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山记水】探访芒康千年古盐田||陈洪玉

 一犁_书馆 2023-04-29 发布于江苏

图文:陈洪玉

沿着214国道,从芒康县城出发,不到三个小时,我们就来到了我国唯一保持最完整、最原始手工晒盐技术的地方上盐井村。

早晨在拉乌山口的时候,气温处于零下,到了上盐井村的时候,气温爬升到了28摄氏度,真是水火两重天。往村子里去的路实在难走,坑坑洼洼,崎岖不平,尘灰飞扬。车子歪歪扭扭,摇摇晃晃,用了至少40分钟的时间,我们才来到江边。

眼前的场面让人为之一震:澜沧江右边的山坡上,一层层、一排排用木桩搭起来的井架,紧贴着大山的胸脯,俯视着奔腾向前的澜沧江,友好地注视着对岸;江的左边,布满了棋盘似的方格,红色的、白色的、褐色的、蓝色的, 延绵数里,蔚为壮观;走近去看,格子大小不一,浅浅的盐水,淡淡的颜色, 还有雪花似的图案。工人们在忙碌着,有的扫盐,有的装袋,有的将盐背着送上平台。有一位妇女低着头、弓着背,气喘吁吁地把一袋盐从下面背上来,每走几步就要休息一下。我们问她:“这一袋盐多重?”她上气不接下气地回答说:“130斤!”哇,65公斤远远超过了她的体重。

食盐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物质。早在1300年前,中国人就发现并开发芒康盐田了,盐是茶马古道上运送的主要物资。由于地壳运动,沿澜沧江两岸分布着密密麻麻的盐田,盐井上下约10公里范围内,不断有泉眼流出卤水,人们在各处泉眼垒石固水,就形成了盐井。

用木料架起一座座“平台”,再用紫红色黏土把台面抹平压实,做上围堰,一个个平整如镜的晒盐池就完成了。这些晒盐池大的不超过10平方米, 小的仅一两平方米。盐田一排排、一层层,由江边一直架设到三四百米高的山腰上,一块接着一块,一片连着一片,仰望仿佛空中楼阁,俯视犹如层层梯田。

上盐井村的制盐方式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不仅生产工具最原始,晒盐方式也最原始,纯属天然风干。盐民从澜沧江边的卤水井中用木桶背上卤水, 倒入各自的卤池中浓缩,之后再倒进盐田里进行风干,结晶成盐。

上盐井村的盐民勤劳、纯朴、善良,长年累月无数次在险峻的小道上背着木桶,脚踏着澜沧江湍急的节奏,沿着祖先的足迹,在恶劣的环境中,勇敢、无畏地追求幸福生活,延续生命,描绘着世界上独有的风景线,传承着制盐业的古老文化。

神奇有趣的是,同一条江,这边江岸产红盐,那边江岸产白盐。也因为这样,两岸的村子被称为白盐井和红盐井。同样的卤水、同样的工艺、同样的工具,为什么生产出两种不同颜色的盐呢?原来,这一边的制盐人用山上的红岩土铺盐田,而对岸的盐田却是用细纱或者坡上的白土铺成,不同的土色染进盐田里,就生产出两种不同颜色的盐。更为壮观的是盐田下面,盐水顺着木柱,结成了长长的钟乳状的盐条。

远远望去,就如同寒冬结成的冰凌,晶莹剔透,千姿百态,我们仿佛置身于水晶宫;穿梭于密密的立柱之间,又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带给人无法想象的惊奇。

在村头的一棵大树下,几位村民穿着单衣短裤,边聊天边卖盐,盐的价格还可以,红盐一袋10元,白盐一袋15元。我同他们攀谈后得知,这个村子里居住着藏族和纳西族,有98户人家,500多口人。

年轻人不愿意像前辈一样吃辛受苦、以盐为生,大多数出去打工了,剩下的妇女和老人继承着先人的技艺, 养活着一家老小,每户每年盐的收入都在两到三万元,盐井是这里的人们收入的重要来源。

出了上盐井村,沿着214国道继续前行,不长时间就见到了云南省的界碑, 我们意识到自己此时已经离开了雪域西藏,来到了七彩云南。新的风景正在向我们招手。


2018年4月20日夜于云南德钦县明珠宾馆

作者简介

▼▼▼

相关作品荐读

春摄瘦西湖

拍马琐记

亲近“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满架蔷薇一院香

田无一垛不黄花台儿庄古城的雨夜吐鲁番的葡萄就要熟了寻北(下)寻北(上)

揭开面纱的金门岛可可托海不是海朝霞未映魔鬼城印象鼓浪屿三亚归来不看海丽江古城水为魂金矿之旅红绿相映沙家浜绕山而建的开普敦雨中逛世博在哈密,与白雪的一场邂逅春夏秋冬阿里山

多彩的延安大花走了云台山的黄金周美哉,喀纳斯卡拉法特看冰川胜似银河落九天塞外江南那拉提西藏随笔走马观花雅加达我爱加拿大的红枫树町庆见闻巍巍长虹锁蛟龙走进沈从文故居就在这一天柳树湾之春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扩大本公号所发文章的影响,即日起本公号入驻360个人图书馆,所有作品皆自动同步到360个人图书馆终身收藏。不同意者请勿投稿,投稿视作默认此项决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