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瀛志:为什么日本武士“爱”切腹?

 若悟369 2023-04-29 发布于安徽

众所周知,自杀是困扰全日本的社会问题。根据维基百科给出的数据,早在2014年,日本每天平均就有70人选择自杀,且绝大多数为男性。

坦诚说,每个国家都有自杀案件发生,但把自杀提升为一种文化的,日本是“独一份”。按照他们的观点,自杀不是懦弱和逃避,而是代表着勇敢承担和负责任。

文章图片1

电影《最后的武士》剧照

这里面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切腹”。

“切腹”在日本的前世今生

“切腹”这种血腥残忍的自杀仪式,是以前是专属于武士的“荣誉刑”。日本人认为,“切腹”不同于普通的自杀,里面混合的是抵罪、悔过和证明自己忠诚等正面因素。

因此,“切腹”的整个流程也颇具“仪式感”:

  • 准备“切腹”的武士要着庄重的服装,将用来“切腹”的刀或剑放在自己的正前方;
  • 正式“切腹”之前,要写辞世之句,类似于诀别诗/遗言;
  • 一切准备妥当后,武士亲自揭开身穿的和服,拿起短刀/剑,捅进自己腹部。

而“切腹”的“刀法”,也“大有文章”:

  • 第一刀通常是“自左至右切”,再做“向上”的第二刀,一定要保证让肠脏溢出;
  • 第二刀切完后,介错人进行“抱首”,即挥刀向剖腹者的脖子斩下,但又不能完全斩断,要保证头和脖子仍有一丝牵连。

那么问题来了,武士切腹为何“如此重口”?日本人认为,武士切开腹部,就是在“展示自己的灵魂”,以供后世评判,体现的是自己的德行。

文章图片2

明治时代的歌舞伎“重现”切腹

江户时代的考据学家伊势贞丈认为,第一位“切腹”的武士是源为朝。

文章图片3

浮世绘中的源为朝

这段历史有点拗口,我就尝试用大白话解释一下。

1156年(南宋初期),日本列岛存在两股势力,一股为崇德帝势力,另一股为后白河帝势力,而崇德帝是后白河帝的亲哥哥。

两股势力为了夺权,上演了“兄弟相残”的戏码,日本史称之为“保元之乱”。

文章图片4

保元之乱

在经过最终决战后,弟弟后白河帝势力更胜一筹, 取得全面胜利。

  • 作为战败方崇德帝势力主将的源为义,被战胜方主将/自己的长子的源义朝杀掉;
  • 作为源为义的亲儿子,源为朝(源义朝同父异母的弟弟)在战后也遭到清算,“手筋被废”,流放至伊豆半岛。

奈何源为朝此君身体倍棒,吃嘛嘛香(日本史书记载其身高超过两米,善使强弓),没过多久就“满血满蓝”,十年之后,他的实力可以轻松支配整个伊豆七岛。

朝廷闻言“大惊失色”,便派遣大军(20艘船+500骑)征讨他。鉴于对方军力过于浩大,尽管自己作战勇猛,“一箭之力,将对方一艘军船射沉水底”,但最终还是全军覆没。

在杀死了自己9岁的儿子后,源为朝逃回自己的住处,“一边回想着过去,一面口念佛经”,切腹自尽。

西方人眼里的“切腹武士”

西方人第一次“见识”到“武士切腹”切腹,是在19世纪中后期。

在文章被人遗忘的“南洋姐”,日本“情色文化”输出的惨烈牺牲品中,我曾提到过“黑船事件”。

黑船事件后,日本遭遇到了西方列强的强烈冲击,跟隔壁清政府一样,不得不签署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对于骄横跋扈的列强,日本政府不得不一再迁就,努力回避冲突。但官方的一系列举措,让骄傲了几百年的武士们倍感压抑,他们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专门找外国人约架。

迫于列强的压力,政府只能要求这些“惹是生非”的武士们以命抵命。

文章图片5

近代的日本武士

这些“故意捅娄子”的武士,或许早已预料到了自己的“大结局”:你们不是要求以命抵命嘛,我就现场直播切腹给你们看!

1868年发生的“堺事件”,让整个西方世界第一次见识到了日本武士“切腹的力量”。

“堺事件”发生在今天大阪的堺市,起因是当地的土佐藩兵与上岸法国水兵的大规模斗殴事件,在这次斗殴中,11名法国兵被杀。

文章图片6

“堺事件”浮世绘

“吃了亏”的法国政府,当即“提出了严正交涉”。明治政府迫于压力,全盘答应了谢罪、赔款及将涉事人处斩等五个条件,涉事的20名土佐藩兵,被判在法国军舰舰长和士兵面前切腹。

根据当时的史料记载,切腹现场极为惨烈:

这些“赴死”的武士在切腹后,纷纷把自己的肠子掏了出来,一边掏一边往地下丢一边怒骂围观的法国士兵。

尤其是队长箕浦猪之吉元章(殁年 25 岁),表现极为“生猛”。

他写完了辞世句后,对着围观的法国官兵怒吼道:' 你们听好了,今日并非为尔等夷人而死,而是为皇国而死,让尔等见识日本男儿的魂魄 '!

话音未落,他“持胁差刺入左腹,横着拉向右侧,再拔刀再行刺入,从上向下拉开一刀”,割出了一个十字形的伤口,然后突然“猛的将手从伤口伸入腹中”,拽出自己的肠子,朝着法国官兵的方向扔了过去。

旁边的介错人大惊失色,深恐他惹下更大祸患,便“提前”挥刀向其颈上砍去,但“可能是过于紧张”,未能斩断颈椎。箕浦大叫道:“没死,再来一下!”,介错人连砍三刀,才将其头颅完全斩下。

以绅士自居惯了的法国人,哪见识过这场面,一个个都吓得魂飞魄散、目瞪口呆。

文章图片7

舰长Bergasse du Petit-Thouars

在第十一个人完成“切腹”后,被“恶心坏了”的法国舰长,叫停了这场血腥的仪式。切腹的这11人,被埋葬在了“切腹之地”妙国寺。

文章图片8

妙国寺

“变了味儿”的武士道

尽管武士阶层“勇气可嘉”,但在锐意学习西方的明治政府看来,他们是“国家改革”最大的绊脚石。很快,政府颁布“征兵令”和“废刀令”,并大幅削减他们的俸禄。

本就心有不甘的武士们倍感屈辱,他们一茬接一茬地发动叛乱,但都被政府镇压。1877年2月,旧萨摩藩士族推举西乡隆盛为首领,发动西南战争。

文章图片9

西乡隆盛

9月,西乡隆盛在鹿儿岛城山以切腹形式自戕,“倒幕派”势力彻底终结,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武士阶层,彻底退出了日本的历史舞台。

伴随着日本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在日本列岛蔓延开来。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们摇身一变,纷纷以新“武士”自居。

文章图片10

甲午战争中的日本军队

与“传统武士道”中讲究的“只效忠自己的主人”和思想不同,新“武士道”俨然就是“皇道的武士道”,即“对天皇陛下尽忠”的最高体现

1941年1月,时任陆军大臣的东条英机所颁布的《战阵训》就有规定,帝国军人不受生擒被俘之辱。

因此,关于日军成建制投降的记录少之又少,“玉碎(全员战死)”在战争后期屡见不鲜、甚至还伴有民众集体自杀的现象。

讽刺的是,颁布《战阵训》的东条英机却在审判之前怂了,在得知自己即将被逮捕并审判时,他朝胸口开了一枪,还打偏了。

文章图片11

自杀未遂的东条英机

东条的自杀未遂,引发社会舆论的极大不满,甚至有人质问他“为何不切腹”。东条的辩解颇为心虚:“虽然考虑过切腹……虽然知道切腹的方法······但怕万一切错了,还会被救活……”

归根结底,还不是因为怕疼?

“切腹”的三岛由纪夫

到了上世纪60年代,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平均寿命也越来越长,“全民士气大振”。

文章图片12

东京奥运会,让日本“重拾自信”

与此同时,“反战、反权威、反日美帝国联盟”的思想主张,在日本国内暗潮涌动。

已经在文坛取得不俗成绩的三岛由纪夫,对日本“全盘西化”和主权受制于外国的现状充满了失望,在迷惘和思索中,被“切腹”这种“向死而生”的行动哲学“深深吸引”。

三岛认为,切腹所代表的“自我决断”的死亡形式,正是疗治无生命力、空洞虚无、自私而世故的现代人精神疾患的一剂猛药。

文章图片13

三岛由纪夫

“走火入魔”的他,甚至组织了自己的私人武装“盾会”,声称要“保存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并“保卫天皇”。

1970年11月25日,在交付了长篇小说《丰饶之海》的最后一稿后,他带领4名盾会成员绑架了日本陆上自卫队的高级军官(陆上自卫队东部总监部将师团长)。

他向800多名自卫队士官发表演说,呼吁“真武士”随他发动兵变,推翻否定日本拥有军队的宪法,让自卫队“成为真的军队”,保卫天皇和日本的传统,但没有得到任何响应。

文章图片14

发表“阳台演说”的三岛由纪夫

“政变”的结局是可以预见的,“失望”的三岛最终选择以死谏世,按照日本传统仪式切腹自尽。坦诚说,他对于死的思考是严肃的,但其政治态度和行为,只能用“滑稽可笑”来形容。

现如今,,“切腹”这种通过肉体痛苦追求精神快感的“自虐做法,”已经在日本社会中完全消失。即便犯了天大的错,也根本没有人“切腹”。

彩蛋

一些同学(以不会日语居多)特别喜欢“无条件地推崇日本”。对“武士道”更是大加赞赏,说什么“日本有武士道,我们有什么道”。

我觉得我国不需要武士道,因为我们有它☟☟

文章图片15

敢不敢跟这位刚一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