痛之差,且有阴阳虚实之别也,不可不追加之。

362、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求真按:本条宜作“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服白通加猪胆汁汤,而脉不还,反微喘者,死也”。

笔者注:

①疑宋本伤寒315条故: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疑为后人注,与“主之”这种确切治法的语句有矛盾。

364、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山田正珍曰:下利清穀者,为里寒甚,宜与四逆汤温之。虽有表证,不可发汗,汗出,则表里俱虚,中气不能宣通,故令人胀满求真按:胀满,即腹胀满也),亦四逆汤证也。

368、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不还之下,《玉函》、《千金》有不温二字,是也。

求真按:本条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服通脉四逆汤,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手足不温者死也。晬时者,《证类本草》弘景云:“晬时,周时也。”即今旦至明旦也。方有执云:“晬,音醉,晬时,周时也,即一昼夜也。”

369、伤寒下利,日十馀行,脉反实者,死。

《金鉴》曰:伤寒下利,日十馀行,则正气虚矣,其脉当虚。今反实者,邪气盛也,正虚邪盛,故主死也。
山田正珍曰:《素问‧玉机真藏论》曰: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皆难治。

376、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金鉴》云:心烦而呕者,内热之呕也。渴欲饮水而呕者,停水之呕也。今呕而有脓者,此内有痈脓,故曰:不可治呕,呕俟脓尽,而自愈矣。此是体内有化脓性疾患,而有呕吐脓汁者,决不可镇吐,而以适方排脓,脓尽时,则呕吐自治矣。

381、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求真按:因呃逆而腹满者,视病者之前(小便)后(大便),知因何者不利,以适方利其不利,则呃逆腹满,皆自治矣。然哕而腹满,恐是“腹满而哕”之误①。何则?有因腹满而呃逆者,然未有因呃逆而腹满之理也。又,若非腹满为主,呃逆为客,则下文“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数句全无意义矣。

笔者注:

①或是以吐法误治,以致表里错杂 ,且胃津伤而生热,又寒热错杂?此为猜想,不足为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