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羽状地黄连,矮坨坨

 植物游记樊蓉 2023-04-29 发布于贵州
写在前面

文中的羽状地黄连(Munronia pinnata)是在昆明呈贡百草园遇见的,百草园是我一个朋友做的,主要是为各大科研机构服务。

来自全国各地的小伙伴,给他搜罗各处的药材,然后汇总到他这里。

当教授们有所需求的时候,就不需要全国各地去寻找,像点菜一样的说出名字,他就能提供。

这里面的植物大多偏冷门,就比如说今天的羽状地黄连,文献上没有人研究过,植物志上也没有过多的介绍,就连植物图像库关于这个属的植物图片也没有人拍全。

《中华本草》上有他同属两个植物的介绍,主要特点是有点小毒。

这个好理解,因为来自于楝科,川楝子苦楝子就有毒,印楝还是主要的生物农药。

还有个特点是矮,明明是个木本,却矮的不得了,别名矮坨坨,还蛮适合做盆景的,突突突冒出几朵清秀的小白花,又不是常见的大路货,倒是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他们家的亲戚可都高大很,红楝子、香椿等木材纹理通直,质软,耐腐,适作建筑、家具等用材,引入栽培的桃花心木、非洲楝等也为著名木材。

至于功效嘛,主要是治疗跌打损伤,许多治跌打损伤的药物都有毒,我想可能是为了抑制腐败菌在我们跌打的地方繁殖。

地黄连这个名字多少沾了黄连的光,我想他是苦寒的,标准上也显示脾胃虚寒人群慎用。

至于更多的,就交给研究人员吧,那么多的中草药也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经验总结而来。

他的亲戚
1
七叶子

【来源】为楝科植物海南地黄连(Munronia hainanensis)的枝叶。

【采收】海南地黄连生于路旁灌木丛中,分布于海南。夏、秋季采收枝叶,鲜用或晒干。

【药性】味淡,性平。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活血舒筋。主治毒蛇咬伤,风湿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叶捣汁,30g。

2
滇地黄连

【来源】为楝科植物滇黔地黄连(Munronia henry)的全株。矮小灌木,高15~30cm。别名矮沱沱,千年矮,鸡血散。

【采收】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药性】味苦,性凉,有小毒。

【功能与主治】祛风通络,行气止痛、截疟。主治感冒发热,跌打损伤,风湿疼痛,胃痛,疟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9g。或研末,每次1.5~3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不宜多服,脾胃虚寒及孕妇慎服。

相关图片

1:羽状地黄连

2:前面介绍的荷包山桂花,花开的更多了,再补充一下图片,超链接:荷包山桂花

3:联系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